科研产出
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ardus WS-65090产生的teleocidin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ardus WS-6509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采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该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个teleocidin类化合物,通过HR-MS、1D、2D-NMR、IR等波谱分析、化学转化及与文献报道波谱数据比较等方法将其鉴定为14-O-acetylteleocidin B-2(1)、14-O-acetylteleocidin B-3(2)、teleocidin B-2(3)、teleocidin B-3(4)、teleocidin A-2(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为新的天然产物。杀虫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5对草地贪夜蛾、棉铃虫、小菜蛾和蚜虫均具有毒杀活性,其LC50值为36.5~305.7μg/mL。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A875、HepG2和Marc-145细胞系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3.08~18.40μM。
关键词: teleocidin类化合物 14-O-acetylteleocidin B-2 14-O-acetylteleocidin B-3 杀虫活性 细胞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豆豆丝制作配方优化及其淀粉消化特性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豆丝蒸煮品质评分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黄豆豆丝制作配方,探讨最优配方工艺下制作的黄豆豆丝与市售4种豆丝蒸煮品质、基本成分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区别.结果表明,黄豆豆丝最优制作配方为:大米400 g,其中早籼米与粳米质量比为8:3,面粉240 g,黄豆48 g,单甘酯添加量0.2%.相比于市售4种豆丝,最优配方工艺下自制黄豆豆丝蒸煮品质评分最高,5种豆丝中脂肪、蛋白质、淀粉含量分别在0.43%~0.78%、8.27%~9.08%、71.39%~80.19%之间,自制黄豆豆丝中淀粉水解率最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S法测定茶叶中掺杂蔗糖含量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茶叶中蔗糖的测定方法,茶叶经热水浸泡后,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沉淀除蛋白质等干扰物,盐酸水解,经3,5-二硝基水杨酸(DNS)显色,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结果表明,取5 g左右茶叶,加入50mL的去离子水,置于45℃水浴锅中,振荡浸提1 h,取茶汤,3 000 r/min离心3 min,过滤茶汤,定容至100mL,DNS法分别测总糖和还原糖,能实现茶叶中蔗糖的定量检测。在5 g茶叶中,分别添加10和50 mg蔗糖,回收率分别为117.60%和91.22%,取5份相同茶叶样品测得相对标准偏差为2.47%,方法检出限为2 mg/g。在20份茶叶样品检测中,可以明显区分人工添加蔗糖与正常茶叶样品。该方法灵敏度和重现性好,操作要求不高,有实际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薹尾菜原位还田对下季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尾菜原位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菜薹尾菜还田对下季土壤速效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常规施肥不还田(CK)、常规施肥还田(FS)和常规施肥还田化肥减施30%(FS-30N)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FS和FS-30N处理60 d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51%~21.18%和3.79%~18.99%,但是降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源利用能力。尾菜还田后10 d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60 d后处理间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还田后60 d内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相比活性有机碳,硝态氮显著影响碳水化合物和多聚物代谢。六大类碳源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最大,对均一度指数的影响最小。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类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因此,菜薹尾菜原位还田虽然短期内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后期(60 d)则有减缓的趋势,且减少30%化肥处理影响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山县枇杷病虫害调查初报及其防治策略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通山县枇杷病虫害发生及为害情况,2019—2021年在湖北省枇杷主产区通山县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通山县枇杷共有19种病虫害,其中,病害9种,虫害10种;根据危害程度及长期观察综合分析,提出了当前湖北省通山县枇杷防治对象为枇杷黄毛虫、天牛、木虱、枇杷灰蝶、叶斑病、腐烂病,此外冻害危害也较重,对上述主要病虫害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枇杷;病虫害;种类调查;防治方法;通山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CD15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Marc-145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克隆获得了猪全长CD150基因序列,将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获得重组载体pEGFP-N1-CD150.通过测序、Western-blot、瞬时转染,确认了pEGFP-N1-CD150的表达效果.结果表明,pEGFP-N1-CD150载体测序结果与CD150基因序列比对率100%;Marc-145细胞密度在70%~80%时质粒转染效果最佳,24 h为转染高峰期,绿色荧光最强;Western-blot鉴定到分子质量约为80 kDa的蛋白,与预期大小符合,表明CD150蛋白成功表达.
关键词: 猪 淋巴细胞刺激因子(CD150) 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2种盲蝽科寄主植物提取物的嗅觉反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棉田主要盲蝽——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选择盲蝽科昆虫寄主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种子,采用冷浸法制备其乙醇提取物,利用三臂嗅觉仪比较绿盲蝽对2种提取物和棉花叶片间的嗅觉反应,并筛选了1种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制剂。结果显示,绿盲蝽对韭菜籽提取物选择反应率最高,为56.04%±3.77%,显著高于葵花籽提取物和棉花叶片。当韭菜籽提取物和葵花籽提取物按照体积比3∶7复配后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均能表现出极强的引诱作用,选择反应率均在80%以上。结果表明,该复配引诱剂具备防治棉田盲蝽科害虫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绿盲蝽 中黑盲蝽 寄主植物 药源植物 引诱剂 嗅觉反应 害虫防治 协同增效 食诱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麸及麦麸膳食纤维常规粉碎和超微粉碎物化特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麦麸和麦麸膳食纤维物化特性影响,对处理后的麦麸和麦麸膳食纤维持水性、持油性、吸水膨胀性、黏度、阳离子交换能力及对油脂、胆固醇、胆酸钠和葡萄糖吸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麦麸膳食纤维比麦麸具有更高的WHC和OHC,而超微粉碎处理可进一步提升麦麸膳食纤维WHC和OHC,分别为4.99 g/g和6.30 g/g;在胆酸钠浓度为3 mg/mL时,超微粉碎麦麸及麦麸膳食纤维胆酸钠吸附量最高,分别为40.58 mg/g和46.08 mg/g;在葡萄糖浓度为50~100 mmol/L范围内,超微粉碎后麦麸及麦麸膳食纤维葡萄糖吸附量亦明显上升。pH7时,普通粉碎处理后麦麸胆固醇吸附能力低于麦麸膳食纤维,而超微粉碎处理后麦麸胆固醇吸附能力高于麦麸膳食纤维。普通粉碎的麦麸对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56 g/g和1.13g/g。研究表明麦麸及麦麸膳食纤维表通过处理后现出不同物化特性,这将为麦麸食品化利用及对食品体系物化特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