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耳石元素微化学的江苏吕泗近岸小黄鱼生境履历重建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对江苏吕泗近岸海域小黄鱼矢耳石的Sr和Ca微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r含量在小黄鱼耳石的矢状面上呈非均匀分布,总体为核心部位高,其余部分明显降低.核心高Sr区域的Sr/Ca比值为(7.10±1.00),其余部分为(4.79±1.01),两者差异极显著.后者部分个体存在Sr含量更低的区域,Sr/Ca比值为(3.51±0.76).基于这些结果重建了吕泗近岸小黄鱼的生境履历:它们在孵化及初期发育阶段生活在高盐度生境,随后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稍低的生境;部分个体的早期发育阶段还会选择利用更低盐度的生境.
关键词: 小黄鱼 吕泗近岸 耳石 电子显微探针分析 生境履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比较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耐受值(CTMax)为评估日本囊对虾稚虾高温耐受性的重要指标,本实验探讨了不同暂养温度(24、28和32℃)和升温速率[(1±0.2)℃/h和(1±0.2)℃/min]对CTMax值的影响,同时利用CTMax和环境响应系数ARR比较了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差异,并从二者的地理分布、耗氧率、窒息点和温度系数Q10生理代谢指标对其高温耐受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的暂养温度和升温速率对两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2)在相同升温速率下,32℃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CTMax值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各实验温度范围内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ARR值都显著大于形态变异类型Ⅰ(P<0.05);(3)各温度组中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高于形态变异类型Ⅱ(P<0.05);(4)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在24~28℃的Q10值小于28~32℃的Q10值,而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则与此相反,二者的适温范围不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日本囊对虾稚虾的CTMax值、耗氧率和窒息点均有影响,主要分布于南海水域的形态变异类型Ⅱ稚虾的高温耐受性强于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的形态变异类型Ⅰ稚虾。
关键词: 日本囊对虾 两种形态变异类型 稚虾 高温耐受性 耗氧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养殖尼罗罗非鱼3个不同群体MHC ⅡB基因序列多态性和遗传分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MHC 2b-snp-sf和MHC 2b-snp-sr,从广东省3个不同罗非鱼养殖地区(以下分别称高要群体,茂名群体,惠州群体)采集的137尾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的个体基因组中扩增出长度为775~796 bp的片段。克隆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775~796 bp的核苷酸序列中共检测出62个简约信息位点,49个单碱基突变位点。112个多态位点中,增添/缺失位点34个,转换位点44个,颠换位点33个,另外一个位点既出现转换(C/T)又出现颠换(A/T)。137尾个体的751个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分析表明,751条序列分属于4个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Orni-DAB*0101在3个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85.2%)。等位基因的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高要、茂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惠州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值)、平均基因流(Nm)、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平均K 2-P遗传距离均表明3个养殖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未发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该研究结果提供了广东地区养殖尼罗罗非鱼MHCⅡB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为尼罗罗非鱼抗病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多态性 遗传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鱼类生态类群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年春夏季吕泗渔场沿岸海域2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春季(5月)出现鱼类21种,生态类群以暖温种(9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45.2%和72.9%;优势种主要由暖温性的小黄鱼、焦氏舌鳎和半滑舌鳎组成.夏季(9月)出现鱼类28种;暖水种(21种)大量出现,分别占该季鱼类总尾数和总质量的75.2%和71.7%,棘头梅童鱼、凤鲚等成为优势种.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吕泗渔场温度和盐度均差异明显,导致鱼类物种更替,呈现出暖温种、沿岸种和近海种逐渐减少,而暖水种和河口种逐渐增加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秋季台州湾海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源量相关关系不显著(Pw=0.067,PN=0.051),春季20 m以内水深鱼类资源量较高,而秋季密度高值区水深均大于20 m。研究表明,台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底层水温是主要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皂角苷对大菱鲆非特异免疫的增强作用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皂角苷增强鱼类非特异免疫效果,分别用浓度为0、15和35 mg/L的皂角苷浸泡大菱鲆,分析了浸泡后6、12、24、48和72 h时大菱鲆白细胞的吞噬活力、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血清与黏液中溶菌酶活性、抑菌活性与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血清总蛋白浓度。结果显示,皂角苷低浓度组(15 mg/L)与高浓度组(35 mg/L)大菱鲆白细胞吞噬活力分别在浸泡后12与24 h出现显著的增高(P<0.05)。实验组大菱鲆血清中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除低浓度组在12与24 h较对照组低外,其他检测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低浓度组浸泡后6 h时,黏液中未能检测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菱鲆黏液抑菌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两实验组黏液抑菌活力在浸泡后6与12 h时较对照组提高,两个实验组间无差异(P>0.05)。血清中AKP活力高峰值出现在浸泡后6与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间存在差异(P<0.05),而黏液中AKP高峰值出现在12 h,该时段AKP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间无差异。浸泡皂角苷后6 h高浓度组血清中蛋白浓度达到最高值,除12 h时各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24~72 h高浓度组中血清蛋白含量均高于低浓度及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皂角苷具有提高鱼类非特异免疫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 大菱鲆 皂角苷 吞噬活力 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 抗菌活力 溶菌活力 碱性磷酸酶 总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鸢乌贼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现代生化分析法对南海鸢乌贼(Ryukyu squid)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鸢乌贼胴体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分别为80.50%、0.49%、17.24%、1.37%。头足中水分、脂肪、蛋白和灰分分别为80.73%、0.87%、16.68%、2.88%,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水产品。鸢乌贼中氨基酸含量丰富,占鲜样总量的14.05%(胴体)、15.10%(头足),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的40.89%(胴体)、40.11%(头足),鲜味氨基酸占45.89%(胴体)、46.51%(头足),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9.56(胴体)、75.46(头足),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南海鸢乌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脂肪酸总量的49.90%(胴体)、54.55%(头足),其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6.9%(胴体)、5.67%(头足)和15.26%(胴体)、22.08%(头足),以上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西林及其代谢物氨基脲的伏安检测方法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石墨烯基电极为工作电极,研究了呋喃西林(NF)和氨基脲(SEM)的伏安检测方法。循环伏安(CV)扫速0.10 V/s时,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 6.0)中NF发生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受吸附控制。缓冲溶液种类、pH值、富集时间等优化情况下,NF的还原峰电流(ipc)与其浓度在20.0-80.0 n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0 nmol/L(S/N=3)。CV扫速为0.10 V/s时,在pH4.1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SEM也发生吸附控制的不可逆氧化还原。优化条件下,SEM的氧化峰电流(ipa)与其浓度在1.3-39.9μ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2μmol/L。优化条件下,NF和SEM可以顺序测定,检测限分别为71.0 nmol/L和0.3μmol/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和90%。应用于测定淡水渔业水样中二者残留量,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石墨烯基电极 呋喃西林 氨基脲 伏安法 渔业环境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鲈鲤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流水呼吸室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14℃、18℃、22℃和26℃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分别为0.232 4 mg/(g·h)、0.247 9 mg/(g·h)、0.303 8 mg/(g·h)和0.421 2 mg/(g·h),且耗氧率(y)随温度(t)的升高而逐渐增加,y=0.016 t-0.1,(R2=0.764,P<0.01),而各温度下鲈鲤幼鱼(体重56.1~62.7 g,体长6.4~7.2 cm)的窒息点则分别为(0.557±0.023)mg/L、(0.622±0.019)mg/L,(0.767±0.085)mg/L和(0.772±0.055)mg/L,幼鱼窒息点随水温升高逐渐升高;20℃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为白天((0.437±0.069)mg/(g·h))高于夜晚((0.339±0.071)mg/(g·h))(P<0.05)。
关键词: 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 耗氧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计算各石斑鱼间的核型进化距离。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和东大西洋石斑鱼(E.marginatus)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86),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14),亲缘关系最近;蜂巢石斑鱼(E.merra)和巨石斑鱼(E.tauvina)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8289),核型进化距离最大(0.1877),亲缘关系最远;20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表明,具有复杂核型的物种与简单核型物种间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本结果将为石斑鱼属鱼类系统演化、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