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灯笼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78年4—5月和8—10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1979年5—6月西太平洋热带水域,1984年4—7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1985年4—6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灯笼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栉刺灯笼鱼、闪光灯笼鱼、粗鳞灯笼鱼、斑点灯笼鱼、金焰灯笼鱼、东方灯笼鱼、钝吻灯笼鱼和灯笼鱼Myctophum sp.等8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发育形态,并引用发光灯笼鱼、双灯灯笼鱼、粗短灯笼鱼、短颌灯笼鱼、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的形态特征,构建了目前全球已了解的11种灯笼鱼以及3种未定到种的Myctophum sp.、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仔稚鱼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显示,灯笼鱼属仔稚鱼鱼体细长,头部呈三角形、微扁,眼非圆形,眼部脉络组织发达或有发达眼柄支撑,颊部、胸鳍和鳃盖骨边缘具黑色素,消化管末端内侧或外侧色素均匀分布,两颌生有小利牙,具脂鳍,发育过程除金焰灯笼鱼外均具有发达扇形胸鳍,这是灯笼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金焰灯笼鱼形态特征独特,头部非常扁平,两眼眼柄非常发达,向体外两侧伸展,消化管末端游离于体外。仔稚鱼两眼前后是否具眼柄和眼部脉络组织形状,上下颌骨末端是否具黑色素,胸鳍柄和鳍条间黑色素有无,尾柄末端、脂鳍和臀鳍后缘是否具黑色素斑分布,消化道末端色素的分布等发育形态特征是该属仔稚鱼种类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7?2010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进行浮游植物和水质监测调查研究,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517种(属),贡献率最大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占藻类总数比例平均为67.97%。繁殖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95×104~28.31×104 cell·L?1和0.36~0.94 mg·L?1;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32×104~33.73×104 cell·L?1和0.25~0.60 mg·L?1;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1.53×104~26.38×104 cell·L?1和0.39~0.76 mg·L?1。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4.42、6.93、0.84,土城采样断面水体为轻度污染,其他采样断面水体均无污染。物种—环境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显示,繁殖期群落结构主要影响因子为硝酸盐氮(3NO--N)、亚硝酸盐氮(2NO--N)、总氮(TN)等含氮营养盐类,育肥期为镁离子(Mg2+),越冬期为水温(WT)、pH、溶氧(DO)、钙离子(Ca2+)。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赤水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保护区赤水河段的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池塘养殖系统中磷的收支情况及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并对自然环境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及其分布、适应范围和解磷效果进行了综述,由此探讨了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的可行性。针对目前的养殖实际,结合解磷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中应用的初步研究成果,对其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外源施加高效解磷微生物,可促进养殖池塘的磷循环,提高磷的利用率,解磷微生物在养殖池塘中应用具备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碳汇量评估初探——以中国为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远洋渔业是碳汇渔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水产品,同时还具有碳汇功能。在初步构建金枪鱼渔业碳汇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提供的中国产量数据,结合捕捞种类的营养级,分析了1995-2012年中国的印度洋金枪鱼渔业碳汇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2012年间,金枪鱼渔业平均营养级处于4.34~4.45之间,其中4.41~4.45出现的频率为66.66%;整体评估模型的碳汇量测算平均值为54.13万t,在2006年达到峰值,约124.51万t;分种类评估模型碳汇量的主要贡献种类为BET、YFT和ALB,碳汇量平均值为55.05万t,2006年峰值为125.83万t;两种评估模型测算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整体评估模型的测算值偏低,相对差额平均值为2.35%;为了准确评估金枪鱼渔业碳汇量,需要加强对分海域、分种类及分生命周期的金枪鱼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系统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并[a]芘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体内富集的动力学研究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4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对苯并[a]芘(benzo[a]pyrene,Ba P)的生物富集,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获得脊尾白虾对Ba P的富集动力学参数(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平衡状态下脊尾白虾体内Ba P含量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k1范围为12.34~24.96,平均值为18.80,k2范围为0.06~0.10,平均值为0.08,BCF范围为208.41~248.03,平均值为228.02、CAmax范围为12.40~93.79 ng/g,平均值为46.78 ng/g,B1/2范围为6.89~11.71 d,平均为8.95 d.脊尾白虾对Ba P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BCF均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B1/2随外部水体中Ba 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脊尾白虾 苯并[a]芘 生物富集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主要一级支流中华倒刺鲃形态差异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嘉陵江、赤水河、清江3个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种群288尾样本的3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全长/体长、叉长/体长、体宽/体长等29个性状差异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首先聚为一类,认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最为相似;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3个中华倒刺鲃地理种群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种群与赤水河种群形态较为相似,而两者与清江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本研究从形态特征上为长江上游中华倒刺鲃种群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地理种群 长江水系 形态学差异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源溶藻弧菌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微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溃烂病是我国海水养殖及南方养殖斜带石斑鱼的常见严重病害之一。通过对患病的斜带石斑鱼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检测其耐药性和控制石斑鱼在海水养殖中溃烂病的爆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本文目的是研究斜带石斑鱼相关的病原菌的特性。【方法】从患病斜带石斑鱼肾脏、肝脏病灶组织,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进行纯化培养、人工感染和回归感染、ATB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结果】确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两株典型菌株经人工感染和回归感染均显示自然发病症状。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在所检测的抗菌药物中,对青霉素等3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而对氯霉素等5类抗菌药物敏感。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肝细胞、肾小管细胞等变性、坏死,病变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呈变质性炎症。溶藻弧菌对机体的主要器官造成严重病理损伤。【结论】生理生化等结果均证实分离菌株是溶藻弧菌,而且产生多重耐药情况较为普遍,未来应加强对养殖海水中病原耐药性和斜带石斑鱼病原感染的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须骨舌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组织学研究方法,分别对双须骨舌鱼Ⅱ~Ⅴ期的卵巢及Ⅱ~Ⅵ期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殖细胞变化进行描述。结果显示,Ⅱ时相卵母细胞的细胞核较大,约为细胞体积的一半;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斑及卵黄颗粒;Ⅳ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迅速积累且细胞膜出现褶皱;Ⅴ时相卵母细胞膜表面的褶皱消失。雄性双须骨舌鱼精巢发育的Ⅱ期,只含有初级精母细胞。Ⅲ期精巢分布有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精小管形成且小管中充满精细胞;Ⅳ期精巢主要含有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以及精原细胞,精小管中出现空腔;Ⅴ期精巢中包含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小管中的空腔增大;Ⅵ期精巢则显示出高度血管化和结缔组织增多等特点。本研究将为双须骨舌鱼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增殖礁附着牡蛎的固碳量试验与估算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著(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