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全不育系高纯度制种技术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开展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全不育系高纯度制种技术的研究,利用离体培养、无性扩繁和BE10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繁殖纯合型不育株。结果表明,利用幼嫩枝条诱导获得试管苗不容易出现混杂,基因型鉴定更为简单、准确。通过对试管苗移栽技术的研究发现,培养土移栽试管苗可有效提高成活率,两次移栽的最佳时期为9月底至10月初。与原有产量585 kg/hm2相比,利用显性核不育无性扩繁技术生产全不育系产量为827 kg/hm2,比原有产量提高了40%,田间育性鉴定结果显示全不育系纯度可达99%以上,为进一步推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系 无性扩繁 分子标记 高纯度制种


基于"质量-风险"的干旱区休耕空间布局及补偿策略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节水型休耕生态补偿机制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符合干旱地区休耕地的空间布局方法是提高休耕生态补偿效率的关键。该研究以新疆开都-孔雀河流域为例,从土壤理化属性和耕作便利条件两方面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估法评估流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基于MEDALUS-ESAs模型框架,从土壤、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与管理4个方面评估全流域的土地退化风险;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和土地退化风险,利用Z-score方法确定休耕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休耕补偿策略。结果表明:1)开都-孔雀河流域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局部较差",土地退化风险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流域内优先休耕区内耕地面积为67 814.60 hm2,次优先休耕区的耕地面积为71 784.94hm2,限制休耕区内耕地面积为80 576.89hm2,禁止休耕区内耕地面积为107 358.03hm2;3)优先休耕区耕地的约束条件为耕地质量,可将休耕与耕地质量提升相结合,实施中长期休耕,依据农业收益损失和土地改良成本确定休耕补偿标准;次优先休耕区耕地质量较好,可与农业节水相结合,基于水资源短缺状况对耕地进行季节性休耕,依据农业收益损失确定休耕补偿标准;限制休耕区受耕地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约束,应将休耕与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保护相结合,实施年度休耕,依据农业收益损失、土地改良成本和生态保护成本确定休耕补偿标准。
关键词: 休耕 生态补偿 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风险 空间布局 开都-孔雀河流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诱导的猪肠道-乳腺-sIgA轴以及免疫机制探讨
《微生物学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的"肠道-乳腺-sIgA轴"免疫通路是指侵染猪的胃肠道病原通过胃肠道免疫可以激发乳腺产生sIgA;sIgA被初生仔猪摄取可以获得针对胃肠道病原的被动免疫保护。该免疫通路的反应动力模式涉及病原侵染、抗原提呈、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的肠道和乳腺归巢以及抗体分泌等诸多环节,受到病原毒力、母猪的妊娠阶段及免疫生理状态等众多因素影响。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诱发的"肠道-乳腺-sIgA轴"的理论可以解释自然感染状态下哺乳仔猪获得的被动免疫保护,但根据这一概念所设计的疫苗和免疫方案并未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综述了PEDV感染和宿主免疫各个环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PEDV免疫和肠道-乳腺-s Ig A轴系反应的关键病原和宿主因素,提出了在轴系理论基础上应重视PEDV灭活疫苗以及特异IgG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 肠道-乳腺-sIgA轴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动力模式 IgG IgA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南四湖人工湿地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污染已成为影响南四湖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南四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氨氧化细菌的种类和系统发育信息,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南四湖人工湿地沉积物中筛选出具有氨氮去除能力的细菌,并用格利斯试剂检测细菌氨氮去除能力的强弱,从沉积物中筛选出高效的氨氧化细菌,并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分析.结果筛选到5株氨氧化细菌,经鉴定:3号和11号属于异氧硝化菌(Diaphorobacter sp.)、5号属于嗜酸菌(Acidovorax ebreus)、4号和12号属于酯香微杆菌(Microbacterium esteraromaticum).从南四湖人工湿地沉积物中分离出的5株氨氧化菌,既可利用有机氮又可利用无机氮,其营养来源多样,适应力极强.该结论不仅为研究南四湖内部的氮素循环起重要作用,还为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提供了菌株材料.


灵芝液态深层发酵产物中10种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的鉴定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获得灵芝发酵产物,采用多种硅胶色谱柱层析及重结晶的方式,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质谱等波谱分析,鉴定出这些化合物均属于含羟基或酮基的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别为(9S,10R,11E,13R)-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acid (1)和(9S,10R,11E,13S)-9,10,13-trihydroxyoctadec-11-enoicacid(2)的混合物、12S*,13S*-dihydroxy-9-oxo-10(E)-octadecenoicacid (3)、 9R*,10R*-dihydroxy-13-oxo-11(E)-octadecenoicacid (4)、 12S*,13R*-dihydroxy-9-oxo-10(E)-octadecenoicacid (5)、 9S*,10R*-dihydroxy-13-oxo-11(E)-octadecenoicacid (6)、10(S)-hydroxy-8(Z)-octadecenoic acid(7)、12-oxooctadeca-8,10-dienoic acid(8)、9,12-dihydroxy-10-eicosenoic acid(9)和9-oxooctadeca-10,12-dienoicacid(10)。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发酵产物中获得,且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8和化合物10对L1210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分别为13.00μmol/L和16.88μmol/L,对K562细胞增殖亦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是具有抗肿瘤潜力的天然产物。


上海市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新品种保护是保障育种者权利、激励育种创新、规范种子市场、促进农林业发展而设立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调查上海市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情况,上海共有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670件,其中大田作物占比近50%,申请人以农业科学院和农业事业单位为主.通过总结上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和特点,发现主要缺陷和不足,提出对策,将有利于提高保护意识,促进上海种业发展.
关键词: 上海;植物新品种保护;问题;对策


4%双唑草腈SC对直播水稻的安全性及除草活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唑草腈(Pyraclonil)系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为了明确其在直播水稻田的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法,分别研究4%双唑草腈SC随播随用和水稻1—2叶期、2—3叶期茎叶喷雾对'南粳46'(常规粳稻)、'申优26'(杂交粳稻)、'旱优73'(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不同芽长、稻谷出苗与生长的影响以及其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稻谷浸种不催芽、露白、芽长半粒谷等3种不同催芽状态下,4%双唑草腈SC 1500 mL∕hm2随播随用处理对3个供试水稻品种的出苗数、株高、地上部鲜重均无不良影响,但当4%双唑草腈SC用量提高至3000 mL∕hm2时,各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表现不一;水稻1—2叶期和2—3叶期茎叶喷雾,4%双唑草腈SC 1500—3000 mL∕hm2处理对水稻茎蘖数、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部鲜重等生长指标均表现安全.药后28 d调查,4%双唑草腈SC 1500—3000 mL∕hm2随播随用处理对直播稻田主要优势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耳叶水苋、丁香蓼的株数防效均为100%,对稗的株数防效为74.99%—93.36%,对水稻的出苗数、株高和地上部鲜重无不良影响.研究结果显示,4%双唑草腈SC 1500 mL∕hm2随播随用处理不仅对供试水稻品种安全,而且对直播稻田主要优势杂草有优异的防除效果.该研究为双唑草腈在直播稻田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为直播稻田交替使用随播随用土壤封闭除草剂提供了更多选择.


基于NE-4C细胞模型制备猪脑促增殖肽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猪脑为原料,分别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酶解得到猪脑多肽,研究用其培养小鼠神经干细胞NE-4C的条件,分析不同酶解液的促增殖活性.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比较猪脑多肽的分子质量分布.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猪脑多肽提取工艺中胰蛋白酶的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pH值和酶解时间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与完全培养基相比,添加5mg/mL胰蛋白酶酶解物能促进NE-4C细胞增殖.胰蛋白酶酶解液中分子质量500 u以下小多肽占总多肽的72.09%,高于胃蛋白酶及复合酶的,说明胰蛋白酶猪脑酶解产物的促增殖活性可能与其较高比例的低分子质量肽相关.最佳酶解工艺为加酶量25 mg,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45℃,酶解pH 7.5,在最适条件下,NE-4C促增殖活力为0.161.
关键词: 猪脑;酶解反应;促增殖活性;多肽


日本农村振兴的法律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农业和农村衰落的问题,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振兴法律体系.通过系统梳理日本农村振兴法律体系的演变过程、立法结构和法律特征,结果发现:第一,日本农村振兴相关法律的颁布和修订具有相应的时代背景,针对特定时期的农业农村问题;第二,日本农村振兴的立法按对象可分为社会经济相关法律和基础设施相关法律,前者为地区的发展目标,后者为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第三,日本农村振兴立法的特征表现为立法及时、内容健全、覆盖面广和内容更新快.参考日本经验,我国在乡村振兴立法中,应注重立法的时效性和长效性,重点关注三产融合、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保护乡村文化、发挥农业农村多重功能性以及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日本经验;乡村振兴;法律体系;农业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