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菜-蚯蚓"种养模式对杂草发生的影响及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摸清蚯蚓活动对杂草发生的影响以及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2017年-2019年连续3年调查了"花菜-蚯蚓"种养模式下田间杂草物种数、总草密度和生物量,同时测定了17种除草剂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与花菜单一种植模式相比,"花菜-蚯蚓"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物种数、总草密度和生物量,减轻了杂草危害。不同除草剂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滤纸法处理48 h,丙草胺、高效氟吡甲禾灵和噁唑酰草胺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最高,LD50分别为1.1、1.8μg/cm2和7.1μg/cm2。其次为灭草松,LD50为70.3μg/cm2。乙羧氟草醚、吡嘧磺隆、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硝磺草酮、嘧啶肟草醚和烟嘧磺隆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LD50均大于1 200μg/cm2。采用人工土壤法处理14 d,灭草松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最高,LD50为50.3 mg/kg。其次为二甲戊灵、草铵膦和丙草胺,LD50分别为111.9、137.4 mg/kg和169.5 mg/kg。双草醚、氰氟草酯、硝磺草酮和苯唑草酮对威廉环毛蚓的急性毒性相对较低,LD50均大于500 mg/kg。基于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的测定结果,丙草胺、灭草松、噁唑酰草胺、高效氟吡甲禾灵、草铵膦和二甲戊灵对威廉环毛蚓具有相对较高的急性毒性,不建议用于"作物-蚯蚓"种养农田防除杂草。
关键词: 除草剂 急性毒性 威廉环毛蚓 杂草 “花菜-蚯蚓”种养


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沪旱61'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直播干旱管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沪旱61'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处理相比,'沪旱61'在增施氮肥处理下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总颖花数显著提高,产量显著增加,叶片SPAD值及茎、叶、穗的干物质量均有所提高;施氮量为120 kg/hm2时,'沪旱61'稻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高于N0处理;施氮量为240 kg/hm2和360 kg/hm2时,与氮肥只作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前氮后移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1.0%和9.1%,精米率、整精米率均减小.在同一施氮水平上,与氮肥只作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前氮后移处理会使'沪旱61'稻米的青粒率显著增加.


不同处理方法对灵芝β-葡聚糖降解效果的比较研究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酸法、碱法、酶法和微波法对灵芝β-葡聚糖进行降解,通过降解率、产物分子量变化、产物聚合度分布等指标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法降解率高达94%,处理后产物的分子量明显降低,寡糖产物聚合度分布广。酶法降解率约为40%,寡糖产物中含有DP2-5的成分。酸法及碱法降解率低于20%,寡糖产物少。研究表明,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微波法降解率高、产物丰富、操作条件易于控制,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降解灵芝β-葡聚糖、制备灵芝β-葡寡糖的方法。


我国主栽皱环球盖菇菌株遗传多样性及栽培特性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20个主栽菌株进行了I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使用的28个ISSR引物中22个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显示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8–0.86之间,在0.72时可将菌株分为6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在PDA培养基上,除菌株Sr-03和Sr-05最适生长pH值为8.0外,其他菌株均为pH 5.0–6.0;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除菌株Sr-01、Sr-08、Sr-11在30℃时长速受到抑制外,其他菌株长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在35℃时仅有5个菌株在培养20d时具有活性;皱环球盖菇菌丝在以木屑为主的原种培养料中长速较慢,为0.73–1.08mm/d。在菌株的农艺性状比较中,菌株Sr-12的菇型比例最好、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98.09%,菌株Sr-08和Sr-12菇体硬度较大,菌盖颜色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菌株Sr-19和Sr-20的菌褶颜色较其他菌株差异较大。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具有遗传差异的优异种质,产量高、抗逆性强,并在菇型、菌盖颜色、菌褶颜色等农艺性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为皱环球盖菇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菌株选择。


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甘蓝植株形态特征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移栽机械执行器结构参数与甘蓝苗植株形态特征的匹配问题,以9个秋甘蓝杂交1代品种为试材,采用植物图像分析与Matlab语言命令的方法,研究不同甘蓝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结合不同品种的生长模型,筛选出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甘蓝品种为'争春'(G1)、'争牛'(G9);不同甘蓝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服从正态或偏态分布,且不同甘蓝品种的植株形态特征随苗龄的延长呈正线性相关,其平均相关系数(R)均达到了0.97以上;'争春'(G1)、'美貌'(G2)、'中甘21'(G6)、'争牛'(G9)的株型锥角随时间延长呈负线性相关,而'圆绿'(G3)、'绿球'(G4)、'七草'(G5)、'春丰'(G7)、'西园10'(G8)的株型锥角随时间延长呈正线性相关;最后确定了甘蓝移栽机鸭嘴式栽植器部分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的设计区间,为甘蓝机械化生产及移栽机关键部件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机械化;移栽;甘蓝;植株形态


γ射线辐照对香菇采后贮藏过程中水分特性及理化指标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香菇'808'为研究对象,考察1.0?kGy?60Co?γ射线辐照对香菇贮藏((4±1)℃、相对湿度(80±5)%)过程中理化指标(色度、质构、显微结构)、水分迁移规律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辐照处理的香菇亮度(L*值)由90.06下降至87.77,而对照组L*值由90.54下降至80.71,表明辐照延缓了褐变,防止了鲜香菇色泽劣变;辐照组的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辐照处理减缓了香菇菌丝组织网络结构的降解;由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可知,在贮藏过程中,对照组香菇的水分状态极不稳定,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T23峰面积在贮藏初期有小幅度上升,随后急剧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先升高后降低,并且在贮藏后期T21峰右移;而辐照组香菇自由水T23峰面积均匀下降,结合水T21峰面积并无大幅度变化,两组不易流动水T22峰面积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辐照处理提高了鲜香菇不同状态水分的稳定性,而且辐照处理延缓了鲜香菇感官品质的劣变进程.结论:1.0?kGy?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可以较好地维持鲜香菇的理化特征,减少水分流失,延长香菇的货架期.


上海地区四种草莓病毒的检测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莓病毒病常常会给草莓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开花结果异常、品质劣化、产量下降,果实商品性降低等.为了明确上海地区草莓病毒病的分布和为害情况,对来自上海金山、奉贤、浦东3个草莓产区抽样采集的137份疑似病毒感染样品,采用RT-PCR技术进行分子检测分析并测序.结果表明:137份抽检样品中有88份检出病毒,总检出率达到64.2%,其中,草莓镶脉病毒(SVBV)和草莓斑驳病毒(SMoV)检出率较高,分别达到40.9%和43.8%;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仅在浦东新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检出率达到1.5%;草莓皱缩病毒(SCV)在3个地区均未检测到;SVBV和SMoV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率为21.2%,且症状明显.测序结果显示,在上海地区至少存在2个不同的SVBV病毒小种,3个不同的SMoV病毒小种.本研究可为掌握上海地区草莓产业草莓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以及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草莓病毒病;RT-PCR检测;上海


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石蒜[Lycoris radiata(L’Her.) Herb.]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依据前期已构建的材料,分析了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关酶活性以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蒜鳞茎的膨大,蔗糖含量不断升高,蔗糖代谢酶SUS以及淀粉合成酶AGPase、SSS和GBSS的活性不断增强,从而加快淀粉的合成,这一过程可能受到编码蔗糖代谢及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正向调控,如SUS1、SUS2、SUS4、UGPA、AGPS2、AGPL2、SS2、SS3、GBSS1、SBE1、SBE2、SBE3等。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分别在AMY3和BAMY7、BAMY8、BAMY9基因的调控作用下,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也增强,从而加速淀粉的分解,提高鳞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并可能在糖转运相关基因的作用下加快向鳞茎发育部位的转运,为鳞茎的后续膨大过程提供能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石蒜鳞茎膨大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活动的变化规律,并挖掘到一些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基因,为后续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加速石蒜鳞茎的膨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CWI和HOG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菌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MAPK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cell wall integrity,CWI)和高渗透压甘油(high-osmolarity glycerol pathway,HOG)信号通路对斑玉蕈菌丝成熟、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影响及调节作用,对MAPK信号通路中的CWI和HOG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不同菌丝培养时间(40、60、80和100d)和不同生长发育关键时期(24h、菌丝恢复期、菌丝转色期、原基期和子实体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这两条信号通路基因参与调节斑玉蕈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的作用。在斑玉蕈的CWI和HOG信号通路中经分析鉴定一共获得了15个关键基因。CWI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菌丝培养的40–100d的过程中,大部分CWI信号通路基因在第60天时表达量最高,其中rho1、ssk1、ssk2和ste20的基因表达量上调了2–5倍,在第80–100天时出现持续下降。在HOG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也在菌丝培养的第60天表达量达到最高。其中sho1、ste20、ssk1和ssk2基因的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而hog1基因的表达量在菌丝培养的第40–100天呈持续下降。子实体形成过程中两条通路的大部分基因在原基形成时期表达量最高,而在子实体时期表达量下调。其中HOG信号通路中的ssk2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第60天时菌丝细胞生长增殖最为旺盛,而在第80天开始菌丝细胞基本开始停止生长,菌丝也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在菌丝增殖生长过程中,斑玉蕈持续地上调CWI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菌丝细胞壁的完整性,从而控制菌丝细胞壁的形成。其中bck1、mkk1和slt2基因可能对斑玉蕈菌丝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细胞壁的形成以及诱导子实体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MAPK信号途径 细胞壁完整性 斑玉蕈 菌丝生长 子实体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