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尼罗罗非鱼MHC II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链球菌病抗性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MHC IIB基因多态性与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抗性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用2b-snp-sf和2b-snp-sr引物分别从尼罗罗非鱼40尾感病个体和40尾抗病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 IIB基因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775~797 bp。在775~797 bp核苷酸序列中,抗病群体的多态核苷酸位点有265个(33.2%),感病群体中有255个(31.9%)。在该扩增片段编码的101个氨基酸位点中,抗病群体与感病群体分别有32个和33个多态位点。对80个个体的441个阳性克隆测序,发现有7种不同的MHC IIB等位基因主型,编码7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大部分等位基因是两个群体共有的。等位基因Orni-DAB*0201和Orni-DAB*0401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15.5%、5.6%)显著高于在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4%、1.8%),而等位基因Orni-DAB*0501和Orni-DAB*0601只出现在抗病群体。抗病群体中70%的个体出现2~4个等位基因,30%的个体出现1个等位基因;感病群体中42.5%的个体出现2~4个等位基因,57.5%的个体只出现1个等位基因。这提示个体中等位基因数量的多少与其对链球菌病的抵抗力有着明显的关系。个体中具有的MHC IIB等位基因数越多、抗病力越强。本研究结果为抗病尼罗罗非鱼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多态性 链球菌病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船上液氮速冻技术对金枪鱼保鲜质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枪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但肉质鲜度下降较快。以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在捕捞船上液氮速冻,再低温冻藏1个月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与两种传统的直接低温冻藏处理方式进行对比(-18℃、-55℃),比较冻结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以及样品的K值、TBA、挥发性盐基氮、质构、高铁肌红蛋白和色差、菌落总数等鲜度和卫生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液氮能够在2 min内使样品的中心温度迅速降低至-169℃,冻结速度是-18℃冻结方式的百余倍,并且用液氮速冻技术处理后的样品各项指标都优于传统的-18℃直接冻结,说明液氮速冻方法对维持金枪鱼的品质起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疑患EMS/AHPNS对虾中检出黄头病毒的一种新株型
《海洋与湖沼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2—2013年从河北、福建和广东3个对虾养殖场采集的12份发生疑似早期死亡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EMS/AHPNS)的样品,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套式RT-PCR检测方法以及快速灵敏检测试剂盒进行了检测。三地来源的养殖对虾样品症状均表现为肝胰腺颜色变淡,部分出现萎缩,空肠空胃,腹节肌肉略微白浊;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患病对虾肝胰腺血细胞浸润,肝胰腺盲管上皮细胞脱落,继发性细菌感染,淋巴器官和血淋巴细胞内存在核固缩、破裂和细胞质包涵体。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手册的套式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目的产物的阳性样品检出率为66.7%,该方法对这些样品的灵敏度可能很低。目的产物测序后经NCBI Blast,与已报道的YHV相似性为76.5%—89%;系统发育树显示这3个来源的样品位于同一个分支,与已知的YHV/鳃联病毒(gill-associated virus,GAV)株均不相同,其亲缘关系与YHV较近,而与GAV较远。用新研发的YHV快速高灵敏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YHV强阳性。以上表明患AHPNS的养殖对虾中存在一种YHV的新株型的感染,这也是我国首次检测到YHV的感染。
关键词: 早期死亡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EMS/AHPNS) 黄头病毒(yellow-head virus,YHV) 新株型 nested-PCR 组织病理 检测试剂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尾部骨骼胚后发育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采用阿利新蓝-茜素红双染色法对孵化后第1~第18天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鱼尾骨骨骼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孵化后第18天卵形鲳鲹尾部骨骼分化为尾下骨(Hy)、尾上骨(Ep)、尾下骨旁骨(Phy)及尾神经骨(Urn)。孵化后第7天,仔鱼尾部出现第1片尾下骨(Hy1)。孵化后第9天,Hy1与Hy2及Phy在尾部同时出现。孵化后第9~第15天,伴随着Hy3和Hy4的出现,脊索矿化接近尾区,同时脉棘(Mhs)和髓棘(Mns)相继出现。孵化后第15天,3片Ep已经完全分化出来。孵化后第15~第18天,Hy5在尾部分化出来,且各骨片轮廓变清晰。文章探索了卵形鲳鲹胚后发育过程中尾部骨骼发育的特征,为卵形鲳鲹骨骼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法测定水产品中敌敌畏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水产品中敌敌畏残留量的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法(GC-FPD)。样品经过乙腈涡旋振荡-固液萃取,乙腈和饱和正己烷组成的溶液中去除类脂,乙酸乙酯反萃取净化,定容后采用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在敌敌畏浓度为0~1.0μg·mL-1范围内,色谱峰的峰高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6;在添加水平分别为2、4、20μg·kg-1的草鱼、虾和鳖空白肌肉组织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在87.9%~95.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低于8%,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μg·kg-1和1.8μg·kg-1。
关键词: 残留检测 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法 敌敌畏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品质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脆化过程中肌肉品质变化对脆肉鲩(C.idellus C.et V)脆性形成规律的影响,在草鱼脆化过程中定期采样,比较研究了肌肉基本化学成分、质构特性、鱼肉蛋白质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等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脆肉鲩的水分、粗脂肪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普通草鱼(P<0.05),粗蛋白、粗灰分质量分数比普通草鱼高;与普通草鱼相比,脆化后肌肉的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和基质蛋白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0.88%、15.41%和80.53%;脆肉鲩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和粘着性显著高于普通草鱼(P<0.05);脆肉鲩肌肉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总量、鲜味氨基酸(UAA)总量最高分别为203.5 g·L-1、85.6 g·L-1和79.1 g·L-1,均显著高于普通草鱼(P<0.05)。研究表明在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这些变化是导致脆肉鲩脆性改变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筴鱼去脏加工用剖切刀具的优化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去脏过程中鱼肉损伤,增加内脏去除率,以生产加工用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参数的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为试验对象,以剖切刀盘外径、刀盘齿形构造、刀盘旋向、刀盘厚度、刀盘转速等为主要因素,利用自制的小杂鱼去脏试验平台研究了其对竹筴鱼去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齿圆盘刀剖切竹筴鱼效果最佳,剖面光滑而平整,去脏后鱼体得率及可接受性评分值较高;相同转速条件下,刀盘逆向剖切其去脏效果优于顺向剖切,刀盘高转速剖切明显优于低转速剖切;刀盘外径为190.0 mm时对竹筴鱼去脏效果最佳,可接受性评分可达到9.68;当剖切刀盘厚度小于3.0 mm时,对竹筴鱼去脏后得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剖切刀盘厚度的增加,竹筴鱼剖切去脏过程中鱼体质量损失逐渐增加。正交试验表明:刀盘外径190.0 mm、刀盘厚度3.0 mm、刀盘转速1 100.0 r/min时,可达到可接受性评分和鱼体得率的最大值,能满足去脏加工的工艺要求。该研究可为小型鱼类去脏机剖切机构的研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东海外海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年12月和2008年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多元分析[非度量多变量排序(nMDS)、SIMPER],对比分析正常年份(2004年)和拉尼娜(La Ni?a)年份(2008年)不同生态属性鱼类的变化特征,探究鱼类群落结构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2008年冬季与2004年冬季相比,调查水域的种类组成由45种增加至61种,其中,暖水性种类比例减少,暖温性种类比例增加。主要优势种年间变化不大,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者资源密度之和分别占总资源密度的59.95%和55.16%。不同生态属性种类的资源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暖水性鱼类资源密度下降,而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代表的暖温性鱼类资源密度增加。研究水域生物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均值均有所升高,但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年间3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捕捞压力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群落组成的变化可能与拉尼娜事件有关,未来需要掌握不同种类对拉尼娜事件的响应模式。
关键词: 东海 拉尼娜事件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多元分析 资源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种质特点和种群生存现状,为黄河鲇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形态特征、种群组成以及同工酶3个方面,对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各鳍鳍式为,背鳍i-4~5,胸鳍i-11~14,腹鳍i-10~11,臀鳍i-78~87;鳃耙8~12;须2对;体长/头长为4.8~5.4,头长/吻长为2.8~3.2,头长/眼径为11.2~15.0;脊椎骨数目为63~68,比肠长0.91±0.25;具有发达的‘V’型胃,其消化生理特性符合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同工酶检测结果表明: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的乳酸脱氢酶(LDH)有2个位点,均为单态;而酯酶(EST)有5个位点,其中EST-3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为多态。经鉴定,本次采捕的31尾样本中,3龄鱼占25.8%,4龄鱼占35.5%,比例较高。【结论】黄河陕西合阳段兰州鲇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但种群组成趋向低龄化,表明其野生资源受到较严重破坏,应及时予以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