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新村乡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与耕地质量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崇明区新村乡为调查区域,基于高密度采样数据,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进行了时空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新村乡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1 g∕kg、 100.6 mg∕kg、14.0 mg∕kg和136.6 mg∕kg。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30 g∕kg的土壤仅占2.8%,土壤有效磷含量在5—10 mg∕kg的缺磷土壤占23.3%,不同点位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差异较大。为有效推进新村乡优质米绿色生产和土壤健康,建议推行绿肥轮作休耕、养分精准管理与根际土壤调控等技术,实现新村乡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村乡 土壤养分 耕地地力评价 时空变异 绿色生产


香菇菌渣提取物对苦菊生菜穴盘苗生长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香菇菌渣提取物对生菜穴盘苗生长的影响,以苦菊生菜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香菇菌渣提取物溶液(0.2、2、20、200、2 000 mg∕L)进行叶喷处理,考察苦菊生菜幼苗的表观形态、株高、根鲜重与干重、地上部鲜重与干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营养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香菇菌渣提取物溶液浓度的增加,苦菊生菜幼苗的株高、光合作用参数和营养品质指标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0 mg∕L香菇菌渣提取物溶液处理的苦菊生菜幼苗各项指标值均最大,可显著提高苦菊生菜育苗质量。


纳米粉碎对3种食用菌风味特征及减盐增鲜效果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食用菌的加工工艺,评估其作为风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离子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的非挥发性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等鲜浓度值来评估样品的鲜味;运用GC-MS、电子鼻和电子舌来检测样本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观察纳米粉碎前后的微观结构,并进行增鲜减盐试验.结果:纳米粉碎后,大球盖菇和双孢蘑菇的鲜味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而纳米粉碎对草菇的风味成分影响较小;电子舌结果表明,经纳米粉碎的样品在鲜味和咸味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加入0.5%纳米粉碎双孢蘑菇后能够增加0.28%的盐浓度,同时其鲜味值提高了 145%.结论:纳米粉碎技术能够提高食品的口感,在食品制造业中可以将纳米粉碎后的食用菌粉作为替代盐和风味增强剂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 大球盖菇 双孢蘑菇 草菇 纳米粉碎技术 风味 增鲜减盐


分枝多头霉驯化及成分研究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ramosus是一种珍稀虫草,同属其他种类多具有药用或保健价值。本研究首次经纯人工驯化栽培出分枝多头霉孢梗束,对其开展物种鉴定、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条件及成分研究。采用ITS序列鉴定分离菌丝体,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氮源、温度和pH。以小麦、大米、小米和薏仁为栽培培养基驯化栽培,采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结果显示:所分离菌丝体为分枝多头霉;固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3℃,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 g/L、蛋白胨15 g/L、琼脂20 g/L、磷酸二氢钾1 g/L、七水硫酸镁1 g/L、维生素B1 10 mg/L,pH 6.5;液体培养时最适温度为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0g/L、蛋白胨15g/L、磷酸二氢钾1g/L、七水硫酸镁1g/L、维生素B110 mg/L,pH6.5;以小麦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产量最高,其生物学效率平均为9.824%;以大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多糖含量最高,为4.693%;以小米为培养基时所产孢梗束腺苷含量最高,为0.130%,但其虫草素含量最低,仅为0.018%。本研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人工驯化栽培条件筛选及人工栽培孢梗束成分检测,为分枝多头霉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双螺杆挤压皱环球盖菇粉品质改良及加工特性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双螺杆挤压技术对皱环球盖菇粉加工特性的影响,以确定该技术是否具有改良皱环球盖菇粉的应用潜力。使用双螺杆挤压机对皱环球盖菇粉进行挤压温度、加水量和螺杆转速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来确定最佳参数。接着运用分光测色仪、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对挤压前后的皱环球盖菇粉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并对其持水、持油和吸附能力进行分析,最后进行了体外胃肠道模拟消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粉双螺杆挤压最佳条件为:挤压温度96℃、加水量27%、螺杆转速15Hz,在此条件下皱环球盖菇粉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最高,此外,挤压处理显著改变了菇粉的颜色、粒径和结构,同时提高了其持水性、持油性,以及对胆固醇和亚硝酸盐的吸附能力;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挤压处理显著提高了皱环球盖菇粉的消化率。本研究表明双螺杆挤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皱环球盖菇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增强其实际营养效益,可用于皱环球盖菇粉的开发和应用。


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的三萜化合物
《菌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中高压层析、薄层色谱层析、凝胶色谱层析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从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制备得到15个羊毛甾烷型四环三萜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分别鉴定为(22S,24E)-3-oxo-15α,22β-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1)、(22S,24E)-3-oxo-15α-hydroxy-22β-acet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2)、(22S,24E)-3-oxo-15α,22β-diacetoxylanosta-7,9(11),24-trien-26-oicacid(3)、15-hydroxy-ganodericacidS(4)、ganodermicacidJb(5)、ganoderic acid P(6)、ganodermic acid Ja(7)、ganoderic acid X(8)、ganodermic acid TQ(9)、ganoderic acid Me(10)、ganodericacidMf(11)、ganodericacidY(12)、ganodericacidZ(13)、lanosta-7,9,(11),24-trien-3α-hydroxy-26-oic acid(14)和ganoderic acid S1(15).以上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松杉灵芝发酵菌丝体中分离获得.该结果丰富了灵芝属真菌发酵产物的研究,为后续的活性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日本推进农村绿色旅游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在经历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衰退后,制定了农村振兴战略,并将绿色旅游作为激发地域活力的主要手段.立足于城乡共构的基本理念,日本绿色旅游经历了发展、扩大、转变和成熟4个阶段,在完备的政策支持下,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精品旅游项目.群马县的文化交流型绿色旅游将文化艺术与旅游融合,岩手县的观光教育型绿色旅游借旅游观光为学生创造体验农业的机会,宫城县的休闲体验型绿色旅游将高品质农产品和三产融合作为绿色旅游的核心动力,以上三种模式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参考日本绿色旅游发展经验,在宏观上,应分区域制定旅游主题,分时段出台扶持政策,激发农民建设农村的热情.在微观上,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与教育相融合,做强区域农业品牌.


红光补充UV-A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效应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叶用莴苣特有的苦味来源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等。为探究紫外光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调控作用,以纯红光(180μmol·m-2·s-1)为对照,比较了补充UV-A(30μmol·m-2·s-1)、UV-B(10μmol·m-2·s-1)对7个叶用莴苣品种生长及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红外光添加UV-A补光强度(15、30、45μmol·m-2·s-1)及补光时长(0、1、2、3、6、9 d)对叶用莴苣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UV-A处理可显著提高绿罗的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降低7个叶用莴苣品种的山莴苣苦素和莴苣苦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3%~74%和29%~60%。随着UV-A补光强度的增加,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且以添加30μmol·m-2·s-1 UV-A处理2 d后叶用莴苣中山莴苣苦素含量迅速上升,处理3 d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莴苣苦素含量在处理2 d后基本保持逐步上升的趋势,处理6~9 d时略有下降。综上所述,红光补充适量的UV-A(30μmol·m-2·s-1、3~6 d),可在不影响生物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叶用莴苣中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从而减轻苦味。


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上施用后的残留行为和膳食暴露风险,研究基于规范田间残留试验、目标农药在芥蓝上残留分析方法,得到芥蓝中2种农药的残留水平,结合我国膳食结构不同性别/年龄组食物消费量及体重数据评估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对各类消费人群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分别在0.01~1.0 mg/L和0.005~1.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6 7。在3个添加水平下,芥蓝中2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0.6%~113.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8.5%,定量限均为0.01 mg/kg。10%高氯·吡丙醚微乳剂以推荐高剂量施药,高效氯氰菊酯和吡丙醚在芥蓝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3.9~10.1 d和4.8~6.3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最后一次施药3、5、7、10 d后,芥蓝中高效氯氰菊酯的最终残留量≤0.904 mg/kg,吡丙醚的最终残留量≤0.20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我国不同人群的长期慢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27.26%;短期急性暴露风险最大值为67.17%,表明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优质青柄芹菜新品种'申香芹一号'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申香芹一号’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优质青柄绿叶空心芹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分蘖性极强,根系发达,叶色浓绿,叶柄淡绿色、内腔空心。株高60—70 cm,开展度20—22 cm,叶片锯齿状中大。叶柄细长纤秀,清炒后质地脆嫩,纤维少,香味浓郁,口感品质极佳。该品种综合抗病抗逆性强,极耐抽薹,一次种植可多次收割,适合各地春秋两季设施及露地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