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华南地区蒲瓜栽培技术

长江蔬菜 2010

摘要:蒲瓜(长型)是华南地区渡淡的重要蔬菜,也是我国古老的蔬菜品种,7000年前就有栽培。在华南地区的年种植面积达6666.7hm2以上,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面向出口及冬季北运菜市场,其中港澳地区的蒲瓜90%以上由华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薇甘菊乙醇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

植物研究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H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薇甘菊乙醇酸氧化酶基因cDNA全长,并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随后将该基因的cDNA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Rosetta-gami(DE3)中进行表达。序列分析表明,薇甘菊乙醇酸氧化酶基因cDNA全长1363bp,编码369个氨基酸,命名为MmGO(GenBank登录号EU716626),推测的MmGO分子量为40.32kDa,等电点为8.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mGO与芸苔的GO序列亲缘关系比较近。将该基因重组到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0.1mmol·L-1IPTG,25℃诱导4h,获得了具有较高表达水平的融合蛋白6×His-MmGO,Western-blot证实表达的6×His-MmGO能与抗6×His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分子量约为60kDa,与预测的融合蛋白6×His-MmGO分子量相符。为进一步研究融合蛋白6×His-MmGO的活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薇甘菊 乙醇酸氧化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苗法测定不同种类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广州五山种群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杀效果较好的杀虫剂有敌敌畏、辛硫磷、毒死蜱、巴丹、杀虫单、灭多威、异丙威、仲丁威、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哒螨灵、鱼藤酮、啶虫脒;25(±1)℃条件下,12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丁烯氟虫腈>辛硫磷>多杀菌素>毒死蜱>哒螨灵>异丙威>灭多威>巴丹>啶虫脒>敌敌畏>杀虫单。结合毒杀效果和毒力大小分析,氟虫腈、丁烯氟虫腈、啶虫脒、哒螨灵、灭多威、异丙威和巴丹是目前防治黄曲条跳甲成虫较好的药剂。

关键词: 杀虫剂 黄曲条跳甲成虫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缓/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3种控释肥料及2种缓释肥料在水稻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进口控释肥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养分利用率最高;在等氮量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料可以改善水稻后期的生育性状,增加产量,提高养分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与普通肥料相比,缓/控释肥料处理增加水稻产量1.7%~19.0%,增加稻秆产量2.2%~23.6%,与对照相比氮、磷(除CRF3处理)、钾当季利用率分别提高13.6%~55.7%、7.2%~18.1%和4.8%~52.5%。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 水稻 产量 养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荔枝园土壤农药残留现状研究

环境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荔枝收获完毕后在广东省荔枝主产区采集208个荔枝园土壤样本,检测了9种荔枝常用农药甲霜灵、代森锰锌、多菌灵、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敌百虫、乐果和敌敌畏的残留含量.结果表明,农药检出率为氯氰菊酯(59.1%)>多菌灵(51.0%)>代森锰锌(11.1%)>甲霜灵(6.7%)>三氟氯氰菊酯(3.4%).乐果和敌敌畏仅在个别果园检出,溴氰菊酯和敌百虫均未检出.土壤同时检出不同种类农药果园的百分数为只检出1种农药(40.4%)>同时检出2种(31.3%)>未检出(18.8%)>同时检出3种(8.2%)>同时检出4种(1.4%).检出的7种农药中,代森锰锌残留平均含量最高达39.05μg·kg-1,氯氰菊酯次之为7.83μg·kg-1.其它5种农药平均含量为0.19~1.65μg·kg-1.整体上广东省荔枝园土壤农药残留状况较轻.

关键词: 荔枝 土壤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2008年全省甘薯种植面积31.94万hm2,居全国第7位,且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以粤东、粤西为主要产区的分布格局。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广东省甘薯产业得了一定成绩,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逐步形成,但是,甘薯加工企业较少,甘薯产业链有待大力加强。2009年,广东省甘薯的价格主要维持在0.9~2.2元/kg波动,但由于产量恢复稳定,甘薯价格也较2008年的起伏波动更为平缓,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甘薯 广东省 产业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多基因型种群的优势性状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摘要: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理念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李晓方博士提出,近年来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已有应用研究。为了探讨多基因型种群在节瓜上是否存在优势性状,2006年组成节瓜多基因型种群A,并开展与单基因型品种粤农的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A的坐果率超过单基因型品种粤农。2007年进行了多基因型种群Ⅰ、多基因型种群Ⅱ与其单基因型组分的逐个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多基因型种群的疫病抗病性、存活率、生长势、产量均超过了各单基因型组分,特别是疫病抗病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研究表明多基因型背景下的自交系种群存在优势性状,这也是下一阶段开展节瓜多基因型品种选育的基础。

关键词: 节瓜 多基因型种群 优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元化蚕桑品种选育的目标需求和发展思路

中国蚕业 2010

摘要:多元化蚕桑育种是适应多元化蚕丝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育种模式。通过探讨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材料用途和化妆品、人工饲料育、生态旅游等其它用途的多元化蚕桑品种的目标需求,提出构建多元化蚕桑育种技术体系的思路是,对蚕桑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鉴评,制定多元化育种的指标体系,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蚕桑新品种。

关键词: 多元化 蚕桑品种 目标需求 转基因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一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必须在掌握水稻高产生育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壮秧精确定量、密度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和管水精确定量等"四大"关键技术。

关键词: 水稻 精量栽培 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关键词: 可可茶 花香 乌龙茶 挥发油 气-质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