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仰晓莉 1 ; 李凯凯 1 ; 叶创兴 1 ; 李家贤 2 ; 黄华林 2 ; 何玉媚 2 ; 宋晓虹 1 ;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关键词: 可可茶;花香;乌龙茶;挥发油;气-质联用

期刊名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0529-6579

年卷期: 2010 年 49 卷 04 期

页码: 81-8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 相关文献

[1]干热后处理前后花香型乌龙茶的品质比较. 曾愉,陈维,马成英,胡蝶,夏红玲,林威鹏,乔小燕. 2023

[2]可可茶无性系品种的生化成分研究. 何玉媚,彭力,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叶创兴,宋晓虹. 2011

[3]发酵时间对可可红茶品质的影响. 宋晓虹,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叶创兴. 2010

[4]冲泡过程中可可茶生化成分溶出率的研究. 何玉媚,李晶,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叶创兴. 2011

[5]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 赖兆祥,苗爱清,孙世利,庞式,黄国资,吴家尧. 2010

[6]乌龙茶品质的研究进展. 张欣,刘帅,赵洁,江棋,鄢韬,王富华. 2020

[7]乌龙茶审评方法研究概述. 赵超艺,王秋霜,卓敏,凌彩金. 2009

[8]不同季节翠玉品种3大茶类生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潘顺顺,赖幸菲,孙伶俐,黎秋华,向丽敏,孙世利. 2017

[9]乌龙茶香气研究进展. 胡海涛,苗爱清. 2002

[10]黄楼茶树品种多荼类采制的经济效益研究初报. 庞式,苗爱清,凌彩金,陈海强. 2007

[11]乌龙茶人工光照晒青技术初探. 黄国资,赖兆祥,庞式. 2006

[12]金萱品种夏暑茶类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赖幸菲,孙世利,李裕南,庞式,李振声,潘顺顺. 2015

[13]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2010

[14]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号选育研究报告.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 2010

[15]乌龙茶新工艺做青期间果胶酶的活性变化及其生化效应研究.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 2005

[16]金萱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 苗爱清,凌彩金,庞式,赵超艺,胡海涛,曾文伟. 2007

[17]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 李家贤,黄华林,陈栋,赵超艺,何玉媚,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 2010

[18]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胡海涛,苗爱清. 2002

[19]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7号选育研究报告.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 2010

[20]做青强度与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唐劲驰,苗爱清.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