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溶解碳源与固体碳源对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溶解碳源与固体碳源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过程中的影响,设置5个不同碳源搭配组、花生壳粉组、红糖组、花生壳粉∶红糖(1∶1)组、花生壳粉∶红糖(2∶1)组以及花生壳粉∶红糖(1∶2)组,分别进行为期40 d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每4 d进行一次水质监测,试验结束时对对虾肝胰腺取样进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并且将抽滤滤膜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碳源且不同搭配比例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内水质、对虾生长性能、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水质调控方面,花生壳粉∶红糖(2∶1)组的氨氮在整个试验周期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氨氮峰值仅为(2.43±0.45)mg/L,而氨氮峰值最大的花生壳粉组高达(9.80±0.35)mg/L;亚硝酸盐氮在对照组中呈上升趋势,在生物絮团组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生壳粉∶红糖(2∶1)组的浓度变化拐点要比其他处理组提前;在硝酸盐氮水平,除对照组外其余生物絮团组都呈上升趋势,花生壳粉∶红糖(2∶1)组在试验结束时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高达(17.84±1.20)mg/L;在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副球菌属是属水平上的主要优势菌。混合碳源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丰度(Sobs、Chaol、Ace),同样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碳源的使用可提高对虾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促进对虾的生长、存活,其中花生壳粉∶红糖(2∶1)组对虾生长表现最佳。研究表明:溶解碳源与固体碳源的混合使用可促进生物絮团的培养,提升水质调控效果,促进对虾的生长,是生物絮团构建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 碳源 花生壳粉 红糖 凡纳滨对虾 生物絮团 菌群结构 水质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养殖系统药饵给药后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水体和底泥中代谢与分布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水产养殖中恩诺沙星用药后在水环境中的归趋,本实验在模拟池塘水产养殖系统中,恩诺沙星以18 mg/kg剂量药饵投喂异育银鲫,每天2次、给药周期6 d,研究恩诺沙星在异育银鲫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规律,以及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异育银鲫组织中恩诺沙星峰浓度(Cmax)依次为肠道>肾脏>肌肉>鳃>肝脏>血浆,分别为14.15、13.31、14.15、7.48、7.94 mg/kg和2.94 mg/L;各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其峰浓度与恩诺沙星峰浓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10%、1.70%、6.28%、2.97%、2.90%和6.53%;组织中恩诺沙星清除率(CLz)顺序为血浆>肝脏>肠道>鳃>肌肉>肾脏。随着给药次数增多,水体中恩诺沙星残留浓度快速升高,在最后一次给药后6 h时达到峰值(5.23μg/L),随后开始下降,但水体中一直未检测到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底泥中恩诺沙星首先呈现上升趋势,在240 h达到峰值(796μg/kg),之后略有下降,480 h时降至587μg/kg;底泥中环丙沙星残留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480 h时残留量为382μg/kg;底泥中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残留浓度与恩诺沙星浓度的百分比为27.5%~65.1%。药饵给药后药物残留主要存在于养殖生态系统的底泥中,底泥中药物残留百分比为41.86%~46.69%,且消除较慢,药饵投喂后残留在底泥中的药物生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本研究为养殖生产科学用药提供技术支撑,为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数据。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药物残留 底泥 代谢与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不同游泳习性鱼类骨骼肌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硬骨鱼类的骨骼肌可为其游泳运动提供动力。为认识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骨骼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本研究选取3种具有不同游泳习性的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法,以形状、直径和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其骨骼肌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进行表征,比较3种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征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3种类型鱼类的骨骼肌快、慢肌纤维横切面均呈不规则形状。营持续式游泳的鲐的快肌纤维呈多角状,慢肌纤维呈多边柱形;营延长式游泳的大黄鱼的快、慢肌纤维呈长椭圆形;营爆发式游泳的褐牙鲆的快、慢肌纤维呈扁椭圆形。形态计量结果显示,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大于其慢肌纤维(P<0.01)。大黄鱼的慢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鲐的1.34倍、褐牙鲆的1.14倍;鲐的快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大黄鱼的1.41倍、褐牙鲆的1.35倍。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密度均极显著小于其慢肌纤维(P<0.01),其中,快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褐牙鲆[(274.60±9.07)根/mm~2]>大黄鱼[(205.43±12.63)根/mm~2]>鲐[(118.92±10.74)根/mm~2],慢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鲐[(1 442.33±28.25)根/mm~2]>褐牙鲆[(1 073.92±39.40)根/mm~2]>大黄鱼[(945.74±19.53)根/mm~2]。进一步分析发现,鱼类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与鱼类的游泳习性密切相关。上述对不同游泳习性硬骨鱼类骨骼肌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等组织学特征的描述与差异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硬骨鱼骨骼肌的适应性进化和运动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omesa功能缺失对斑马鱼雌鱼生殖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omesa基因是T-box基因家族重要的转录因子,eomesa突变导致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生殖障碍,但其机制未知.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 技术构建了eomesa纯合突变系(eomesa-/-),对其进行了繁殖能力分析、卵巢组织学观察及采用qRT-PCR分析了6 个性腺发育相关基因在突变体 12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胚胎和 45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60 dpf、90 dpf 3 个胚后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水平变化,以期探讨eomesa影响雌性斑马鱼生殖障碍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eomesa-/-斑马鱼存在背鳍和臀鳍缺失的表型,雄鱼比例显著增加,可自然繁殖,而雌鱼不能自然排卵,但可通过人工按压腹部排出卵子并以人工授精方式获得正常发育的子代;eomesa-/-斑马鱼卵巢和输卵管形态正常,但卵母细胞发育滞后,胚胎发育观察发现突变体原肠胚外包延迟,且胚胎畸形率显著增加.qRT-PCR结果显示,原始生殖细胞标志基因dnd1 和nanos3 在胚胎发育体节期(12 hpf)突变体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表达量;dnd1、vasa和nanos3 在45 dpf时突变体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的表达量;在90 dpf时突变体卵巢组织中cyp17a1 和amh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的表达量;而dmrt1 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的表达量.推测eomesa基因敲除干扰了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以及排卵机制,并影响了cyp17a1 和dmrt1 的表达,致使雌雄分化异常.
关键词: eomesa 斑马鱼(Danio rerio) 卵巢发育 生殖障碍 q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越冬期体色变异红罗非鱼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实验构建了其2种体色(正常粉红体色和变黑体色)皮肤组织的小RNA文库,每组4个重复,组装后平均每组分别获得12 190 544和11 891 890条过滤后的读长(clean reads),获得miRNA成熟序列669个,其中337个是已知的miRNAs。鉴定出越冬期变黑体色相对于正常粉红体色鱼的差异表达miRNAs 26个,其中上调11个,下调15个,且12个为已知的miRNAs,可能在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富集分析发现了大量代谢和体色调控相关的通路。研究表明,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色素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的,与代谢相关的调控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析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变异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罗非鱼 越冬 体色变黑 microRNA (mi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花湖桦甸段水域中仔稚鱼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湿地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评估松花湖水域中鱼类早期资源的状况,了解现存鱼类的繁殖规模和种群数量变化特征,于2021年7月3日至8月18日(有效采样天数为41 d),选取松花湖桦甸段水域为调查水域,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和水环境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采集到的1468尾仔稚鱼中,共鉴定出4目7科17种鱼类;有8种鱼类为优势物种,其中,贝氏?(Hemiculter leucisculus)为第一优势物种;仔稚鱼以小型淡水定居型为主;调查期间,调查断面上3个采样点仔稚鱼群落的日平均密度变化在1.50×10-4~454.81×10-4 ind./m~3之间,平均值为70.42×10-4ind./m~3,最大值出现在8月6日;调查断面上的左岸采样点、右岸采样点、中心采样点的仔稚鱼群落密度依次减小;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水温、过水流量、透明度对仔稚鱼优势物种密度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由于松花湖水体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仔稚鱼资源状况呈现单一化和低值化,松花湖水域成鱼的繁殖群体资源匮乏,因此,亟需开展对松花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人工增殖和产卵修复等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蛙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观察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牛蛙(Rana catesbeiana)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并补充其生物学及影像学资料,采用人工养殖的牛蛙作为亲本,自然抱对产卵受精,观察记录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并根据胚胎形态的变化和生理特征划分胚胎发育分期表。结果显示,牛蛙受精卵卵径为(1.41±0.31) mm,吸水后膨胀沉底,且能自转为植物极朝下、动物极朝上的状态。在温度为(24.5±0.4)℃的条件下,牛蛙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4个时期,自受精卵发育至鳃盖闭合期共耗时177 h 38 min,总积温为4 249.71 h·℃,整个发育过程呈现前期发育速度较快、后期较慢的趋势。胚胎自肌肉效应期开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头尾弯曲的环形收缩反应;而后随着胚胎孵化至鳃盖闭合完成期,胚体即可在水中自由游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流江口陆源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及其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南流江丰水期(2015年7月)、枯水期(2016年4月)河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来揭示陆源入海物质输送的季节性差异,评估其对近海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枯水期水体悬浮颗粒物(SPM)含量自河口向外随水深增加逐步降低(平均值为0.030g/L),丰水期洪水前SPM含量较低(平均值为0.020g/L),洪水后SPM含量显著增高(平均值为0.047g/L),证明枯水期浪、潮对表层沉积物扰动较大使颗粒物大量悬浮,而丰水期浪、潮的影响较小,以洪水控制为主.不同季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平均含量相当, TOC平均含量均接近0.46%,丰水期和平水期TN含量分别为0.054%和0.062%,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丰水期在河口东侧半封闭海湾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枯水期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根据同位素组成特征来看,丰水期陆源有机质自河口向外输送,沿河口向南形成高陆源有机质沉积带,半封闭海湾中以海源有机质为主;而枯水期陆源有机质贡献呈现明显的自河口向外快速降低趋势.丰水期颗粒物自河口向外输送后快速堆积,枯水期在浪、潮作用下使区域内物质强烈混合,这是该区域中沉积环境的主要特征,也是导致周边海域水体环境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后期水体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的进行季节性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螺对养殖鲍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0.88±0.28) cm]、润泽角口螺组[(0.93±0.28) cm]和对照组[(0.92±0.24) cm](P<0.05),表明甲虫螺所摄食牡蛎的规格小于另外2种螺。研究表明,3种螺均有显著的防除作用,甲虫螺防控牡蛎附着的作用最强;投螺时间会影响3种螺的牡蛎防除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投放时间进行投放;在牡蛎已经大量附着且成长到一定规格时可选择疣荔枝螺和润泽角口螺作为补充。
关键词: 皱纹盘鲍 筏式养殖 生物污损 润泽角口螺 疣荔枝螺 甲虫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