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钙对盐胁迫下杜梨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外源钙对盐胁迫下杜梨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梨砧木杜梨幼苗为供试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外源施加不同浓度的钙对200 mmol/L NaCl胁迫下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产生、膜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3 d后,杜梨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弱,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增强,活性氧(O_2~-·、H_2O_2)和丙二醛(MDA)大量积累,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 A)合成下降。施加外源CaCl_2能增强NaCl胁迫下杜梨叶片中SOD、POD、CAT、GR、GSH-Px、APX的活性,减少O_2~-·和H_2O_2的产生,降低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GSH和As A的含量,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杜梨叶片的过氧化伤害,其中以10μmol/L Ca Cl2处理效果最为显著。说明NaCl处理可对杜梨叶片造成氧化伤害,施加低浓度(5~10μmol/L)CaCl_2处理可缓解盐胁迫对杜梨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 杜梨 盐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育苗容器在土壤中降解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秸秆育苗容器降解过程中对土壤及容器残体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淀粉胶秸秆育苗容器(MSGC)和豆胶秸秆育苗容器(MBGC)两类容器的片状试材进行土培试验,设计不含容器试材土壤为对照组(CK),试验持续45 d,采用常规分析和BiologEco微平板计数技术手段测定了容器残体及土壤中的酶活变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菌群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土培过程中,容器和土壤中酶活总体呈上升趋势,MSGC淀粉酶活与MBGC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初期显著高于MBGC,中后期则无显著差异。蛋白酶活MBGC全过程显著高于MSGC;秸秆容器可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和脲酶酶活,与MBGC相比,MSGC土壤中磷酸酶和脲酶酶活更高。Biolog~(Eco)分析显示,秸秆容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碳源利用活性,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先增大后减少,MBGC与MSGC差异在于后者土壤AWCD值下降速率显著快于前者。两种容器残体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初期差异显著,后期差异减少。与MSGC比,MBGC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及胺类利用具有更强活性,这种差异主要与容器胶粘剂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秸秆育苗容器田间应用与生态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秸秆育苗容器 生物降解 酶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扁豆栽培技术及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广泛搜集资料,从扁豆的起源与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生产概况与栽培技术、遗传育种、化学成分以及扁豆的应用价值等方面综述了扁豆的研究进展,为扁豆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扁豆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栽培技术 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议农业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16

摘要: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是保障农业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是基地长期良好运行的保障。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阐述了基地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科学规划布局、拓宽融资渠道、合理配置人员队伍、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等促进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以期确保科研基地的基础设施实用、耐用,真正满足科研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作。

关键词: 农业科研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 存在的问题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和停产期鸭肠道中的表达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和停产期鸭肠道中的表达。选择同日龄产蛋高峰期鸭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在限食7d停产后自由采食10d,另一组自由采食17d。采用RT-PCR和qRT-PCR的方法,检测TLR1-1、TLR1-2、TLR2-1、TLR2-2、TLR3、TLR4、TLR5、TLR7、TLR15和TLR21基因在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0种禽类TLR家族基因均在鸭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中表达;除TLR1-2、TLR2-2、TLR4和TLR21基因外,其他6种TLR家族基因在不同肠道中差异表达(P<0.05),其中,TLR3、TLR5和TLR7基因在十二指肠中高表达,TLR1-1、TLR2-1和TLR15基因在盲肠中高表达;除TLR4和TLR7基因外,其他8种TLR家族基因在产蛋高峰期鸭肠道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停产期(P<0.05)。结果表明,蛋鸭肠道存在TLR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机制,且产蛋高峰期蛋鸭肠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识别能力强于停产期蛋鸭。

关键词: 蛋鸭 Toll样受体 肠道 产蛋高峰期 停产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及秸秆处置方式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不同小麦品种秸秆还田对农田磷素平衡的影响,优化麦田养分资源管理,以当前江苏省农业生产上主导品种和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磷素含量与分布,分析其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土壤磷素盈亏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吸收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高,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高;在常规磷肥施用量49kg P·hm~(-2)条件下,若秸秆不还田,磷高效吸收型品种种植土壤中磷呈现少量亏损状态;而磷低效吸收型品种的籽粒磷含量较低,其磷素携出量和回田量较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磷均有盈余。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磷素回田量,减少了小麦磷素携出量。秸秆不还田时,麦田土壤磷盈亏量为-4.7~25.2kg·hm~(-2);秸秆直接还田时,所有小麦品种种植土壤中磷素均呈盈余状态,土壤磷盈亏量为4.0~30.3kg·hm~(-2)。在供试的32个小麦品种中,秸秆不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9个,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磷素大量盈余的品种有28个。在当前秸秆还田的大趋势下,要维持农田磷素平衡,对大部分小麦品种均应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秸秆还田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修复农田退水氮、磷污染研究进展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摘要:水环境污染是造成全球水资源水质性紧缺非常重要的因素。农业面源污染则是继工业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得到有效治理之后水体污染主要的贡献者,特别是地表水中过量氮、磷的主要来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植物修复技术因其可以对受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和避免二次污染等特点,逐渐被人们应用到污染水体的治理中。本文从植物修复农田退水氮、磷污染视角,综述了农田退水氮、磷在主要去除途径与影响因素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植物修复农田退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继续强化植物组合对水污染负荷消减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对植物的经济利用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和社会效益开展研究,以及深化植物修复从室内模拟到野外小区域示范、再到大区域的推广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植物修复 农田退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NA干扰抑制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表达的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RNA干扰技术建立猪睾丸(ST)细胞Ⅰ型干扰素受体-2(IFNAR-2)基因knock down模型。采用FuGENE HD转染剂将pSiCMVE1、pSiCMVE2和pSiCMVE3干扰载体分别转染ST细胞,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FNAR2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转染干扰载体组均可明显降低IFNAR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抑制IFNAR2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FNAR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可靠的手段,为研究IFNAR2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RNA干扰 ST细胞 Ⅰ型干扰素受体-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新品种苏薯28的选育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摘要:苏薯2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2008年选用南薯99为母本,浙紫薯1号为父本,通过品种间杂交获得杂交种子,2009~2013年通过实生苗筛选、初级鉴定、高级鉴定、品种比较试验等过程选育而成.在2014~2015年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中,苏薯28的鲜薯产量为38 930.6kg/hm~2,比对照品种苏渝303增产24.0%;薯干产量为11 003.7kg/hm~2,比对照增产34.3%.该品种薯块干物质率28.29%,薯块萌芽性好,单株结薯4~5个,食味品质和商品性好,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不抗黑斑病.苏薯28于201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其综合性状优良,春、夏薯均可种植,适宜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与利用.

关键词: 甘薯 品种 苏薯28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干尖线虫Hsp90基因克隆及在不同逆境、侵染早期和取食过程的表达差异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调控生物体的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一系列生物过程。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分离获得了一个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Hsp90基因,命名为Ab-hsp90。Ab-hsp90全长c DNA序列含有69bp的5′非翻译区、编码712个氨基酸2 139 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137 bp的3′非翻译区UTR。Ab-hsp90DNA序列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Ab-hsp90蛋白序列与其他植物寄生线虫Hsp90s高度相似,最大似然树显示与植物寄生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构上具有5个保守的Hps90蛋白家族序列标签和特异MEEVD基系,表明Ab-hsp90为胞质型Hsp90。q RT-PCR显示,Ab-hsp90在水稻干尖线虫各个龄期均表达,在卵和成虫表达水平最高。当线虫暴露于干燥、低渗透胁迫以及短时间阿维菌素溶液中时Ab-hsp90均上调表达;Ab-hsp90还受到短时低温(4℃)诱导,在高温(40℃)环境持续高水平表达。在侵染抗感不同的水稻(Oryza sativa)植株时,Ab-hsp90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在线虫接种抗性水稻72 h内,Ab-hsp90一直高度表达,而在接种感病水稻上Ab-hsp9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后下降。取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线虫Ab-hsp90在9 d内始终高度表达,而胡萝卜(Daucus carota)愈伤组织培养的线虫6 d内Ab-hsp90表达上调但此后逐渐下调。这些数据表明,Ab-hsp90可能参与水稻干尖线虫的抗逆适应、早期侵染以及取食行为。本研究有助于拓展植物寄生线虫Hsp90蛋白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线虫与植物互作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水稻干尖线虫 热激蛋白90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