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马铃薯田间杂草的发生及其化学防除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有二种方法可直接用于马铃薯田间杂草防除:1.马铃薯田间杂草防除指标的确定与应用,本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采用“五级草害目测分级法”作为马铃薯损失率测定法,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区、乡植保技术人员都能掌握。应用这个目测方法,确定马铃薯田间是否需要进行药荊防除,可大大节省人力、财力;2.药剂防除,根据研究结果,筛选出的赛克津、仙治、氟乐灵、绿麦隆及大惠利等除草剂对控制杂草危害均有明显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新品种“沪农早棉”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早熟、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是上海市科委下达的研究项目。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以73-2098[(岱15高产品种613×海陆天然杂交的优质品种50-11)F_(11)]为母本,69-2(岱15早熟品种)为父本的杂种后代选系3005进行鉴定、品比、生产试验和示范试种。结果表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因此,深受有关专家的关注和广大棉农的欢迎,1992年7月经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沪农早棉”,同年10月通过成果鉴定,属国内领先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个黑木耳杂交种与沪耳1号品比试验

食用菌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木耳代料栽培目前还不普遍,主要原因是它在发菌及栽培过程中对绿色木霉等的抵抗力较弱,常因感染杂菌而减产或绝收。本研究是在筛选出的六个杂交菌株基础上和沪耳1号菌株在产量、抗霉性能及色泽等物理指标上作了综合比较。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菜区四种鳞翅目害虫抗药性比较及用药对策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了上海菜区4种鳞翅目幼虫[菜青虫(Pieris rapae)、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菜青虫对10种供试药剂均比较敏感,包括杀虫(Dimethypo)和杀螟丹(Catap);小菜蛾对定虫隆(Chlorfluazuron)、Dipel和爱力螨克(Avermectin)敏感;甜菜夜蛾仅对定虫隆(Chlorfluazuron)敏感;斜纹夜蛾则对二嗪磷(Diazinon)、喹硫磷(Quinalphos)、万灵(Lannate)、氰戊菊酯(Fenvalerate)、灭幼脲三号(Mieyouniao No.3)和定虫隆(Chlorfluazuron)比较敏感。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针对上述各种害虫不同田间发生格局应采取的用药方案。

关键词: 甘蓝 鳞翅目害虫 药剂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粘虫(Mythimna seperata)为害小麦的产量损失和幼虫密度及生育期的关系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研究进一步确定了粘虫(Mythimna seperata)为害损失同幼虫密度和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幼虫密度下,生育期越晚,受害越轻。数据表明,临界受害期在5月10日前后,过了5月15日,即使全部叶片都受害,产量也不会受影响。本研究同时测定了各龄幼虫的食叶量和扬麦5号小麦的全株叶片面积,并根据上述结果分析推导出了包括幼虫数量和生育期在内的估计粘虫为害损失百分率的公式:DP=0.031L(71.23-1.480x),式中 DP=损失百分率,L=能发育到6龄并化蛹的幼虫数,X=从4月1日开始的日数。应用这个方程可很方便地估计不同时期不同幼虫数所造成的损失百分率。

关键词: 粘虫 小麦产量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沪麦十号高产诊断指标的研究

大麦科学 1993

摘要:大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栽培技术,在八十年代前期开始研究并应用,通过不同叶位期施肥对大麦器官建成、产量构成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制订技术规范,但它的模式栽培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段木香菇菌种“沪农1号”的生育特性及栽培要点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以选育高产、优质、适宜于段木栽培的香菇菌种为宗旨,通过引种和多年品比试验,选出了“沪农1号”菌种,该菌种较传统菌种具有更强的合成、分泌多种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菌丝定植快、生长迅速、出菇早、产量高,较对照增产42.9%,菇质好,花厚菇率提高25%~50%,出口菇比例超过80%,并能达到当年接种,当年出菇,收回成本,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香菇 段木栽培 花厚菇率 酶活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棉铃炭疽病的流行规律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3

摘要:对棉铃炭疽病在上海地区的发生和流行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此病始发于8月下旬,主要发生在9月份,有些年份可延长至10月上旬。棉铃龄期与病害发生有关,40~60天的棉铃发病比率相对较高,病害主要发生在中下部棉铃上。影响病害发生的气候因素分析表明,降雨量是影响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病害流行阶段,雨量多的年份病害发生往往严重。

关键词: 棉花炭疽病菌 烂铃 流行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S45AB的遗传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以四川大学选育的油菜隐性核不育系 S45AB 为材料,用不同品种的自交系与 S45A测交、回交、反回交和可育株自交,研究其遗传性。结果表明:S45AB 的不育性是由二对隐性重叠基因 s_1和 s_2控制的(因它来自 S45AB,故取 s_1、s_2为基因符号)。不育株的基因型只有一种,即双隐性纯合体 s_1s_1s_2s_2;二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基因为显性时都是可育株,其中有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S_1S_或 S_2S_2的可育株就可作为恢复系,故它具有广泛的恢复系;采用兄妹交配 s_1s_1s_2s_2×S_1s_1s_2s_2 或s_1s_1s_2s_2×s_1s_1S_2s_2,其后代的育性分离都能稳定在1∶1。在杂种优势利用时可采用二系法制种,还可以做为利用杂种二代的材料。本文通过显性核不育系与隐性核不育的遗传比较,以加深对核不育性遗传的理解。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重叠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上海郊区的育性转换及利用

上海农业学报 1993

摘要:以7001S等7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W6154S等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上海作了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二年研究结果表明,7001S等粳型核不育系育性主要受光照影响,具有较明显的育性转换特性,转换期1991年为8月22日~8月31日;1992年为8月28日~9月5日。育性转换时的日长为13h50min~14h,日照长度与不育度相关系数为0.844 8~0.903 6,温度对育性转换期的早迟有影响。W6154S等籼型核不育系对低温较敏感,没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日照长度及温度与不育度的相关均未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124 8~0.358 7。粳型核不育系可以在上海制种和繁殖;籼型核不育系目前尚难在上海直接利用。

关键词: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转换期 日长 花粉败育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