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外部压力法(EPM)的二值图像骨架提取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出了基于边界外部压力的二值图像结构化骨架提取方法。先标记出二值图像的边界,判断各个边界点的受力情况,通过三个条件判断各个边界点是否为骨架单元。迭代这一过程,直到没有新的骨架单元产生,即得到初步的骨架结构。通过对骨架中3×3区域内骨架形状分析,对骨架中的冗赘单元进行查找并删除。将该方法得到的骨架结构图与软件Matlab 6.5骨架提取函数(Bwmorph)得到的骨架结构进行了比较,表明用该方法得到的结果比Matlab 6.5中得到的骨架线条更平滑,而且细小分枝更少。将该方法应用到海表温度锋面的提取上,结果显示锋面位置与结构准确,说明利用该方法进行骨架提取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外部压力法 二值图像 骨架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南省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现存量及其时空分布

湖泊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养殖湖泊.随着河蚬经济价值的提升,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的开发强度逐年增加.为实现河蚬资源的合理开发,本研究在对大通湖河蚬形态特征、现存量及其时空分布调查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养殖和软体动物捕捞对其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壳长大于6 mm河蚬的平均湿重(BW)、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分别为1.41±0.03 g、14.82±0.09 mm、13.73±0.09 mm和9.72±0.06 mm,平均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分别为0.930±0.001、0.660±0.001和0.710±0.001.河蚬壳长、壳高、壳宽与湿重的关系分别为:lg BW=-3.45+3.00 lg SL、lg BW=-3.23+2.89 lg SH、lg BW=-2.87+2.97 lg SW,表明河蚬为等速生长.2010 2011年,大通湖河蚬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2009年显著增加.2009年,河蚬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蜜蜂夹湖区域,2010年开始,几乎遍布整个大通湖,但整体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密度和生物量高值均出现在大通湖中部,蜜蜂夹湖、大西湖与尼古湖交界区域.推测养殖过程中物化产品投入的增加是导致大通湖河蚬现存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软体动物捕捞加速了河蚬分布区域的扩展.据此提出了大通湖河蚬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大通湖 河蚬 现存量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长薄鳅Cytb基因的序列变异与遗传结构分析

淡水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序列对长江上游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长江干流、岷江、赤水河和嘉陵江的8个群体176尾样本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长薄鳅cyt b基因序列分别检出了25个变异位点和2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 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608 52和0.000 89。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N J树均未显示与地理种群相关的信息。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长薄鳅种群内的变异大于种群间的变异,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 st<0.05),种群基因交流十分频繁(N m>1)。中性检验值(Tajima's D=-2.279 09,P<0.01;Fu and Li's D*=-4.670 47,P<0.02;Fu and Li's F*=-4.470 16,P<0.02)和单倍型错配分布结果显示长薄鳅经历了最近的种群扩张事件。

关键词: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遗传结构 长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不同养殖密度建鲤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建鲤鱼种(10.07±0.15)g为研究对象,分别配成添加0、0.30%、0.60%、0.90%和1.20%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0 g/kg粗蛋白、17 kJ/g)饲料,各饲喂3个养殖密度(20、40和80 g/L)的建鲤8周,探讨Ala-Gln对不同养殖密度建鲤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饲料利用率、蛋白质生产率都显著下降,生长离散程度加大(P<0.05).Ala-Gln在一定范围内添加,可提高建鲤对饲料摄食率和蛋白质生产率(P<0.05),降低高密度养殖所造成的生长离散程度,从而促进建鲤的生长.在该试验条件下,20、40和80 g/L养殖密度建鲤的Ala-Gln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0.30%~0.60%、0.60%~0.88%和0.90%~1.08%.

关键词: 丙氨酰-谷氨酰胺 建鲤 养殖密度 生长 饲料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渔获概率 Beverton-Horl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化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2005—200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识别沉积物中重金属指标的时间与空间差异性.时间聚类分析结果将沉积物中重金属在时间尺度上划分为2006年,2005年和2007—2009年两组,判别分析正确率为80%,表征时间差异性的显著性重金属指标为Zn、Hg.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将沉积物中重金属在空间尺度上划分为近岸区,长江河口锋和羽状锋区之间两个海域,判别分析正确率为90%,表征空间差异性的显著性重金属指标为Zn、Hg.

关键词: 长江口 重金属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增长,导致鱼粉的需求量和产量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迫切需要新的蛋白源来替代鱼粉,从而保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南极磷虾具有生物量大、分布广、营养价值高的特点,符合新型蛋白源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南极磷虾粉对不同水产动物的生长、健康、最终品质的影响以及氟在不同组织的累积情况,并对今后南极磷虾粉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水产饲料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马鱼迟缓爱德华氏菌的鉴定、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斑马鱼(Danio rerio)肝脏组织分离到菌株Z1,通过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ATB系统鉴定和16S rRNA、DNA促旋酶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测序等综合分析,鉴定Z1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Z1菌株对健康斑马鱼和透明四带无须鲃(Puntius tetrazona)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特性与Z1菌株相同,并再次感染成功,证实迟缓爱德华氏菌为斑马鱼病原菌。药敏试验发现Z1菌株对呋喃妥因等11种药物敏感,对苯唑西林等6种药物耐受。15种中草药对Z1菌株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五倍子、石榴皮的抑菌作用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均≤6.25 mg/mL;艾叶等有一定抑菌作用,MIC和MBC均在25~200 mg/mL;而野菊花等抑菌作用不明显,MBC>200 mg/mL。

关键词: 斑马鱼 迟缓爱德华氏菌 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人工感染 抗菌药物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氏尾鳃蚓寄生放射孢子虫的形态描述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在江苏省溧阳某鲫养殖塘底泥采集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中检测到一种放射孢子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比较分析,鉴定其隶属于棘放射孢子虫(Echinactinomyxon)类群。该放射孢子虫孢体呈圆柱形,长18.95μm(18.5~19.4μm),宽9.55μm;极囊长6.11μm(5.97~6.26),宽2.98μm(2.38~3.58);尾柄长161.2μm(161.2~167.16),宽3.24μm(2.98~3.58),孢体与尾柄的夹角约为160°。将其与国内外文献中已记述的放射孢子虫作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寄生宿主、形态大小、尾柄特征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描述的该类放射孢子虫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关键词: 放射孢子虫 苏氏尾鳃蚓 形态描述 分类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SSV~+斑节对虾的血清免疫相关酶对人工感染WSSV粗提液的反应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用含3×103拷贝.mL-1、6×102拷贝.mL-1和2×102拷贝.mL-1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对照)注射感染病毒携带量约1×105拷贝.g-1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分别于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1小时、第3小时、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第48小时、第72小时取样,研究了WSSV感染对斑节对虾血清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感染浓度下ACP、AKP、S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的趋势,其中SOD活性后期水平显著高于初期;PO、P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随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但PO后期活性水平与初期相当,而POD后期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初期。各免疫相关酶的反应强度与WSSV的感染浓度存在一定关系,除ACP外其余4种酶的活性变化均以6×102拷贝.mL-1浓度组最为敏感。PBS组5种免疫酶活性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3种WSSV浓度感染组。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潜伏感染 再感染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