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异育银鲫感染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CyHV-2)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严重病毒性疾病,已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缺乏有关该病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以CyHV-2感染异育银鲫的患病鱼内脏组织超微过滤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异育银鲫,分别对感染组与对照组鲫尾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细胞活性检测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鲫血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其中淋巴细胞上升呈极显著差异(P<0.01),单核细胞上升呈显著差异(0.010.05)。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鲤疱疹病毒Ⅱ型 白细胞分类比 吞噬活性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鱊头槽绦虫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动物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报道了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nathi)在我国感染的鱼类宿主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鱊头槽绦虫是一种世界性广布鱼类寄生绦虫;它起源于亚洲地区并伴随着宿主鱼类向外引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在我国鱊头槽绦虫广泛分布于从北至南的自然水域或养殖水体中(辽河、海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流域);感染宿主鱼类达31种,其中鲤科(Cyprinidae)26种、鳢科(Channidae)1种、塘鳢科(Eleotridae)1种、慈鲷科(Cichlidae)1种、胎鳉科(Poeciliidae)2种。在调查的各水系野生鱼类中,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各大流域池塘养殖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几乎都有头槽绦虫的寄生。作者根据头槽绦虫的流行特征认为马口鱼和赤眼鳟可能为该绦虫在自然水体中的主要宿主。

关键词: 鱊头槽绦虫 宿主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VP5蛋白的原核表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广东株GCRV-GD108编码VP5的M5基因的cDNA序列,分别设计合成带特定酶切位点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酶切与连接,构建2种重组表达载体pET30c-M5和pColdⅡ-M5,分别转化于大肠杆菌并进行诱导表达;对培养基、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和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表达体系。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构建的2种VP5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均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80ku)与预期相符的重组蛋白,表达产物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诱导表达后的菌体经离心、洗涤与超声破碎,离心收集包涵体。包涵体通过变性、透析与复性,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其中pET30c-M5/BL21(DE3)工程菌的目的蛋白占全菌蛋白的22.5%,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95%)。比较2种表达载体的表达结果,pET30c-M5具有诱导表达耗时少、获得重组蛋白量大的优势,可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足量的蛋白。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GD108株 M5基因 免疫印迹 原核表达 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鳢科鱼源弹状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近来鳢科鱼类疫病频发的病因,实验对采集的患病杂交鳢病料分别从细菌学和病毒学两方面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后,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回归感染实验、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病毒学分析,最终分离到一株弹状病毒,命名为HSHRV-C1207(Hybrid Snakehead Rhabdovirus-C1207)。实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EPC、FHM、GSB、SFC、CIK等8种细胞中都能复制,并对其中6种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用分离的病毒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可使感染的杂交鳢复制出自然发病鱼的相同症状,且死亡率达90%。感染病料组织液的EPC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子弹状病毒聚集,直径约60 nm,长度约为160 nm,形态和排列方式与已报道的鱼类弹状病毒相似。参考OIE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检测引物及根据乌鳢弹状病毒(SHRV)、鳜鱼弹状病毒(SCRV)、比目鱼弹状病毒(HIRRV)的G蛋白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自然发病病料组织、接种病料组织的细胞进行RT-PCR扩增,仅针对SCRV的引物能扩增出大小约350 bp的片段。对HSHRV-C1207株的G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SCRV和SHRV的同源性分别为93.8%和20.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3.7%和18.3%。用G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弹状病毒的G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水泡性病毒属聚为一支,其中与SCRV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属于诺拉弹状病毒属的SHRV相距甚远,可能为SCRV的变异株或一个新的毒株。

关键词: 杂交鳢 弹状病毒 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评估

生物学杂志 2013 CSCD

摘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已登录到GenBank中的6条石斑鱼和1条豹纹鳃棘鲈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初步揭示了石斑鱼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蛋白质编码基因、差异位点、选择压力及系统发育等信息。结果表明:1)与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石斑鱼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37个基因,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其中,基因差异位点比例最大为ND6(33.9%),16SrRNA的差异位点比例最小(13.5%);2)6条石斑鱼线粒体基因组中,所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Tajima’s D检测均为不显著的负值,且Ka/Ks均远小于1,都显示出较强的净化选择作用;3)结合分子系统树的置信度和与序列的信息量,对石斑鱼线粒体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ytb和N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石斑鱼属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信息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讨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不同组织间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差异,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别对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肌肉、鳃、血液3种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30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带型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而"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不同,肌肉、鳃和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亦不同.DNA甲基化多态性带型分析显示,鳃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水平在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间变化趋势最大,肌肉最稳定.本研究旨为甲基化修饰与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黄海1号"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探讨达氏鳇的多倍体倍性

动物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一类多倍体起源的鱼类,种间易于杂交,且由于存在大量微型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也难于确定。到目前为止包括达氏鳇(Huso dauricus)在内的一些鲟鱼物种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倍性仍旧存在争议。本实验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通过观察9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发现达氏鳇在大部分位点中显示的倍性大于二倍性,同时利用多倍体分析软件POLYSAT推断了26尾达氏鳇的个体倍性。结果表明,26尾达氏鳇中有20尾显示为六倍体,占总数的76.92%;4尾显示为八倍体,占总数的15.38%;2尾显示为四倍体,占总数的7.79%。因此,我们认为达氏鳇应该为八倍体物种,结果中出现的四倍体和六倍体个体,是由于这些个体在我们选取的微卫星位点中存在部分纯合等位基因,导致了多数个体显示为六倍体。这一结论与近年来支持达氏鳇为进化性八倍体物种的研究结果一致。

关键词: 达氏鳇 微卫星 多倍体 倍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关键词: 南海区 灯光罩网 渔场渔期 渔获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亲本对子代贡献率的实验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8对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13尾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的188尾后代进行亲子鉴定,计算其非亲排除率、鉴定准确率以及亲本对子代的贡献率。使用4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亲子鉴定,排除率≥0.999 9,准确率为92.02%;用6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准确率为96.81%;用8个标记的排除率≥0.999 999 999,准确率为97.87%;用10个标记的准确率为99.47%;用12~18个标记的准确率为100%。亲子鉴定准确率随非亲排除率和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多而升高。检验所有子代全部是实验亲本的后代,即13个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但不同亲本的贡献率不同,最高为47.34%,最低为0.53%。实验表明,基于多标记的非亲排除率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牙鲆亲子鉴定,其鉴定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不同亲本对子代贡献率不同,差异很大,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牙鲆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育银鲫体内盐酸双氟沙星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与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盐酸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及其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超滤法测定了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运用HPLC测定其对应时间点药物浓度,并分析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对DIF体内处置的影响。实验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为感染组,健康异育银鲫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感染组各时间点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感染组与对照组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总药物浓度呈对数关系:y=9.01ln x+74.34和y=4.81ln x+65.15,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游离药物浓度的对数关系式分别为:y=6.36ln x+64.91和y=4.36ln x+60.63;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浆药时曲线均可使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感染组DIF的吸收和消除慢于对照组,其表观分布容积和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体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促使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导致药物以结合药物的形式储存于血液中可能是导致药物组织分布受限、消除缓慢、长时间滞留于血液原因之一。

关键词: 盐酸双氟沙星 异育银鲫 嗜水气单胞菌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