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湖北贝母活性成分与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湖北贝母不同组织贝母素乙含量、内生菌组成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湖北贝母鳞茎、花、叶的贝母素乙含量,分别利用16S rDNA和ITS测序技术鉴定内生细菌和真菌,并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二倍稀释法研究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10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湖北贝母叶中贝母素乙含量最高,达(3.99±0.10) mg/g,其含量是鳞茎的1.78倍、花的4.24倍;从湖北贝母中分离鉴定了4株内生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 BM-X-6、Arthrinium sp. BM-Z-5、Aspergillus sp. BM-Z-1、Aspergillus sp. BM-Z-3;3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均优于细菌Pseudomonas sp. BM-X-6,其中Arthrinium sp. BM-Z-5的次级代谢产物抑菌谱最广,对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抑制活性。
关键词: 湖北贝母 贝母素乙 内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药用植物 新型抗菌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西省广昌县莲田土壤属性和大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实地采样分析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江西省广昌县子莲田土壤属性和大量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广昌县莲田土壤pH平均为4.92,均为酸性土壤,且在子莲种植区变异较小,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8.20 g/kg;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2.16、0.65、24.70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32.00、41.20、109.00、1 000.00 mg/kg。根据临时分级标准,广昌县莲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较高,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和不同形态氮、磷、钾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即南部驿前镇和东部长桥乡较高,北部甘竹镇较低;全磷与有效磷在长桥乡、西部头陂镇含量较高,驿前镇和甘竹镇较低;速效钾含量在中部盱江镇、赤水镇较高,驿前镇含量较低;缓效钾长桥乡较高,驿前镇、甘竹镇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酶K的突变及其性质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首先获得了野生型的蛋白酶K表达菌株,然后通过软件预测得到了对其热稳定性具有潜在影响的3个氨基酸残基位点,对其进行了点突变,分别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进行了分泌表达,通过筛选获得了1个热稳定性提高了30%,比活性提高约50%的蛋白酶K突变体pPicZαA-PK108.这对蛋白酶K在工业上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减少蛋白酶K在洗涤剂、食品加工中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也可提高污水中病毒的灭活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 蛋白酶K;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突变;热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海拔高度气象条件对枇杷冻、热害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2020年5月湖北省枇杷主产区通山县不同种植高度枇杷的随机抽样调查和果实品质测量结果,结合通山县枇杷种植区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点,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枇杷冻、热害与果实品质的影响情况,并对其实质性的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枇杷的冻、热害随海拔高度存在规律性变化,总体上冻害随海拔升高而加重,热害随海拔升高而减轻.但在海拔150~250 m的丘陵山坡逆温区,冻害程度出现明显下降;在海拔120 m以下的1 km左右的库周区域,热害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山地逆温和水体温度效应会影响不同海拔高度的极端低(高)温的分布,山地逆温层的枇杷冷害程度变轻,靠近水体区域的热害情况明显变少.②单果重、纵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固酸比等品质指标随海拔高度存在规律性变化,其中,单果重与果实生长期15~20℃平均气温天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平均气温≥25℃天数、可滴定酸含量与果实膨大期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性显著,是果实品质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实质气象影响因子.
关键词: 海拔高度;枇杷;冻害;热害;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鸡A系鸡冠直立/倒伏性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江汉鸡A系鸡冠直立/倒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观察、记录了核心群母鸡鸡冠直立/倒伏、冠齿、冠厚、冠高、开产日龄、开产体重、40周龄产蛋数的个体观测数据,发现江汉鸡鸡冠左右倒伏在群体中分布比例相近,倒伏冠占直立冠的1/4;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冠高和冠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冠倒伏现象;江汉鸡A系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和40周龄产蛋数与冠直立/倒伏性状没有显著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鸡A系笼养模式下,鸡冠的直立/倒伏对母鸡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多重耐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湖北省某猪场新生仔猪发生以剧烈腹泻、排出黄色粪便并迅速脱水死亡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对送检病料,通过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PCR等方法进行鉴定,确定新生仔猪病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头孢类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等药物耐药,主要是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异恶唑等.
关键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角属真菌Xylaria sp.NH1801中除草活性化合物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在筛选具有除草活性资源时,得到1株具有显著除草活性的碳角菌属真菌Xylaria sp.NH1801,对其进行活性成分跟踪分离,得到1个细胞松弛素及其水解产物,鉴定其结构为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Q(1)和21-去乙酰化-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Q(2).化合物1和化合物2在50μg/mL时可以显著抑制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抑制率分别为65.7%和60.7%)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7.2%和75.4%),这是首次报道化合物1和化合物2对稗草和反枝苋种子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角菌属;除草活性;细胞松弛素;19,20-环氧-细胞松弛素Q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技术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秸秆还田技术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包括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现阶段.秸秆还田技术初始阶段主要以堆肥、沤肥等间接还田为主,直接还田技术相对薄弱;发展阶段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成为主要还田模式,秸秆还田技术各项参数初步明确.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现阶段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原有秸秆还田技术基础上,出现沟埋还田、炭化还田等新兴秸秆还田技术.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培肥;直接还田;间接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