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枸杞中乙螨唑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消解动态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保乙螨唑在枸杞中的安全使用,基于分散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快速测定枸杞中乙螨唑残留的分析方法,对枸杞中的乙螨唑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方法]枸杞鲜、干样品用乙腈溶液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炭(GCB)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紫外检测器检测,面积外标法定量.[结果]在0.05、0.2、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3%~118%,相对标准偏差为2%~7%.[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枸杞中乙螨唑残留的检测.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螨唑残留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宁夏的半衰期为6.4d,在甘肃的半衰期为5.0d,易降解.


枸杞色泽与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相关性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枸杞的一类主要特征性功效成分。常规的分析测定方法为有机溶剂提取后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进行总含量和组分分析,该方法步骤繁琐、周期长、成本较高。本研究旨在以枸杞表面不同颜色特征值为指标,通过对枸杞类胡萝卜素组成与枸杞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一种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的快速判断方法。以9份不同种质枸杞材料果实为样本,采用CM-5分光测色仪分别对其颜色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枸杞颜色特征值与类胡萝卜素及各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枸杞表皮颜色特征值差异显著,果皮红度(a)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色度角(h)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枸杞果皮亮度(L)、h和玉米黄素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a值和饱和度(c)与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故可采用测色仪检测枸杞的色泽并对比枸杞中类胡萝卜素和各组分的含量高低,较便捷地分析评价枸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组分。本方法具有零有机溶剂、简单、便捷的优势,可为枸杞优质选育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防治稻瘟病芽胞杆菌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232株细菌中筛选获得2株对稻瘟病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的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P131菌丝的抑制率分别为90.44%和92.38%;离体叶片法测定表明,菌株S09和S170抑菌效果分别为74.62%和75.52%,与绿地康1号无显著差异。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菌株S09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gyr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S170与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观察,确定菌株S09为短小芽胞杆菌,菌株S170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S09和S170对稻瘟病的温室防治效果分别是76.56%和80.5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09和S170对水稻有明显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分别提高水稻种子发芽17.37%和12.34%、促进根长18.68%和33.85%、增加株高12.44%和28.49%、降低空秕率25.17%和35.59%,还可以有效改善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短小芽胞杆菌S09和解淀粉芽胞杆菌S170对叶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0.59%和73.19%,对穗颈瘟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是71.55%和74.82%,菌株S170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绿地康1号处理无显著差异。


填闲作物种植及绿肥还田对宁夏新建日光温室土壤环境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夏季休闲期种植了3种禾本科作物(玉米、苏丹草和高梁)和一种豆科作物(大豆),并在下茬作物种植之前绿肥还田,探索对新建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建日光温室夏季休闲期(45 d)种植填闲作物能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其中苏丹草的生物量最高,还田时干物质量达到12 489 kg/hm2,其次为玉米、大豆和高粱;试验新建日光温室土壤偏碱性,除速效钾含量较高外,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较低,种植填闲作物后的日光温室土壤相比空白对照显著降低含盐量和速效养分,其中以高粱处理降盐效果最佳,降幅达34.9%;种植填闲作物的土壤微生物利用总碳源的能力大小为:大豆>高粱>苏丹草>玉米>休闲对照。填闲作物经过粉碎就地还田后发现:黄豆和高粱植株还田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而苏丹草和玉米植株还田则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填闲作物还田1个月后显著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与还田绿肥的干物质量成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宁夏新建日光温室,种植苏丹草作物和还田能够显著减少土壤全盐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因此,苏丹草是一种适宜夏季种植的填闲作物。
关键词: 新建日光温室 填闲作物 绿肥还田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灌水对宁春50籽粒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春小麦品种宁春50为材料,通过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W1:灌二棱水;W2:灌二棱水和拔节水;W3:灌二棱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对春小麦花后旗叶衰老进程、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小麦花后各阶段,旗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W2处理花后中后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增加灌水显著降低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灌水次数明显延缓灌浆后期SPAD值的快速降低,W1处理的叶面积系数(LAI)显著低于W2和W3处理,开花期、灌浆中期旗叶光合特性(C_i、T_s、G_s、P_n)表现为W3>W2>W1,灌水次数增加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春小麦灌浆后期千粒重的持续快速增加。增加灌水次数明显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收获指数,但使灌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度的灌水可实现春小麦节水高产并举。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生物学特性研究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num,FOC)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和血球计数法,研究了不同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对其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明确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的最适生长条件,以期为黄瓜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0~9.0,且pH在7.0~9.0范围内孢子萌发率较高;光照交替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FOC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病原菌在PDA、PS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快,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较高,其次是PMA、燕麦片培养基;在含有葡萄糖、麦芽糖和蛋白胨、硝酸钾、硝酸钠以及硫酸亚铁的培养基上FOC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最佳。
关键词: 黄瓜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 生物学特性


不同枸杞品种(系)的根系生长特征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果枸杞"宁杞7号""宁农杞9号"和黄果枸杞‘W-12-30'‘W-13-29'4个枸杞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CI-600植物根系监测系统对5—7月枸杞根系形态特征进行动态监测,并同步调查测量枸杞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量,为枸杞品种区域化种植及施肥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同样生态环境及水肥管理措施下,不同品种(系)枸杞的地下及地上生长量各不相同且差别较大;枸杞根长、根投影面积和根表面积分别与枸杞枝长、枸杞枝粗度具有极显著相关;"宁杞7号"‘W-12-30'‘W-13-29'的根系主要分布在40~60cm土层,"宁农杞9号"枸杞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W-12-30'‘W-13-29'"宁杞7号"的根系聚为一类,"宁农杞9号"单独聚为一类。该研究可为枸杞区域化种植及枸杞栽培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