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对秦杂淘汰母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秦杂(秦川 × 安格斯)淘汰母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健康、体重为(417.7±30.83)kg的秦杂淘汰母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分别添加0.5%、1.0%、1.5%CLA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CLA对淘汰母牛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干物质采食量、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影响,1.0%CLA组有促进母牛生长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0%CLA组背膘厚降低了35.53%(P<0.05),谷草转氨酶降低了24.08%(P<0.05);与对照组相比,1.5%CLA组背膘厚降低了41.81%(P<0.05),谷草转氨酶降低了22.95%(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CLA不影响秦杂淘汰母牛的生长性能和部分胴体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但随着CLA添加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液脂质代谢.总体来看,饲粮中添加1.0%CLA效果最佳.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肉牛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宁夏水稻代表性种质及后代抗稻瘟病基因型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6份宁夏水稻代表性种质资源和47份杂交后代为试验材料,采用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稻瘟病抗性的大田鉴定和病圃鉴定,评价了每个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同时采用8个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上述材料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得到了28个不同的抗稻瘟病基因型,将不同基因型的稻瘟病抗性评价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同时含有Pita、Pib、Pikm、Pikh、Pi9和Pi5共6个抗病基因组成的基因型的水稻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极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的抗性。Pita基因单独与Pikm、Pikh、Pi2、Pi5基因聚合时均表现出正向聚合效应,其中Pita与Pikh基因的聚合效应最强。当Pib与Pita+Pikh聚合时,表现出负向聚合效应。这为宁夏地区通过基因聚合方法选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减量施氮与秸秆添加对设施菜田N2O的减排效应
《土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宁夏灌区设施菜田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常规施肥(CON)、减量优化化肥(OPT)、优化化肥+调节土壤碳氮比(OPT+C/N)5种施肥方式对春茬黄瓜和夏休闲期土壤N2O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和排放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高峰一般出现在黄瓜滴灌施肥或夏休闲期漫灌后第1天或第3天.春茬黄瓜基肥、追肥和夏休闲期,OPT、OPT+C/N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较CON处理分别降低了3.6% ~47.2%、5.9% ~49.9%和14.7% ~46.6%.春茬黄瓜季和夏休闲期各施肥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05~9.98 kg/hm2和3.55~7.23 kg/hm2,OPT、OPT+C/N处理较CON处理分别降低了26.2% ~34.3%和29.6% ~33.7%.春茬黄瓜当季肥料的N2O排放系数为0.43% ~0.71%,而春茬黄瓜–夏休闲期总排放系数为0.54% ~1.04%.N2O总排放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778);N2O排放通量与5 cm表层地温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2=0.47~0.68),与0~20 cm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R2=0.63~0.88).因此,相对于农民常规施氮方式,减施50%化肥氮量或减氮配合添加7.5 t/hm2的小麦秸秆来调节土壤碳氮比都能达到设施菜田土壤N2O的减排目标.
关键词: 宁夏灌区 减量施氮 秸秆添加 设施菜田 春茬黄瓜 裸地夏休闲 N2O排放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枸杞鲜果品质评价核心指标筛选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枸杞鲜果品质评价核心指标,以宁夏枸杞主栽品种"宁杞7号""宁杞5号"以及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系‘14-02-02-20’‘14-Z44’‘14-Z168’‘14-402’‘14-401’‘14-16-10-17’‘16-23-7-8’‘16-23-8-10’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对10个品种(系)枸杞鲜果的16个品质指标如果柄拉力、百粒质量、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内聚性、色差a~*、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枸杞多糖、甜菜碱、黄酮、固酸比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6个核心指标分别为硬度、百粒质量、甜菜碱、胶粘性、总糖、色差a~*,与聚类分析得出的硬度、百粒质量、枸杞多糖、甜菜碱、胶粘性、可滴定酸、总糖、色差a~*八类指标基本一致。筛选出适宜鲜食的较优枸杞品种(系)为‘14-401’‘14-Z44’"宁杞5号"‘14-02-03-20’。
关键词: 枸杞鲜果 品质评价 评价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核心指标


水分胁迫对柠条基质栽培黄瓜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水分胁迫对柠条基质栽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利用新型园艺基质培育优质黄瓜幼苗提供理论参考.采用72穴标准穴盘进行育苗,测定正常供水(CK)、中度水分胁迫(5%PEG-6000,DR-M)和重度水分胁迫(10%PEG-6000,DR-S)处理下黄瓜幼苗的株高、茎粗、根冠比、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处理后第17 d,与CK相比,DR-M处理的株高降低8.30%,DR-S处理的株高降低16.20%,DR-M处理的黄瓜幼苗茎粗增加0.85%,DR-S处理的茎粗下降7.67%.与CK相比,DR-M处理下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冠比下降,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SOD和POD活性升高,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均下降.对夏季柠条基质培育黄瓜幼苗而言,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可抑制因温度过高、水分充足引起的徒长,有利于提高抗逆能力,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培育优质壮苗.


枸杞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基因LbVP1克隆及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已构建的枸杞本地数据库中先进行VP基因电子克隆,然后结合RT-PCR方法克隆到一个枸杞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编码基因LbVP1,并对其序列结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LbVP1开放阅读框全长2301 bp,编码766氨基酸残基。多序列比对显示该基因与拟南芥AVP基因相似性达87.9%,序列结构生物信息学预测和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该基因具有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的保守结构域和跨膜区,可能在液泡膜发挥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bVP1在花、叶和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存在时空表达差异,干旱胁迫处理下叶片和果实中该基因表达量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P <0.05)。研究结果将为阐明该基因在枸杞抗旱分子调控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枸杞 液泡膜H+-转运焦磷酸酶 LbVP1 表达模式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马铃薯/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为间作模式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以马铃薯/玉米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对作物叶绿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各指标比单作模式均有所提高,叶绿素含量马铃薯和玉米分别提高1.7%~10.3%和8%~24.2%;马铃薯和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11.8%、22.2%、3.2%和3.0%、7.6%、9.2%、-6.6%,其中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间作有所下降;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地上部分干重、产量较单作分别提高8.4%、13.8%和5.6%、9.5%;地下部根系干重则表现为单作显著高于间作,单作马铃薯、玉米分别较间作种植提高10.5%和25.1%.间作模式合理分配了土壤水分,马铃薯和玉米2种作物避开了需水高峰期,在干旱年份间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作物抗旱和防灾减灾能力.


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本文采用超声波法制备枸杞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并通过DPPH清除力、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胆固醇,吐温80与卵磷脂的比例分别为1∶6,1∶4和2∶10,以弱酸性磷酸缓冲盐(p H=6.6)为水化介质时,玉米黄素双棕榈酸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97.99%。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低包封率的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较小,随着脂质体包封率的增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 <0.05),但对于还原力没有显著性影响。本文对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探,为其可行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不同蛋白营养水平精补料对黄渠桥羊羔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蛋白营养水平精补颗粒料对羔羊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出生15 d、体质量在10 kg左右的哺乳羔羊,采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羔羊与母羊钻栏补饲的方法,通过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精补颗粒料,检测羔羊目标体质量达23 kg左右时,屠宰测定其羊肉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羔羊早期补饲有利于羔羊增重,在羔羊生长到38日龄后,其体质量以试验Ⅰ组增长最快;饲喂不同蛋白水平精补颗粒料羔羊肉背最长肌中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占总氨基酸比例均是Ⅰ组均高于Ⅱ组、Ⅲ组和Ⅳ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饲养环境下,不同蛋白水平精补颗粒料饲喂羔羊其背最长肌肉中氨基酸风味各有不同,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以补饲颗粒精料粗蛋白18.5%和代谢能11.34 MJ/kg水平组合羔羊日增质量及其背最长肌中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等优势比较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