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SIRT1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IRT1基因对细胞的生存、衰老、凋亡等生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建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猪SIRT1基因表达量,根据GenBank中猪SIRT1 mRNA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基于SYBR Green I染料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强等特点,为猪SIRT1基因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EST-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61 731条草莓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组装后得到系列非冗余EST 14 948条,总长度为9 969.35 kb,挖掘到1 807个SSR,分布在1 515条序列上,发生频率为10.14%,平均每5.52kb出现1个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其中,235条系列包含2个或2个以上SSR,76个SSR以复合形式出现。二核苷酸(794个SSR)和三核苷酸(795个SSR)是主要的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3.94%和44.00%。AG/CT(691个)和AAG/CTT(278个)在二、三核苷酸中占主导地位。利用这些序列,设计47对引物,对生产上主栽的3个日本品种进行多态性研究,44对引物有扩增产物,6对表现多态性。结果表明,从草莓相关EST数据库中开发的EST-SSR引物可行且有用,在草莓品种鉴定、种质资源分析、遗传作图等研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GZFP的启动子及功能分析
《棉花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GZFP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其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片段与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BI-pGZFP-5::GUS,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结果表明GUS基因主要在根部以及花器官表达,而叶片中的表达量很低,并且根部的表达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很强。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不同诱导下GZFP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ABA、干旱、盐胁迫诱导可以提高其表达量。构建GZFP过量表达载体并通过叶盘法转化烟草,烟草转化株的表型无明显变化,但是转化株中NtOPBP1和NtERD10的表达量较未转化株明显增强,而这两个基因都参与了植物的抗逆反应,说明GZFP基因可能与植物抗逆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X_(17)病毒株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
《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drovirus,SpltMNPV)X17株是采用活体克隆法自SpltMNPV日本小笠原株分离的病毒克隆。为了揭示X17病毒株基因型,根据已发表的SpltMNPVⅡ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11616)设计引物,PCR扩增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并与SpltMNPV不同基因型及37种其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作分子进化比较。系统发育树显示:SpltMNPV分为SpliNPV(A)型、SpltMNPV(B)型和SeMNPV(C)型3种基因型,此结果与前人利用基因组酶切图谱的研究结果一致。X17与SpltMNPV-1和SpltMNPVⅡ处于一个分支,属于SeMNPV(C)基因型,与A型和B型相距较远。此外,扩增了X17病毒基因38.7kD,Lef-1,Lef-9,fp,p10和p74,并与SpltMNPV,SpltMNPVⅡ,SeMNPV和SfNPV的同种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这6个ORF,X17与SpltMNPV同源性最低,其中Lef-9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也仅为69%,38.7kD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只为26%。多数基因X17与SpltMNPVⅡ和SeMNPV的同源性较高,其中fp25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分别达95%和96%;但也有些基因同源性较低,如38.7kD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为64%。因此,X17应是SpltMNPVC基因型的一种新毒株,命名为SpltMNPVⅡ-1。该研究为X17病毒株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C基因型 基因 同源性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0年和2011年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茎高(从植株茎部至完全展开顶叶叶枕的距离)、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以及分蘖数的影响。两年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10d就会对早期栽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杂草稻萌发后较栽培稻生长速度快,能很快占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时间的延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抑制作用逐渐上升,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32 d以上,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的抑制率为5.2%~21.2%,茎高抑制率为6.1%~25.3%,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抑制率为7.8%~34.5%,分蘖数抑制率为20.0%~69.2%;且栽培稻的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受杂草稻的竞争抑制较株高、茎高更明显。因此生产上对杂草稻的防治要在早期进行;在水稻与杂草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栽培稻的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靶向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1基因siRNA对病毒复制的抑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1基因保守区序列,选择设计了3个靶向VP1的小干扰RNA序列(siR-NA):VP1-siRNA668、VP1-siRNA1034和VP1-siRNA2250,化学合成DNA序列,体外转录合成siRNA,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接种IBDV,分析siRNA对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病毒接种后72h,3个VP1-siRNA转染组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分别为102.75,102.00,101.75 TCID50/0.1mL,而siRNACON转染和单纯IBDV接种对照组均出现明显CPE,病毒滴度均为106 TCID50/0.1mL;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VP1基因水平,3个VP1-siRNA转染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73.10%,81.79%,90.28%。结果表明,本试验选择设计的3个siRNA具有明显抑制IBDV复制功能,其中2 250位点的siRNA抑制效果最明显,推测该区域是VP1基因的重要功能区,是新型抗IBDV药物与疫苗设计的重要靶标。
关键词: RNA干扰(RNAi) 小干扰RNA(siRNA)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VP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云英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草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不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之间的经济性状差异和物候期,以期筛选出适宜闽西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结果表明,紫云英新品种(系)闽紫6号、8410441、8324411在福建省长汀县的鲜草产量均超过40 500kg/hm2,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宁波大桥、弋江籽、余江大叶。新品种(系)植株较高,茎秆较粗,早发性好,中后期(开春后)长势旺,适宜作为当家品种。地方品种表现出植株较矮,茎较细,长势较慢,鲜草产量低。但地方品种宁波大桥和余江大叶植株越冬率高于其他品种。因遭受极端天气,各品种(系)种子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未能真实反映品种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