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杨树PeAFB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初步分析

林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TIR1/AFB F-box作为生长素受体参与从生长素结合到Aux/IAA蛋白降解这一信号转导过程。通过克隆杨树AFB基因家族成员,并检测其在病原菌、激素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期了解AFB基因在杨树生长发育及激素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美洲黑杨杂种NL-895杨为材料,通过PCR与RACE技术,克隆NL-895杨AFB基因家族成员全长c DNA,进而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和数据库对各成员编码蛋白质的理化参数、保守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结果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4个NL-895杨AFB基因家族成员在病原菌、激素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了4个NL-895杨AFB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e AFB2-1,Pe AFB2-2,Pe AFB3和Pe AFB5,其全长c DNA分别为2 461,3 115,2 441,2 818 bp,对应的ORF分别为1 546,1 716,1 716,1 914 bp。4个Pe AFB蛋白亮氨酸含量均在10%以上,特别是Pe AFB2-1,高达13.4%,符合AFB蛋白质富含亮氨酸特征。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e AFB家族成员均具有F-box蛋白特征,其N-端为典型的F-box结构域(IPR001810),还含有5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LRR-rich repeat,IPR006553)。4个杨树AFB和其他模式植物TIR1/AFB F-box蛋白所构建系统发育树将47个AFB蛋白家族成员聚为4大类,4个杨树Pe AFB蛋白属于第Ⅰ类,并且与拟南芥的At AFB蛋白家族成员具有高度相似性。4个Pe AFB基因在茉莉酸甲酯(500μmol·L-1)、丁香假单胞菌DC3000和PEG(20%,m/V)等胁迫条件下,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本研究克隆了4个杨树Pe AFB家族成员,并揭示了其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分析表明4个Pe AFB基因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其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表明其可能参与了杨树对胁迫应答的负调控。

关键词: NL-895杨 TIR1/AFB F-box蛋白 PeAFB 胁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氮肥及施用量对马齿苋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提高氮肥利用率为着眼点,对2种类型氮肥(尿素、复合肥),不同施用量(75、150和225 kg·hm-2)对马齿苋的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施氮量增大,植株氮素累积量增加,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下降,氮肥利用率(NUE)、光和荧光能力先升后降。与尿素相比,施用复合肥马齿苋鲜菜产量更高,可溶性蛋白积累更明显,在150 kg·hm-2施氮水平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植株吸氮量、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以及氮肥利用率方面复合肥略高于尿素。马齿苋花期后,植株叶、茎的氮素含量开始转运,且转运量高N>低N>不施氮,叶片>茎;氮肥利用率、可溶性蛋白、Vc含量和光合荧光能力均低于花期前。

关键词: 马齿苋 氮肥 叶绿素荧光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太湖淤泥的农用方式及风险防控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基于太湖淤泥测算量及打捞量,针对江苏太湖底泥生态疏浚工程中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淤泥处置和利用问题,重点探讨了湖泊淤泥处理的5种利用方式:有机肥料、绿化基土、湿地回填土、生态营养土、环保营养钵;提出了农用前应考虑施用地土壤质地、p H和有机质参数,对淤泥的理化性质加以分析以及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符合国家标准,控制单位面积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建立严密的监测体系等污染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 太湖 清淤 淤泥 农业 资源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进口大豆中菜豆晕疫病菌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对进口大豆样品中菜豆晕疫病菌的快速检测,本研究根据菜豆晕疫病菌的argK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52B/8F和24B/24F,建立了巢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检测方法对多种参试菌株进行检测时,只有菜豆晕疫病菌呈阳性反应,而其他病菌不产生扩增反应;巢式PCR检测方法对菜豆晕疫病菌基因组DNA和菌悬液检测时,其灵敏度分别达到0.916×10-4ng/μL和2.4×103CFU/m L,比常规PCR灵敏度高1 000倍。在对100份进口大豆样品检测时,3份样品扩增到了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证明3份大豆样品中携带的病菌确实为菜豆晕疫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并且检测准确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口岸菜豆晕疫病菌的检测。

关键词: 菜豆晕疫病菌 巢式PCR 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F-DF-1细胞的保存期试验及致瘤性鉴定

中国家禽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DF-1细胞的保存期及其传代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来源于ATCC的DF-1细胞建立细胞库,取液氮保存12、24及48个月的DF-1细胞复苏,经3次传代后,观察不同批次细胞的生长特性并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各批次细胞出现病变的时间及病毒含量;同时制备不同代次细胞的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对基础细胞库14代和最高代次60代的DF-1细胞进行致瘤性检测。结果显示,DF-1细胞在液氮中保存48个月,对细胞生长特征及增殖病毒无明显影响,经传60代后的细胞,染色体核型无明显差异且无致瘤性,表明DF-1细胞在传代过程中是稳定且安全的。

关键词: DF-1细胞 保存期 致瘤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2种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克隆、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一种分布广,对环境有很强适应性的重要水稻害虫。热激蛋白70(Hsp70)家族是与生物体环境适应最为密切的一类蛋白质。本研究通过RT-PCR与RACE技术克隆灰飞虱Hsp70基因,利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该热激蛋白的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该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克隆了Hsp70基因的2种c 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Ls Hsc70(Gen Bank登录号为KF660252)和Ls Hsp70(Gen Bank登录号为KF660251)。Ls Hsc70全长为2 399 bp,编码65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为5.3,分子量为73 000;Ls Hsp70全长为2 468 bp,编码690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等电点为5.8,分子量为74 900。Ls Hsc70和Ls 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Hsp70蛋白质家族的3个签名序列及1个ATP-GTP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多种昆虫的Hsp70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灰飞虱体内Ls Hsc70和Ls Hsp70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Ls Hsc70在雄性成虫阶段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而Ls Hsp70的最高表达量在1龄若虫阶段。不同性别的灰飞虱成虫体内Ls Hsc70表达量有显著差异,而Ls Hsp70没有显著差异。高温和低温胁迫都可以诱导灰飞虱体内Ls Hsc70和Ls Hsp70的表达,在-4℃和-9℃的低温胁迫下,Ls Hsc70和Ls Hsp70分别达最大的表达量。在40℃,Ls Hsc70和Ls Hsp70表达水平均在处理后0.5 h时最高。而在-4℃,Ls Hsc70和Ls Hsp70的表达水平均在处理后1 h时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灰飞虱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Ls Hsc70和Ls Hsp70表达,来应对不良的环境温度。

关键词: 灰飞虱 热激蛋白70 发育 温度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降解与检测分析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氯虫苯甲酰胺是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具有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为了解氯虫苯甲酰胺在作物和环境中的降解情况及残留分析方法,本研究介绍了氯虫苯甲酰胺的理化特性、作用机理、作用特点与抗药性,总结了它在作物、土壤和水体中的降解研究现状,概述了其残留物的提取、净化、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绿色环保杀虫剂,非常适合于害虫的抗性治理和综合治理。目前在各类样品基质中其残留物的检测分析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作物上降解速度快、半衰期短,属于易降解类农药,按照推荐剂量正确施用,在作物上不会造成残留,但它在土壤中的持留期较长,长期使用可能存在累积残留风险。此外,该杀虫剂对家蚕毒性高,在蚕区应谨慎使用。同时,大量、频繁地使用该杀虫剂已经发现有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残留 降解 检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追溯系统能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和实现食品安全事故的追责,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关键环节、农产品中应用和应用主体的研究三方面对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进行了总结,并对可追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 可追溯系统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简述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基本内涵、功能,以江苏省明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概括了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企业 生态农业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品种苏油号及轻型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2015

摘要:苏油6号由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1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油201103。该品种优质、高产、多抗、植株高度适中,适合江苏地区油菜直播、摆栽、机械化收割等轻型栽培技术体系。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苏油6号原名苏3609-1,由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以苏8518为母本、沪油14为父本配组杂交,F2用苏2078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于2007年育成,属半冬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