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A型魏氏梭菌毒素毒力测定替代试验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通过Kaerber方法测定α毒素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后 ,定量出 10LD50 毒力标准的毒素所能引起卵磷脂水解反应的稀释度为 6 ,每一水解稀释度相当于LD50 /6 4的毒力标准 ,从而建立起A型魏氏梭菌毒素毒力测定动物试验的替代试验。α毒素毒力与卵磷脂水解反应的浑浊度在该试验条件下具有稳定的相关性 ,不同批次的卵磷脂及毒素中所含菌体的数量对试验结果的判定无影响。该替代试验比原方法操作更简单 ,取材也经济 ,并能对毒素毒力进行定量计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趋势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7个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 1997~ 1999年采集自江苏省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 5个代表地区的 32 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 3年中共检测到 2 1个小种 ,其中以ZG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 ,达 5 7 80 %~ 6 7 89% ,为优势小种 ;其次为ZE3 小种 ,出现频率为 16 5 0 %~ 19 81% ;其它小种出现频率较低。各地区小种的组成及年度间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宜兴地区小种组成简单 ,3年均以ZG1小种为优势小种 ;吴江地区小种组成复杂 ,优势小种变化较大 ;通州地区小种数量显著增加 ,ZG1小种的优势明显下降 ;赣榆地区的小种数量则明显减少。各地小种的组成及变化与水稻主栽品种的布局及更替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限制酶介导整合(REMI)转化的致病性诱变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CSCD
摘要:应用提高真菌转化率的技术———限制酶介导整合 (restrictionenzymemediatedintegration ,REMI)技术转化稻瘟病菌株Magnaporthegrisea131原生质体 ,在限制酶HindIII,KpnI或SacI介导下转化效率分别提高 6 .5、10、3.7倍 .通过 30 0 μg/mL潮霉素筛选获得 10 0 0个以上转化子 .用突变体接种水稻鉴别品种 ,发现其中M2 5和M36与M131比较其致病性发生了改变 .另外还发现产孢缺陷型突变体和培养性状发生改变的突变菌株 .rep PCR试验表明REMI突变菌株由于质粒插入而与M131指纹有差异
关键词: 稻瘟病菌 限制酶介导整合(REMI) 致病性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共培养系统的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猪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获得猪胚胎 ,采用体细胞共培养研究了体细胞类型和状态对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取体外成熟的不同直径卵泡 (>5 m m,2~ 5 mm)卵母细胞的卵丘团 (颗粒细胞团 ) ,培养铺层后与猪受精卵共培养 ,组间受精卵的卵裂率和发育能力无显著差异 ;根据卵巢的状况对猪输卵管上皮细胞 (POECs)的状态进行分组 ,受精卵和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 ,卵裂率显著低于卵巢表面有黄体和 /或红体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虽然各组间 3~ 4-细胞的发育率无显著差异 ,但卵巢表面有红体和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的 >4-细胞的发育率显著高于卵巢表面布满卵泡的 POECs共培养组 (P<0 .0 5 ) ;受精卵在共培养系统和非共培养系统中的卵裂率无显著差异 ,受精卵非共培养系统中 3~ 4-细胞的发育能力显著低于颗粒细胞共培养组 (P<0 .0 5 ) ,极显著低于 POECs共培养组 (P<0 .0 1) ,无能力突破 4-细胞继续发育 ,与颗粒细胞单层、POECs单层共培养的受精卵 >4-细胞的发育率分别为 2 4.0 %、5 3.8% ,差异显著 (P<0 .0 5 )。结果表明 ,共培养系统对胚胎体外发育的作用 ,一方面与体细胞类型有关 ,另一方面也受输卵管上皮细胞状态的影响
关键词: 猪卵泡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 体外发育 共培养系统 细胞类型 细胞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了解猪链球菌 2型高发地区 (疫区 )与少发地区 (非疫区 )猪群的带菌率及其毒力因子MRP与EF的分布情况 ,探讨猪链球菌 2型的发生及其流行规律。方法 分别从不同地区采集正常屠宰猪或活体采集成年猪扁桃体 ,经接种马丁汤培养基增菌培养后 ,用PCR方法进行 2型猪链球菌的检测 ,同时检测各 2型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与细胞外蛋白因子 (EF)基因 (mrp和epf)。 结果 除少数猪群外正常猪群中猪链球菌 2型的带菌率普遍较高 ,为 31 6 %~77% ,平均为 4 0 9% ,且疫区 (39% )与非疫区 (42 % )差异不明显。但毒力因子mrp和epf的阳性率疫区与非疫区存在明显差异 ,非疫区的 2型菌株除极少数表现为mrp+ epf-(5 % )或mrp-epf+ (5 % )外 ,绝大多数 (90 % )都表现为对猪无毒力的mrp-epf-表现型 ,无一株表现为mrp+ epf+ ;来自疫区的所有 16株 2型菌株均为对猪有强毒力的mrp+ epf+ 表现型。结论 正常猪群中 2型猪链球菌的带菌率与猪群是否暴发流行该病可能并无直接关系 ,但疫区猪群mrp+ epf+ 表现型菌株检出比率较高 ,提示携带mrp+ epf+ 表现型菌株的猪可能是本病的主要潜在传染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研究初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等基因系是研究作物性状表现与功能的重要材料。利用高代群体分离法 ,育成了 2对无花瓣油菜近等基因系 ,即NIL -PL0 1和NIL -APL0 1及NIL -PL0 2和NIL -APL0 2。近等基因系间除花瓣存在差异外 ,其它主要农艺性状基本一致 ,NIL -PL0 2和NIL -APL0 2具有浅紫色叶片和茎秆标记。NIL -PL0 1和NIL -APL0 1品质性状为双低 ,NIL -PL0 2和NIL -APL0 2为中芥高硫。利用随机引物对基因组DNA扩增结果表明 ,NIL -PL0 1和NIL -APL0 1之间多态性差异较小 ,遗传同质性达 98.6 % ,该材料正用于筛选与无花瓣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