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花的生长和组织解剖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这一成果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近三十年来棉花高产栽培及其理论研究较系统的总结。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把以看苗诊断为中心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育苗为中心的栽培技术研究、逆境对棉花生长影响的研究等一系列的技术上升到理论高度;二是,外部形态表现与内部微观结构紧密结合,从而使人们对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是国内探索棉花微观结构奥秘的第一部专著,开拓了棉花栽培与组织解


成年山鸡的饲养管理经验简介
《中国家禽 》 1989
摘要:山鸡以其肉味美、营养价值高而著称于世,经过选育的现代山鸡,生长快、早熟、高产,年产蛋100多个,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被誉为“禽中新秀”。我院从国内外引进美国山鸡,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水平,提高了山鸡的产蛋率、受精率。本文简述成年山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蘑菇病毒的传布途径和方式
《食用菌 》 1989
摘要:蘑菇病毒与其它各种病毒一样,都是专性活物寄生,它只能生活在活的蘑菇菌丝细胞或孢子中.在目前的研究认识水平上,蘑菇病毒主要通过主系传布和支系传布两种途径,至今还没有发现昆虫、线虫或其它真菌能作为传布蘑菇病毒的天然媒介.主系传布,是指真菌的病毒通过有丝分裂的菌丝和形成的无性孢子以及从减数分裂形成的有性孢子进行传布,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菌丝和孢子,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病毒颗粒,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检查出有双链RNA 分子.支系传布,指通过种内或种间亲合性菌株菌丝之间的接触和融合进行传布,


茶树叶面营养液研制及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茶树叶面营养液(简称“茶叶素”),是根据土壤中养分供应的特点,以及茶树本身生物学特性与营养特性而精心设计的一种多元素复合型叶面肥料,专供叶面喷施。它不仅可补充土壤中养分供应的不足,而且还可合理地调节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从营养平衡角度上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1985—1987年,通过65个点221个试验数据证实:使用“茶叶素”可促使茶树新梢萌发早,芽头密而重,持嫩性强,增产幅度在20%左右。氨基酸尤以茶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


金针菇SFV_9的选育与栽培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1986—1988年间,在上海经过分离纯化和培育,获得SFV_9金针菇。SFV_9金针菇呈乳白色,适宜鲜食与制罐,出菇整齐,产量高,每100斤培养料可生产80—90斤鲜菇。产量和质量明显优于目前国内的对照品种“三明一号”。金针菇SFV_9属低温类型,适宜秋末至春初期间栽培,是填补低温农闲无菇生产的新品种。金针菇含有多种氨基酸,尤其是含有较
关键词: 金针菇SFV_9


湖南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利用的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89
摘要:调查研究表明:湖南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由原来的29种,增加到现在的52种,特有种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12种,发现了湖南白山茶、小红花茶和假长果连芯茶3新种和变色小红花茶1变种。山茶属植物较为集中地分布于湖南南部和西南部,向东西扩散而逐渐减少;我们对41种进行了果实性状、种子含油率、油脂理化性质、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其规律等分析,其结果表明:山茶属植物油脂含量丰富、质好,无污染,耐贮藏,是理想的食用和工业用油,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首次发现山茶属植物油脂中含有廿二碳烯酸。


无污染农畜产品生产的生态工程探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1989
摘要:近年来,我们根据大城市郊区污染较为严重的特点,并本着为大城市提供更多无污染农畜产品、发展商品经济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有关建立无污染农畜产品生产的生态工程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 1.什么是无污染农畜产品生产的生态工程 无污染农畜产品生产是指所生产的农畜产品中


芦笋茎枯病侵染循环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植物保护 》 1989
摘要:芦笋(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上海地区该病4月上旬开始发生,平均温度在15.1℃时,潜育期为7—10天,多数5—10天内能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再作秋季的侵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梅雨和秋雨季节,平均气温19.8—28.6℃时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能加剧病害的流行;嫩茎生长期,肥料配比和用量以及土壤湿度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