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液体菌种生料栽培香菇
《上海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本研究提出了利用液体菌种生料栽培香菇的技术和工艺路线。筛选的香菇菌株(E),经摇床振荡培养→2001种子罐→发酵罐发酵→生木屑(未经灭菌)培养料拌种压块→出菇,全程60—80天。合乎生料栽培液体种的最佳发酵终点为72—96小时,由于生料发菌时形成的料温比气温至少高5℃,因此发菌时温度控制在15—18℃,季节选择在11月至翌年1月;生料栽培的液体种用量略高于熟料(经高压灭菌的木屑培养料),栽培保持1:1(W/W)。与常规压块栽培相比,生产周期缩短近1/2,成本降低19%—27%,每平方米节省燃料4.5kg,平均产量为9kg/m~2不低于常规栽培水平。


珍珠鸡产蛋规律初探
《中国畜牧杂志 》 1990
摘要:近年来关于家禽产蛋等方面的行为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观察和报道,目的是期望通过产蛋行为的表现寻找有关的规律,以便掌握行为的特点,为完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鉴于珍珠鸡引进的历史较短,不少规律性的资料尚未掌握,为此通过参照鸡的产蛋观察方法,对珍珠鸡的产蛋规律进行初步探索。一、观察项目1.周龄与产蛋率的关系;2.气温对产蛋率的影响;3.昼夜产蛋分布及其产蛋高峰变化;4.产蛋时间间隔情况;5.产蛋周期性。二、结果1.周龄与产蛋率的关系选用珍珠鸡221只,观察第1个生物年度的产蛋情况,该鸡为1987年9月2日出雏,观察时间为1988年1


蘑菇中的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
《食用菌 》 1990
摘要:自从多酚氧化酶及其作用机制被发现以来,蘑菇便成了研究这种酶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蘑菇中的多酚氧化酶也被称为酪氨酸酶,它能将细胞中的天然底物r-谷氨酰-4-羟基苯、酪氨酸以及3,4-二羟基苯丙氨酸氧化成红色的醌类,这种氧化作用在衰老及受损伤的机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人认为这是蘑菇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体现,因为这种酚氧化产物具一定的毒性,它可有效地阻止一些微生物的侵入。然而酚类的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药培养中若干因素对花粉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与培养材料的基因型、培养基蔗糖浓度、培养基附加成分、培养基状态、温度处理等因素有关。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明显不同;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0%为最佳;B_5培养基附加2,4-D 0.1mg/l和NAA0.1mg/l的培养效果最好;液体浅层静止漂浮培养优于固体培养;变温处理可以提高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本文也报道了五种不同的花粉胚状体类型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花药培养 胚状体 胚类型 植株再生


银色膜覆盖栽培秋番茄
《上海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上海地区的秋番茄是秋季蔬菜生产中主要作物之一,70年代开始由于病毒病(黄瓜花叶病毒为主)的危害,露地秋番茄面积越来越少。1981年郊区推广中、大棚栽培效果虽好,但成本高,管理复杂,风险大,且多年连作也会使病毒病严重发生,1986年后面积也大幅度下降。


中国疏菜无土栽培适用方式的探讨
《农业工程学报 》 1990 EI CSCD
摘要:蔬菜无土栽培的增产效益与温室环境条件控制水平及栽培方式有关。目前国际上应用的无土栽培方式很多,各有其特点。我国如何根据自已国情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栽培方式,值得探讨。 我国近期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受能源紧缺与经济水平制约,温室大多要求在不采用加温、降温装置的条件下运行,因而环境条件控制能力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无土栽培,必然要求选择简易、实用、节


大白菜霜霉病与若干生态因子的关系
《上海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大白菜霜霉病的病原——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Fr.)孢子囊产生、萌发的速度与温、光密切相关。15—20℃最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及萌发。在黑暗条件下产孢数量多而且速度快,光照对孢子囊的萌发也有促进作用。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田间罹病植株可全日释放孢子囊,并浮动于大气中,一日内上午孢子囊释放量是下午的3倍。


兔出血症病毒免疫早期AF细胞和AS细胞的动态
《上海农业学报 》 1990
摘要:本试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单层液相凝集新技术,分别检测 RHDV(Rabbit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免疫早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Antibody-Forming Cell-AFC)和抗体分泌细胞(Antibody-Secreting Cell—ASC)在各免疫淋巴器官中的发生和动态变化。结果,RHDV 免疫后24小时就可在脾脏中检测到 AFC,48小时出现 ASC,以后两类细胞不断增加,到120小时 AFC 呈继续增长趋势,而 ASC 则趋向稳定。在淋巴结,48小时开始出现 AFC,72小时检出 ASC,到120小时两类细胞继续增长。在胸腺组织中,分别于24小时和48小时开始检测到低水平的 AFC 和 ASC,随免疫期延长,无明显增长趋势。盲肠末端在72小时和120小时测到极少量的 AFC,而直至120小时仍未查到 ASC。血液淋巴细胞到120小时两类细胞均未检测到。同期测定血清 HI 抗体,到168小时才有低效价的 HI 抗体出现。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RHDV) 免疫早期 抗体形成细胞(AFC) 抗体分泌细胞(AS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