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牛输卵管上皮细胞转人胶原蛋白cDNA基因及转基因克隆胚胎
《中国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岁奶牛输卵管为材料,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得到了牛输卵管上皮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在DMEM/F1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用一代牛输卵管上皮细胞为靶细胞,对其进行了电穿孔转染,转染对象是分子大小为31 085bp的以β-casein启动子为基础的含有人胶原蛋白cDNA基因和EGFP、Neor双标记基因的质粒。电穿孔试验发现,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在低渗缓冲液中电转染可以获得阳性转染子,其中以90mOsm/kg为最佳。电压以800V为好,电压高和低都不利于电穿孔的成功。成功转染的细胞用800mg/L G418进行筛选,在10d后获得了较大的阳性细胞克隆簇。对获得的阳性细胞克隆簇进行扩大后,得到了较纯的阳性细胞克隆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为81.6%。在荧光显微镜下选择阳性细胞作为核移植供体细胞进行了转基因克隆试验,结果显示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获得的重构胚融合率差异显著(51.9%比63.2%),获得的桑椹胚/囊胚率差异不显著(20.3%比25.5%)。对获得的具有绿色荧光的胚胎进行DNA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胚胎成功转入了外源基因,并且转入的外源基因结构完整。
关键词: 牛 输卵管上皮细胞 电穿孔 胶原蛋白 转基因 克隆


和田青驴体质量和体尺相关性的R语言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和田青驴是新疆优良地方驴品种,针对和田青驴存栏量不断减少急需加快保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速度的现状,以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和田青驴为研究对象,测定和田青驴的体质量和主要体尺指标,应用R语言(2.14.2)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并建立最优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特别是6月龄~1岁年龄)对和田青驴的体质量和体尺性状(不含管围)影响极显著(P<0.001);体质量与体尺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1),其中体质量与胸围的相关系数最高(r=0.97),对和田青驴体质量其决定作用的是胸围,其次是体高和体长,管围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小。应用R语言的线性和回归模型确定和田青驴体质量和体尺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1.47X1+3.04X3-339.77。总之和田青驴在保种、选育和提纯复壮时应以胸围为主兼顾体高和体长,同时参考最优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 和田青驴 体质量 体尺 R语言 相关性分析 最优回归模型


新疆传统香肠中抗李斯特菌乳酸菌的分离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肠在贮藏末期,乳酸菌检出量很高,其中还有一些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乳酸菌。在北疆市场上抽到8批样品,真空包装后,将其贮藏在4℃条件下,分别在贮藏前后检测其理化指标。各样品的pH值、水分活度和盐分基本一致;香肠中微生物的生长也比较一致,初期乳酸菌水平比较低(102CFU/g),贮藏末期,乳杆菌占多数(107CFU/g),肠杆菌相对较低(105CFU/g)。这表明,乳酸菌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其中,贮藏前后,样品中均没有检出李斯特菌。抑菌圈试验发现,分离出的乳酸菌中有41%对李斯特菌有抑菌特性,经过进一步试验,发现大部分的乳酸菌不具有产细菌素能力,但这些乳酸菌仍然具有竞争优势,对于香肠的贮藏仍有积极的作用。


施氮量对盐角草生长及钠离子累积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施氮对盐角草生长及其钠离子累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5个氮肥水平大田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对盐角草生长和钠离子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够显著增加盐角草茎秆、籽粒和同化枝的产量;在0~600 kg/hm2范围内,盐角草的生物量及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施氮对盐角草茎秆、籽粒和同化枝中的N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盐角草同化枝中的Na+含量显著高于茎秆和籽粒。施氮能够促进盐角草各部分对Na+的累积,60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盐角草的Na+累积量平均达到了9 668 kg/hm2,较不施氮的2 045 kg/hm2增加了370%。因此,本研究表明,施氮能够促进盐角草对盐渍土的改良效果。


氮素对杂交棉功能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北疆杂交棉氮肥运筹措施,为杂交棉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北疆气候条件和植棉特点,以杂交棉‘标杂A1’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用量氮肥处理,对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棉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杂交棉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施氮量在374.7~375.6kg/hm2时,杂交棉籽棉产量达到最大。施氮量不足或过量,对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光合物质的生产和转移,影响到最终产量。由此得出,适宜的施氮量是杂交棉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合理的叶簇倾角和叶面积指数,并获得高产的关键。


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肉肠中4种β_2-受体激动剂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同位素稀释技术,建立了肉肠中4种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的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MSPD/H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C18填料研磨,甲醇洗脱,提取物经酶解后,用MCX小柱净化,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用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测定,内标法定量。4种β2-受体激动剂在0.2~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0;沙丁胺醇和克伦特罗的检出限为0.10μg/kg;莱克多巴胺和特布他林的检出限为0.15μg/kg;方法的回收率为80%~10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样品和溶剂用量少,可满足肉肠中4种β2-受体激动剂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肉肠 基质固相分散 β2-受体激动剂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无损检测技术在种子质量检验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有别于有损检测方法的高新技术,因具备不破坏被检样品、检测速度更快、少污染、自动化等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已广泛应用于农牧、食品、化工、石化、制药、烟草等诸多领域,随着我国农作物育种单位的不断扩张、育成品种数目不断剧增,种子质量检验工作也愈发复杂和繁重,无损检测技术就成为目前种子质量检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分别综述了种子质量的几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北疆春大豆中黄35公顷产量超6吨的栽培技术创建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0年连续3 a在新疆石河子地区以高产高油早熟大豆新品种"中黄35"为载体,采用大豆覆膜滴灌结合水肥同步的高产栽培技术,创造了小面积产量超6 000 kg.hm-2,大面积产量超4 500 kg.hm-2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通过将肥料精确地随水滴入大豆根系区域,减少了肥料的挥发和渗漏损失,将水产比提高至1∶1.25~1∶1.32;氮肥利用率提高至20%~25%,磷肥利用率提高至5%~10%,实现了大豆田水肥藕合关键技术的突破;另外,通过化学调控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光、热、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的。该项技术对提高我国的大豆单产和增加总产,起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新疆春播晚熟制种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创建与生理指标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玉米制种实现超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密度×化控量二因素复裂区试验设计,对春播晚熟玉米品种富农22号进行超高产制种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富农22号玉米最适应处理是处理A3B2(密度为9.75×104株/hm2、喷施玉米健壮素675 mL/hm2)制种玉米群体的经济产量最高为18 040.05 kg/hm2,生物产量31 102.5 kg/hm2,单株粒重185.03 g,经济系数0.58,植株与经济性状表现较优;全生育期总光合势535.51×104(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6.31 g/(m2.d)、平均干物质生产率211.2 kg/(hm2.d)。【结论】通过化控来降低制种玉米植株高度可显著改变物质生产、分配的方向和部位,提高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例和转化效率。过稀或过密种植以及化控剂用量少或过量使用都将对创建适宜群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经济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