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团头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水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团头鲂的模型,为团头鲂疾病的有效检验与防治及鱼类病原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2014年8月江苏省常州市某养殖场暴发出血病,团头鲂大量死亡,濒死团头鲂呈现轻微细菌性败血症症状,但未见大量充血发红,仅腹部、鳍基部有出血点,鳃丝发白,肠道无食物,肝胰腺轻微充血发红。采用常规的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于濒死团头鲂的肝、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CZBY-1,进行了形态观察、药敏试验、毒力因子检测等,并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413424)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供试菌株与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结合表型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判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人工回感可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呈现同检测鱼患病特征。利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外膜蛋白C(ompC)基因的PCR扩增,发现分离菌在252 bp对应位置有明显扩增条带,证明其具有毒力因子ompC。药敏试验表明,菌株对磷霉素、复方新诺明等27种抗生素敏感,对链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3种抗生素耐药。
关键词: 团头鲂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外膜蛋白基因C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短尾大眼鲷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及种群判别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集于中国南海北部近岸和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7个采样点共246尾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样品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 b,cyt b)序列的扩增与分析,获得了长度为684 bp的同源序列。碱基A、T、C、G含量分别为22.7%、28.4%、33.4%、15.5%,共检测到多态位点92个,定义了90个单倍型。其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130~0.9012)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0~0.0053)的特点。两两群体间的Fst分析显示,大部分群体间的Fst值均小于0.05,且差异不显著(P>0.05),样本总体分化指数仅为0.012,群体间分化程度很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遗传变异的1.25%,98.75%的遗传变异源于群体内,群体之间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基于中间连接法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均显示,南海短尾大眼鲷不存在与地理群体对应的支系,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测和不对称分布分析发现,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结果表明南海短尾大眼鲷群体间的遗传交流较频繁,可以认为是一个大的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开发与应用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6
摘要:当前,池塘高密度养殖方式在我国最为普遍。按照传统养殖方法,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排入水体,养殖尾水污染日益严重。养殖尾水处理与重复利用已成为研究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水产养殖尾水特点,重点综合评述了目前尾水处理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种技术优、缺点,以及池塘、设施、人工湿地等三种尾水处理方式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环境修复和生态修复两种尾水处理的开发与应用模式,为今后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素在鲤、鲫血浆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鲫(Carassius auratus)血浆中大蒜素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研究大蒜素在鲤、鲫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对鲤、鲫以7.5 mg/kg的剂量单次口灌大蒜素,于停药后0.25、0.5、0.75、1、1.5、2、4、6、8、12、24、36、48、72 h采集血浆,采用气相色谱法(GC)检测药物含量,通过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和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 ng/m L,DADS、DATS在鲤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05%~97.98%、73.39%~108.51%,在鲫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05%~95.68%、83.69%~102.75%。药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在健康鲤鲫体内吸收较完全,分布广泛,DADS较DATS吸收快,消除慢。
关键词: 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 鲫(Carassius auratus)气相色谱法 大蒜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参与公海保护区建设的战略选择——基于SWOT-PEST的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6
摘要:公海保护区是一种养护渔业资源的管理手段。近年来,一些发达的渔业国家、区域性渔业组织已纷纷建立公海保护区来保护渔业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远洋渔业的发展期,虽然我国在近海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中已积累了渔业资源管理的一些经验,但我国在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方面经验尚浅,同时面对日趋严格和规范化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关乎到我国在国际渔业管理中的地位,也关乎到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SWOT-PEST分析矩阵对目前我国参与公海保护区建设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参与公海渔业的治理能力和有效开展公海渔业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公海 公海保护区 渔业管理 SWOT-PEST分析矩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对虾APND、ECOD和GST活性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药物代谢酶对磺胺二甲嘧啶作用的响应及其在中国对虾代谢磺胺二甲嘧啶过程中的作用,以50、100和150mg/kg(干重)磺胺二甲嘧啶连续投喂中国对虾5d,于投喂后的第1、2、3、4、5天和停止投喂药物的第1、2、3、4、5、7、10天取样,测定中国对虾肝胰腺、鳃和血清中的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minopyrine-N-demethylase,APND)、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7-ethoxycoumarin-O-Deethylase,ECOD)和谷胱甘肽还原转移酶活性(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的含量。研究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对虾肝胰腺、鳃和血清中I相药物代谢酶(APND、ECOD)活性的抑制作用均具有剂量依赖性。投喂药物期间,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停止投喂后,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整个实验周期内,高浓度组的血清GST活性呈现抑制作用,其它浓度磺胺二甲嘧啶组的各组织中GST活性呈现诱导作用。磺胺二甲嘧啶对中国对虾肝胰腺和鳃ECOD活性发生抑制作用的时间较ANPD晚。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磺胺二甲嘧啶的代谢,一方面通过抑制I相代谢酶的活性,抑制药物的活化,另一方面通过诱导II相代谢酶的活性,加速药物的解毒与代谢。在实际生产中,磺胺类药物通常会与增效剂甲氧苄啶合用以提高药效,应考虑磺胺二甲嘧啶对药物代谢酶的抑制作用,以减轻甲氧苄啶可能在体内的蓄积和毒效作用。
关键词: 磺胺二甲嘧啶 中国对虾 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 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 谷胱甘肽还原转移酶(GS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Sh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ACE方法获得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Hh基因家族的Shh基因,该基因全长1 922 bp,其中5′UTR 266 bp,3′UTR 360 bp,ORF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经预测该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28 k D,理论等电点6.95,具有Hh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半滑舌鳎Shh与牙鲆的同源性最高,为82%,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4%~81%,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为61%,与人和鼠的同源性为63%~64%。甲基化结果显示,Shh基因在1龄卵巢中的甲基化程度普遍低于雄鱼与伪雄鱼精巢。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hh基因在胚胎期的囊胚期表达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在雌雄成鱼8个组织器官均表达,在雌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孵化后50 d,雌性性腺中表达量较前期升高,且显著高于同时期雄性性腺中的表达(P<0.05),在雄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80~95 d,Shh基因在雄性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8月龄、1龄及2龄雌鱼性腺中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与伪雄鱼。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Shh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与胚胎分化、组织器官形成、雌雄性腺分化及性腺发育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半滑舌鳎 Shh RACE q RT-PCR 性腺分化与发育 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