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674条记录
6个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挖掘和利用潜在荔枝内生菌种资源,为进一步研究荔枝与内生菌互作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 6 个不同品种荔枝的果肉组织为材料,PCR扩增16S rDNA的V3~V4区,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果肉组织内生细菌在门、科、属和种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及优势菌群,结合Alpha多样性分析评估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对 6 个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 16S rDNA的V3~V4 区进行扩增,共获得 2 139 086 条序列,其平均长度为 376 bp.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群落在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上无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细菌门类,其次为放线菌门.在科、属和种分类水平上,不同品种荔枝内生菌群落结构相似,但相对丰度占比不同.差异菌群分析结果显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迪基氏菌属(Dickeya)在优良品种'鹅蛋荔''糯米糍'和'观音绿'中显著富集,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变形菌属(Snodgrassella)只在'鹅蛋荔'中富集.根据菌群相对丰度进行聚类分析,'观音绿''糯米糍'和'鹅蛋荔'的相似性更高.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 种荔枝果肉内生菌群仅在丰度和多样性上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首次分析了 6 个不同品种荔枝果肉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并在优良荔枝品种中发现特有的微生物类群富集现象,可为后续提升荔枝品质、开发利用内生菌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关键词: 荔枝果肉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微生物多样性 优势菌群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藏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免疫器官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与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哺乳动物中,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抗病原体侵袭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藏猪和杜长大三元猪的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在不同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行探索,以揭示这些基因对于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潜在贡献,为筛选抗病分子标记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qPCR对6月龄藏猪和杜长大三元猪肺脏、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和脾脏中Toll样受体基因(TLR1~TLR9)和两种抗菌肽基因(PBD-1和PR-39)的mRNA丰度进行检测。【结果】在藏猪的免疫器官或组织中Toll样受体与抗菌肽基因的m RNA表达大多数显著高于杜长大三元猪。其中,肺脏中TLR1、TLR2的m RNA表达量均提高50%左右,PR-39提高2.6倍;肠系膜淋巴结中TLR4的表达提高40%,TLR1、PR-39的表达分别提高88%和3倍;腹股沟淋巴结中TLR1、TLR2的表达提高约2倍,TLR9、PR-39的表达提高70%,PR-39的表达更是提高了7倍多;颌下淋巴结中TLR1、TLR2、TLR4、TLR7的表达均高出2倍以上,PR-39的表达也高出近7倍,它与腹股沟淋巴结中的水平相近;脾脏中TLR1的表达上升3.5倍,与在颌下淋巴结中的表达结果相似。TLR4、TLR9的表达上升50%左右,PR-39的表达上升2.5倍。【结论】藏猪相对于杜长大三元猪,在多个免疫器官或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和抗菌肽基因表现出更高的表达水平。暗示藏猪可能拥有更强大的先天免疫能力,能够产生更有效的局部或系统免疫反应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研究结果为识别抗病分子标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望为进一步改良藏猪和其他猪种的抗病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抗菌肽 先天免疫 抗病性 qPCR 藏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橄榄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核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潮州市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对发病果实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橄榄黑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 分别为1.267、1.207、1.100、0.944 mg·L-1.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8%氟硅唑微乳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防效为68.58%、65.44%;而30%王铜、2%春雷霉素的防效较差,仅为10%左右.综上,推荐将8%氟硅唑微乳剂和40%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种药剂作为防控橄榄黑斑病的首选药剂.本研究可为橄榄黑斑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橄榄 黑斑病 链格孢菌 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遗传模型分析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约 40%的花生用于食用加工.蔗糖含量作为影响花生品质的重要指标,与其风味及口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花生籽仁中蔗糖含量对花生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NYBP×SYT5-1 和 19-1934×JHT1 两个 F2:3 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花生籽仁蔗糖含量遗传模型,同时分析了蔗糖含量与含油量、蛋白含量及籽仁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呈连续分布,超亲分离现象明显且具有丰富变异.两群体中蔗糖含量与含油量均呈现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均显著正相关,蔗糖含量与籽仁长、籽仁宽和百仁重的相关性在两群体间表现不一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群体中花生籽仁蔗糖含量都表现为主要受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调控,存在明显互作,且主基因间具有累加效应.本研究通过对籽仁蔗糖含量遗传模型分析,初步了解了蔗糖含量的遗传规律,对食用花生品种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花生 蔗糖含量 含油量 相关性分析 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中草药植物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菌抑菌活性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中草药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筛选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有效植物资源。【方法】选取大黄、穿心莲等29种中草药,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中草药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应用生长速率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TR4)的抑制作用,使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4种不同极性溶剂对大黄的乙醇粗提物进行分级萃取,利用悬滴法测定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观察提取物对香蕉枯萎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29种中草药提取物对Foc TR4的抑菌效果表现出较大差异,大黄、穿心莲、苦参、野菊花4种提取物对Foc TR4的抑菌效果较好,其中大黄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佳,6 mg/mL大黄提取物的抑菌率为48.57%,对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6.68 mg/mL,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4.60 mg/mL;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黄提取物对Foc TR4菌丝具有一定破坏作用,使菌丝产生大量分枝和黏连并造成菌丝生长不均匀等现象;大黄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4个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Foc TR4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其浓度为10 mg/mL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可达85.68%;大黄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Foc TR4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16 mg/mL。【结论】从29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了抑菌效果较好的大黄提取物,并进一步明确其对香蕉枯萎病菌Foc TR4的主要有效抑菌成分在乙酸乙酯萃取组分中,可为研发防治香蕉枯萎病的植物源新农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草药植物 提取物 分离组分 香蕉枯萎病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虹彩病毒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鲈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LMIV)严重威胁花鲈养殖业安全,无特效防控药物,早期诊断在LMIV防控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现场快速诊断方法,可为LMIV的基层诊断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Cross priming amplification,CPA),针对LMIV ATPase基因高保守区设计1套单交叉引物。以构建的ATPase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模板,对反应体系中的引物浓度比,Bst DNA聚合酶、Betaine、MgSO4、dNTP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结合一次性核酸试纸条,建立可视化检测LMIV-CPA的方法。【结果】最优引物浓度比组合为交叉引物CPF1.0μmol/L,引物F3和B3均为0.4μmol/L,探针引物B1(FAM)和B2(Biotin)均为0.8μmol/L;MgSO4浓度为6 mmol/L、Betaine浓度为0.4 mol/L、dNTP浓度为0.6 mmol/L、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0.256 U/μL;最佳反应温度为62℃,最佳反应时间为45 min。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检测呈梯形条带,带有探针的反应产物采用一次性核酸试纸条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在3~5 min内即可通过是否出现特征性条带而使反应结果可视化。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LMIV,不与其他水生常见病毒和常见细菌发生交叉反应。使用LMIV-CPA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共同检测156份临床样品,LMIV-CPA的阳性检出率为93.30%,常规PCR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5.83%;在比较二者的灵敏度差异时,LMIV-CPA的检测限为102 copies/μL,灵敏度为常规PCR的10倍,综合结果显示LMIV-CPA优于PCR。【结论】LMIV-CPA检测方法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可应用于LMIV的现场快速检测,为花鲈LMIV的准确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花鲈虹彩病毒 交叉引物恒温扩增 特异性 灵敏度 核酸试纸条 可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新品种‘娇红’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娇红’是以‘红冠’为母本,‘红霞’为父本,通过人工授粉杂交选育出来的小花型紫花蝴蝶兰新品种。植株株幅28.4 cm,叶长16.8 cm,叶宽6.4 cm,单枝花朵数8.2朵,花枝长45.6 cm,花径7.0 cm;花形圆整,花色紫红,萼片和花瓣的RHS比色卡值为57B,唇瓣RHS比色卡值为57A。花期长达2~3个月。

关键词: 蝴蝶兰 紫花 小花型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尿素穴施削减麦田NH3挥发、NO和N2O排放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尿素表施往往导致大量的活性氮损失,如NH3和NOx排放,加剧了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冬季。将尿素集中穴施于土下,可能对NH3和NOx的排放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冬小麦田,这方面的研究欠缺。基于此,在冬小麦田开展了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传统的尿素3次表施(CT);尿素一次性穴施(PP);不施氮的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尿素一次性穴施模式下,NH4+-N扩散到土壤表层的程度很小,从而使穴施处理麦季的NH3挥发总量比表施处理低80%,与CK处理相同,仅占总施氮量的0.7%。穴施处理明显减少了NO日排放通量,穴施麦季的NO排放总量仅占施氮量的0.1%。相比表施处理,穴施处理使麦季的N2O排放量降低了25%,占总施氮量的0.6%。穴施处理消除NO和N2O排放主要在于NH4+扩散的范围小(仅在土下4~13 cm),肥点附近高浓度的NH4+-N和冬季低温不利于微生物的硝化作用。由于尿素穴施延长了肥效,穴施处理的小麦产量并未减产,与表施相似。因此,在冬小麦种植系统中,尿素穴施可以提升环境效益而不牺牲小麦产量。

关键词: 尿素穴施 NH3挥发 NO排放 N2O排放 集约化小麦种植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球虫体外培养模型及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感染鸡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肠道损伤等,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健康发展.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从无性阶段到有性阶段的转换并局限于一个宿主.目前对球虫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细胞生物学及其不同生命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和运输机制、宿主细胞入侵和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新型药物靶标筛选等方面.鉴于研究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减少和取代动物试验的要求,建立高效的体外培养模型成为研究鸡球虫生物学特性、抗球虫疫苗和药物的基本条件.笔者重点阐述了鸡球虫体外培养模型及其在药物抗虫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鸡胚培养模型、二维培养模型(原代细胞培养模型、传代细胞系培养模型)及三维类器官培养模型.越来越多培养技术的突破为研究球虫生命周期阶段和干预策略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深入了解鸡球虫致病机制、抗球虫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 艾美耳球虫 体外培养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黄毛鼠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毛鼠Rattus losea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食性杂,盗食各种农作物,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毛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建立基于精准预测预报,研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期为黄毛鼠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毛鼠 生物学特性 种群动态 抗药性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