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50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对圆斑星鲽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以及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南极磷虾粉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大菱鲆硝基呋喃残留问题的科学解读
《科学养鱼 》 2016
摘要:大菱鲆(多宝鱼)是我国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最高年产量8万余吨,年产值超50亿元。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沿岸,从业人员约20万人。2006年,"多宝鱼药残风波"发生后,水产品中硝基呋喃问题则被暴露在普通大众面前。由于消费者对于硝基呋喃问题缺乏科学认知,加之部分媒体肆意夸大"药残"的毒副作用,甚至故意散布谣言,将大菱鲆说成是"毒鱼""癌鱼",导致消费者对食用大菱鲆产生极度恐慌。因此,有必要对大菱鲆硝基呋喃问题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诱导耐药表型及机理研究
《微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利用四环素类药物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的四环素类敏感株,从含有1/4×MIC的强力霉素的TSA固体培养基开始,等比2倍提高诱导药物质量浓度对受试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以获得高耐诱导株;测定诱导菌对强力霉素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外排作用的关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5个tet基因并测序。【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显著升高,对非诱导四环素类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比诱导前增加几十至上千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的MIC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诱导后7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tet A和tet E;在诱导前后的2号菌株中检测到tet C;在诱导前后的1、3、4、5、6、7号菌株中均检测到tet E。【结论】本研究表明tet E基因可能是介导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优势基因,为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四环素 强力霉素 体外诱导 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浅海4种经济虾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珠江口浅海重要经济虾类摄食习性的基本特征及营养级变化的基本规律,为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结构、能量流动和海洋生物食物网研究及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展南海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2011~2012年在珠江口浅海拖网捕获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4种经济虾类样品的胃含物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测定,并根据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分析这4种经济虾类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及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和营养级。【结果】珠江口浅海4种经济虾类均以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主要营养饵料,兼食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饵料生物种类在春末夏初期间比秋末冬初更广泛。4种经济虾类的平均营养级为2.43,按食性可划归为第三营养级,属低级肉食性动物。【结论】珠江口浅海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近缘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营养级与经济鱼类在同一层次,是对该海域鱼类资源的重要补充,其中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的长毛对虾可作为珠江口浅海兼具生物净水功能的主要增殖放流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热带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中国罗非鱼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为了分析罗非鱼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采用2014年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云南等5省(自治区)12个县的300组调查数据,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罗非鱼池塘单养、混养和综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不同的投入和产出因素对中国罗非鱼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罗非鱼综合经营模式的成本利润率最高,罗非鱼单养模式的成本利润率最低。罗非鱼养殖生产的饲料投入、罗非鱼劳动用工数和池塘养殖面积因素是影响罗非鱼养殖效益的最显著因素。提出进行健康生态养殖,提高罗非鱼产品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成立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发展电子商务等途径来提高中国罗非鱼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虹鳟IFN-γ2的原核表达及抗IHNV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虹鳟IFN-γ2(rt IFN-γ2)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活性的相关数据,实验根据NCBI已发表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经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虹鳟头肾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471 bp的该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将该基因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为38.4 ku。重组蛋白经复性、纯化后在CHSE-214细胞上进行抗IHNV活性分析,结果显示,rt IFN-γ2在CHSE-214细胞上抗IHNV活性为6.63×106U/mg。Real-time PCR结果显示,rt IFN-γ2免疫后,虹鳟头肾、脾、肝中IRF-1、IRF-2、IFN-I、IFN-γ和Mx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总体而言免疫后2天机体抗病毒状态弱于免疫后1天。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为40%,而免疫后2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达到80%。研究表明,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虹鳟IFN-γ2不仅具有体外抗IHNV活性,更能激发虹鳟的抗病毒状态,从而为虹鳟抵抗IHNV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力。
关键词: 虹鳟IFN-γ2 原核表达 抗IHNV活性 抗病毒状态 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封闭内循环水体养殖鳜鱼试验
《科学养鱼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鳜鱼又称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花鲫鱼等。为提高鳜鱼产量,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开展了利用铁碳微电池和生态基调控水质技术以及用四大家鱼塘塘水调控养殖鳜鱼的试验,探索池塘主养鳜鱼养殖模式,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条件1.试验地点选择在中山市民众镇合众养殖场,养殖场邻近民众水道,养殖环境无污染、安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种群分化及亲缘地理研究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4,核苷酸多样性为0.02153。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中国南方的唇与间合聚为两大支,其中韩江和九龙江的全部唇样本组成了Ⅰ支,而其他水系的唇和间样本则组成了Ⅱ支。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5.1%,而唇和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2%。现有证据不支持间与唇达到种一级的分化。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韩江、九龙江种群和其他水系的种群分化较大;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和漠阳江种群的单倍型分支与代表珠江水系单倍型的分支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地理区间种群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西江可能为珠江水系、漠阳江水系和海南岛三大水系间种群的扩散中心,其中一支往东向北江和东江扩散;另一支往南向海南岛扩散,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尔后在冰期海退时向北扩散至漠阳江水系及珠江水系。AMOVA分析表明,唇和间地理区之间变异约占54.50%,地理区内种群间变异约占18.64%,种群内的变异占26.86%,这说明,唇和间种群Cyt b的遗传分化主要是来自地理区之间。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全部种群、唇种群、间种群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两个mt DNA支系亦未发生过扩张,而海南岛的昌化江种群曾发生过种群扩张。
关键词: 唇 间 种群分化 亲缘地理 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南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防治淡水鱼指环虫病的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6
摘要:近年来由指环虫Dactylogyrus sp.寄生所引发的指环虫病呈高发态势,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杀灭指环虫的药物通常毒性较大,中草药天然、污染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无药物残留,在防治淡水鱼类寄生虫,包括指环虫病中逐渐得到重视。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中草药防治淡水鱼指环虫病的临床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为指环虫病的中草药防治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