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镉胁迫下不同生态型鱼腥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生态型鱼腥草对Cd胁迫的响应及适应策略,为研究Cd胁迫伤害植物机理及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阳市乌当区、安顺市平坝区及毕节市七星关区3个典型主产区的鱼腥草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试验方式,进行CdCl2浓度分别为0(CK)、0.25、0.5、1.0、2.0及5.0 mg/kg的Cd胁迫60 d培养试验,分析鱼腥草生长情况、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当Cd胁迫浓度为5.0 mg/kg时,贵阳市乌当区、安顺市平坝区及毕节市七星关区鱼腥草地上部、地下部鲜重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地上部鲜重分别降低40.97%、38.85%、38.15%,地下部鲜重分别降低26.54%、317.93%、28.64%,生物量分别降低33.19%、29.13%、33.13%;Cd 胁迫处理的根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3种生态型鱼腥草抗氧化酶SOD、POD活性随Cd胁迫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AT的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叶片SPAD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在5.0 mg/kg处理下显著降低,幅度为14.56%~52.20%.[结论]3种生态型鱼腥草对Cd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抗性表现为平坝产地>七星关产地>乌当产地.
关键词: Cd胁迫;鱼腥草;生理特性;生态型


杂交水稻新品种泸优692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关系
《农技服务 》 2022
摘要:为探索杂交水稻新品种泸优692的高产潜力与高产途径,利用2019—2020年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数据,对泸优692的全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穗、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产量(y)与全生育期(x1)、有效穗(x2)、株高(x3)、穗长(x4)、穗粒数(x5)、实粒数(x6)、结实率(x7)和千粒重(x8)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22114.606+0.124x1+47.888x2+1.062x3+3.464x4+5.083x5+51.180x6+15.964x7+382.336x8;产量为6462.11~15754.11 kg/hm2的最优回归方程:y=-20586.123+47.784x2+57.816x6+380.774x8.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贡献较大.泸优692移栽后施氮肥适度后移,倒三叶期增施粒肥,加强灌浆期水肥管理,通过增加有效分蘖,提高结实率,为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杂交水稻;泸优692;变异性;相关性;通径分析;回归分析


栽培草莓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栽培草莓小孢子具有胚发生能力时期的花器形态,以期为小孢子培养田间准确取样提供参考.[方法]以章姬、红颜、黔莓1号和黔莓2号4个草莓品种为试材,观察测定小孢子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孢子时期、单核早期、单核中期、单核晚期和双核期6个发育时期花蕾、花瓣、花药外观形态及花蕾纵横径、主副萼长、花瓣长和花药长的变化.[结果]章姬、红颜、黔莓1号和黔莓2号4个草莓品种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蕾形态存在相关性,除主副萼比外,各品种小孢子细胞学不同发育时期花蕾的横径、纵径、主萼长、副萼长、花瓣长和花药长均随发育时期的推进而不断增大,可根据其指标明确断定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小孢子单核晚期,4个草莓品种花蕾外观上均为花蕾膨大、饱满,副萼开张,主萼闭合,看不到花瓣,花药柠檬黄色,不透明;花蕾纵径、花蕾横径、主萼长、副萼长、花瓣长和花药长分别为9.47~9.93 mm、6.39~7.39 mm、10.65~11.85 mm、11.13~12.55 mm、5.00~5.65 mm 和 1.63~1.70 mm,各品种间花蕾纵径和花药长差异不显著,可作为不同草莓材料取样时期的鉴定指标.[结论]栽培草莓小孢子单核晚期发育阶段的判断标准为花蕾膨大、饱满,副萼开张,主萼闭合,看不到花瓣,花药柠檬黄色,花蕾纵径和花药长分别为9.47~9.93 mm 和 1.63~1.70 mm.


不同品种红肉柚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其抗氧化能力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果肉色泽有差异的6种贵州红肉柚品种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运用体外抗氧化法测定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总类黄酮和总多酚等活性成分的大小.结果表明,红肉柚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50.81 mg/kg~241.29 mg/kg,组分包括玉米黄质、γ-胡萝卜素及番茄红素等10种,其中γ-胡萝卜素是主要呈色色素.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在55.54 mg/kg~482.22 mg/kg,总多酚含量在0.41 mg/g~0.77 mg/g,抗氧化能力与总类胡萝卜素、总多酚和总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性.


不同烤烟种植模式对贵州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是我国第二大烤烟种植省份,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烟区常采用连作的种植模式.本研究采取大田试验,通过设置4个处理:烤烟连作(T)、白菜-烤烟轮作(C?T)、豌豆-烤烟轮作(P?T)、绿肥-烤烟轮作(GM?T),分析不同烤烟种植模式对贵州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轮作使土壤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TN)、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量磷(MBP)分别提高了0.77%~12.44%、10.78%~38.51%、11.76%~17.65%、10.65%~20.67%、36.58%~160.36%和14.66%~36.21%;土壤中铵态氮(AN)、硝态氮(N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分别降低了1.01%~71.67%、19.29%~24.32%、23.09%~52.21%和6.18%~10.09%.与T处理相比,烤烟轮作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升幅度为12.38%~42.96%和4.00%~22.67%,以GM?T处理效果最佳.同时,烤烟轮作提高了细菌OTU数量,并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但未对细菌群落组成产生影响.此外,轮作还增加了土壤中有益细菌类群数量,尤其是杆菌类细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MBP是驱动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且与黄杆菌属和褚氏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通过烤烟轮作可以均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环境,以GM?T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烤烟的种植提供理论参考,为解决烤烟连作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贵州山地杂交籼稻区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山地不同杂交籼稻生态区水分亏缺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水稻生产区域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气象资料分析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在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收集了1986—2015年30 a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在每一生态区的代表试点进行杂交籼稻生育期试验,按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4个阶段分析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水分时空变化规律.[结果]30 a贵州5个杂交籼稻生态稻区的安全播种期呈现提前的趋势,黔南、黔东、黔北、黔西南和黔中稻区安全播种期的倾向率分别为-6.5、-5.4、-4.9、-4.7和-4.1 d·10 a-1;5个生态区杂交籼稻的有效分蘖、无效分蘖、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时长相差6.0~17.2 d,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较长、黔南稻区灌浆成熟阶段较短.本田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由东向西增高,黔西南稻区(612.5 mm)高于其他稻区,30 a杂交籼稻生长前两阶段ET0呈下降趋势,后两阶段ET0呈升高的趋势;本田期有效降水量(Pe)由东向西增加,黔西南稻区无效分蘖阶段Pe高于其他稻区,孕穗开花、灌浆成熟阶段Pe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需水量(ETc)分布在空间上的差异大于时间,5个生态稻区水分亏缺(WD)与有效降水量呈负相关,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阶段WD由东向西南升高、孕穗开花和灌浆成熟阶段WD由南向北升高;有效分蘖、孕穗开花阶段WD分别以黔西南和黔中高于其他稻区;各稻区生殖生长阶段的降水协同指数(Cd)低于营养生长阶段,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孕穗开花阶段的Cd较低.[结论]黔西南稻区有效分蘖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黔北、黔东和黔中稻区的孕穗开花阶段水分亏缺较大,降水协同指数降低,因水分亏缺而减产的风险加大.


不同饲草青贮料对肉牛育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现代畜牧科技 》 2022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饲草青贮料对西门塔尔牛育肥效果,选择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3组,按照18:82的精粗比混合饲喂,A组粗料为全株青贮玉米,B组为高丹草,C组为甜高粱.结果表明,各处理末重、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差异,A组日增重显著高于B、C组,料重比显著低于B、C组.各处理间A组经济效益最高,日毛利为16.61元/天·头,A组养殖效益分别比B、C组高20.48%、27.80%.综上所述,青贮玉米处理组较高丹草和甜高粱育肥肉牛日增重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贵州省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与试点的互作效应分析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 2022
摘要:以2019年贵州省青贮玉米区域试验第二组的鲜重亩产量数据为资料,8个试点及12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采用AMMI模型对其基因与环境的互作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品种平均鲜重产量在3199.5~3976.6 kg/667m2之间,其中有5个品种增产;品种变异占总变异的10.51%,试点变异占总变异的63.22%,品种和试点交互作用变异占总变异的26.28%;IPCA1、IPCA2分别占交互作用变异的50.7%、31.2%;IPCA3变异占交互作用的7.25%.g_4、g_8、g_9、g_10、g_11和g_12品种对e_1、e_2、e_6和e_7环境的适应性较好;g_1、g_2、g_3、g_5、g_6和g_7品种对e_3、e_4、e_5和e_8环境的适应性较好.结合产量水平来看,g_1(惠农青2号)、g_9(鑫玉666)两个品种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g_3(禾睦玉905)、g_8(物华玉3号)和g_11(凉都191)品种稳定性一般,产量超过对照;g_12(金都玉999)稳定性最差,产量也较低.


蠋蝽猎物-黏虫的室内种群复壮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蝎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 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mg,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能促进黏虫的种群复壮.
关键词: 黏虫;蠋蝽;种群衰退;种群复壮


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资本运营的分析框架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2
摘要: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对生态资本的概念、属性进行界定;对生态资本运营的范围、途径、要素、原则、保障进行归纳,进而从范围与途径、要素以及原则和保障三个层面梳理出生态资本运营的分析框架.结合对浙江省典型案例的剖析,分析我国生态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不足,为一下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想;生态资本;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