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桑树砧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5%的PEG模拟重度干旱胁迫研究不同桑树砧木的生理生化特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桑树砧木叶片迅速失去水分,不同砧木的萎焉时间和萎焉率有明显差异。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与抗逆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6个砧木的MDA含量、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明显,而Pro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后期Pro含量迅速增加,H2O2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但在不同砧木间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环境对克氏原螯虾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生长环境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实验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尾肉、养殖水体及周围土壤进行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小龙虾虾肉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小龙虾和水体多样性,分析三组样品在不同分类水平的相对丰度发现,小龙虾、土壤和水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门类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和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等在小龙虾尾肉、土壤及水体中的平均相对丰度较高,而在科和属水平上无共有优势菌群。PICRUSt2代谢功能预测结果表明,3组样品在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 I)、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 elongation)、氨基酸生物合成(amino acid synthesis)和核糖核苷酸代谢途径(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中代谢通路丰度最高。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生长环境和克氏原螯虾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促进湖北省产业扶贫实践模式的调研思考-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归纳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实践中创制出的运用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的典型模式,对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促进产业发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专题调研,分析了农业科技促进产业扶贫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农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巩固拓展防止返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实践模式;湖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及生防效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方法,研究和分析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和生防效果,结果显示,Ac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50=2.9×107 PIB/mL;在田间,AcMNPV+Bt复配制剂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1 500 mL/hm2)药后第10天的平均虫口防效为68.99%,而药后第15天的平均防效亦有66.87%,均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DNAMAN 6.0软件对试验后死虫样进行DNA同源比对鉴定,结果显示polh、lef-8和lef-9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100%。以上结果表明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建议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用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最好选择在晴天16:00-17:00使用,避开高温和光照等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以使病毒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其防治效果。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草地贪夜蛾 鳞翅目害虫 幼虫 生物农药 苜核·苏云菌悬浮剂 杀虫活性 绿色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钙粘蛋白氨基酸点突变介导红铃虫对Cry1Ac的抗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室内筛选的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抗性品系AQ-R对Cry1Ac的抗性机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明确该品系对Cry1Ac和Cry2Ab的敏感性,通过遗传杂交和基因克隆分析抗性基因的显隐性及突变位点,并进行细胞学试验分析突变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红铃虫AQR抗性品系对Cry1Ac的抗性倍数为181.67倍,对Cry2Ab没有交互抗性;该品系携带了一种新型的隐性钙粘蛋白抗性等位基因PgCad1,其编码蛋白的钙粘蛋白重复区、前蛋白区和近膜区共发生了17个氨基酸替换。表达野生型PgCad1-s基因的Hi5细胞对Cry1Ac敏感,且钙粘蛋白定位于细胞膜;而表达抗性PgCad1-r基因的Hi5细胞则对Cry1Ac不敏感,且钙粘蛋白错误定位到内质网。表明钙粘蛋白氨基酸点突变能导致其定位错误,从而促成红铃虫AQ-R品系对Cry1Ac产生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