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西瓜根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高效、稳定的西瓜根系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对西瓜根系蛋白质样品等电聚焦(IEF)条件、样品上样量、IPG胶条p H值范围、染色方法等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西瓜根系总蛋白,裂解液组成为7 mol/L Urea、2 mol/L Thouirea、4%CHAPS(m/V)、1%Cocktail(V/V)、65 mmol/L DTT、2%p H值4~7 IPG Buffer,上样量为800μg,p H值4~7 IPG(13 cm)胶条、IEF条件为48 000 Vh,分离胶浓度为12.5%,CBB-R250染色时,可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该技术条件为适合西瓜根系蛋白分离的较优双向电泳体系。

关键词: 西瓜根系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合氯化铝与黏土的改性对富营养水体磷和蓝藻的同步去除

环境化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富营养化水体原位除藻、除磷同步安全进行的问题,采用黏土(凹凸棒土,AT)与聚合氯化铝(PAC)的复合改性,研究了原料本身(AT、PAC)、原料直接复配(AT+PAC)与复配后再改性处理(PHAT)之间的除磷与除藻效果、铝离子与氯离子的残留风险,并对其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改性的PHAT和PAC除磷效率高,总磷去除率可达99.14%±0.31%,显著优于AT+PAC,但PHAT的成本仅为PAC的71.10%.PAC去除无机磷(I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效果更优,PHAT去除有机磷(OP)和颗粒态磷(PP)的效果更优.投加PHAT后水体Al3+和Cl-残留量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PHAT对蓝藻的去除率显著高于PAC和AT+PAC,去除率可达97.15%±1.35%,且对低密度蓝藻和高密度蓝藻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比表面积测定结果显示,来源于PHAT中的AT比来源于AT+PAC中的AT单点比表面积提高了19.10%,孔表面积提高了11.13%.且来源于PHAT中的AT在处理富营养化水体前、后的Al含量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由黏土结构的优化与络合沉淀的协同所增强的架桥网捕作用可能是PHAT更高效除磷、除藻的原因.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黏土 复合改性 富营养化水体 除磷 除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枝枯病花前田间化学防治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明确桃枝枯病的防治适期。[方法]研究在早春花前2个不同时间喷施杀菌剂对桃枝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3月4日(45%咪鲜胺水乳剂9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和3月19日(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连续2次喷施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20 d对"湖景蜜露"和"柳条白凤"病枝的防效分别为73.8%和63.2%,药后50 d的防效分别为68.3%和62.9%;3月4日和3月19日仅1次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药后50 d防效为23.8%~39.7%。[结论]早春花前防治,特别是2次用药能有效控制桃枝枯病。

关键词: 桃枝枯病 桃拟茎点霉 杀菌剂 防治时间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α-淀粉酶对不同NSC含量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适时收获的新鲜稻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其中淀粉占有相当比例。淀粉在青贮中需水解成可溶性糖(WSC)才能被大部分乳酸菌利用。本研究选用两个稻草中NSC含量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粳稻武香粳14),设置0.5,1.0和1.5g/kg的3个α-淀粉酶添加浓度和对照(无添加)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的α-淀粉酶添加浓度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为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草中的NSC含量为6.89%,淀粉含量为3.68%,显著低于武香粳14稻草中的NSC(16.51%)和淀粉(10.63%)含量(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α-淀粉酶后青贮稻草的饲用品质和发酵品质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优培九以1.5g/kg的α-淀粉酶添加浓度效果最好,武香粳14以1.0g/kg的添加浓度效果最好;武香粳14稻草添加α-淀粉酶的青贮效果显著优于两优培九。添加α-淀粉酶后两优培九稻草中的NSC、WSC和淀粉含量,以及武香粳14稻草中的NSC和淀粉含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武香粳14稻草中的WSC含量则呈"降-升-降"变化趋势;添加α-淀粉酶处理组的WSC含量在青贮第3天时较青贮第2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并显著高于对照;但在青贮第5~14天期间,WSC含量大幅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减小。

关键词: 稻草 α-淀粉酶 青贮 NS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2014年猪嵴病毒分子检测和3D基因遗传变异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目的]为调查猪嵴病毒(PKV)在我国哺乳仔猪中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方法]采集2013~2014年我国5个省份27个猪场224份哺乳仔猪腹泻粪样,采用RT-PCR方法对PKV的3D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29个PKV3D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腹泻粪样中PKV总阳性率为65.18%(146/224),猪场PKV总阳性率为85.2%(23/27);29个PKV3D基因与国内外6株其他PKV株相关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7.0%~100%,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2.7%~100%。[结论]我国哺乳仔猪中普遍存在PKV感染,PKV 3D基因呈现多样性。

关键词: 猪嵴病毒 分子检测 3D基因 遗传变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粉和花丝活力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探讨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离体玉米花粉生活力和花丝受粉结实活力保持的时间。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不同基因型材料花粉活力存在显著差异。在低温条件下花粉寿命没有延长;常温条件下花粉寿命在24~48 h。花丝活力能持续到开花期结束后7 d,结实率可达80%以上。

关键词: 玉米 花粉活力 花丝活力 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塌菜Ogura雄性不育系组合与保持系组合杂种优势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3个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tris L.ssp.chinesis(L.)Makino var.rosularis Tsen et Lee)](黄心乌)Ogura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为母本,与5个乌塌菜稳定材料(含2个保持系)为父本配制了5对组合,进行了乌塌菜雄性不育系组合与保持系组合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差异不显著,但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在大多数成对组合中表现较好;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乌塌菜杂种一代品种选育具有良好前景。

关键词: 乌塌菜 雄性不育系 保持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小麦秸秆养分垂直分布特征与不同茬高下麦秸养分归还量估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摘要:为明确小麦植株不同层次的秸秆养分特征,科学估算不同留茬高度下麦秸养分还田量,通过采集江苏省生产上主推的9个春性品种和1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植株,用分层切断法,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取4段长度为5 cm的秸秆,剩余部分为第5段(分别用0~5、5~10、10~15、15~20 cm和>20 cm表示5段秸秆),对穗部单独进行脱粒处理获取颖壳与穗轴,对植株各部分秸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基部0~20 cm范围内,4个层次秸秆干重占植株秸秆干重的比例都表现为半冬性品种大于春性品种,20 cm以上部分则相反;在同一空间层次上,春性品种的秸秆氮(N)与磷(P)含量高于半冬性品种,而秸秆钾(K)含量低于半冬性品种;春性小麦品种秸秆N与P含量都呈现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递减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从基部向上秸秆N含量变化不大,而P含量呈"U"型变化,两类品种秸秆K含量都表现为从基部向顶部依次增加的趋势。在留茬10~20 cm且秸秆还田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春性品种相比,半冬性品种秸秆N归还量高23.4%~26.9%,秸秆P归还量高16.7%~30.8%,而秸秆K归还量低20.4%~25.9%。江苏省小麦秸秆N、P、K总量分别为10.20×10~4、1.16×10~4t和19.52×10~4t,在留茬15 cm高时,小麦秸秆N、P、K养分归还量分别为4.90×10~4、0.56×10~4t和8.47×10~4t。江苏省2种类型小麦品种秸秆养分含量不同,在麦秸还田后不同麦区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 小麦 秸秆养分 留茬高度 秸秆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肉生产过程中质量损耗分析与预冷过程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却不是肉类加工强国,存在产业加工率低、质量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等重大问题[1]。为此,要实现企业猪肉的利用最大化,就需控制影响猪肉质量的诸多因素,以保证猪肉品质量的安全,减少不同生产阶段猪肉质量的损耗。1猪肉质量损失因素分析猪肉生产全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宰前饲养、运输、宰前静养、屠宰和分割、冷却成熟、猪肉运输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处理均可影响本阶段或后续阶

关键词: 片猪肉 预冷 损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新品种宁丰组培快繁及移栽驯化技术研究

中国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丰草莓组培初代苗为试材,对其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并探讨了移栽基质成分配比、组培苗和驯化基质杀菌处理等多个影响移栽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3 mg/L IBA,其增殖系数为4.90;生根培养基以添加0.05 mg/L NAA或0.3 mg/L IBA的1/2MS培养基较为理想,平均生根数在15条以上;采用移栽驯化基质体积配比泥炭∶珍珠岩∶蛭石=3∶2∶1,多菌灵300倍液蘸根杀菌处理2 min,移栽后塑料膜覆盖保湿10~15天,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100%,且植株生长发育良好。

关键词: 草莓 宁丰 组培快繁 移栽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