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甜玉米地亚洲玉米螟及其卵寄生蜂的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在甜玉米地的周年发生动态、产卵寄主选择与甜玉米生育期的关系、卵期寄生性天敌种类、优势种寄生蜂及其种群消长规律以及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 Panget Chen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这一地区的甜玉米上除在1月份没有查到玉米螟落卵外,2~12月均有产卵,种群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即5~8月是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对甜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抽雄期的植株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最具吸引力。玉米螟赤眼蜂是当地亚洲玉米螟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甜玉米田赤眼蜂寄生率的季节变化符合典型的天敌跟随现象,即2~6月卵块寄生率较低,7~9月是赤眼蜂寄生的高峰期,田间寄生率可达9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黑米萌芽积累γ-氨基丁酸的工艺条件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稻米进行萌芽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营养成分和γ-氨基丁酸等活性物质含量,为了分析影响籼型黑米萌芽积累γ-氨基丁酸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籼型黑米的浸泡温度、时间、浸泡液中Ca2+浓度及其萌芽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籼型黑米的吸水率和萌芽率受浸泡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萌芽过程中其对γ-氨基丁酸的积累受浸泡液中Ca2+浓度以及萌芽培养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在28℃温度下用0.50 mmol/L CaCl2溶液浸泡24 h后,再在29℃温度下萌芽培养30 h,其γ-氨基丁酸含量可达到55.36 mg/(100 g),为萌芽前的3.9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无致病力的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畜牧与兽医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从安徽和县无病鸭场的健康鸭咽部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定名为LY-58株。经分离培养、形态学检查、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及PCR鉴定,分离菌株被鉴定为2型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毒力实验显示,2型RA参照菌株RAF2对10日龄北京鸭的LD50为5.57×107CFU,而分离菌株LY-58的LD50大于1.0×1010CFU,可确定为无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