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洋渔业渔获量自动导入与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录入和分析渔获信息,了解最新的渔业资源动态,以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业为例设计了一种渔获量数据录入和分析的模块。该模块利用OLE控件读取Excel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与分析数据,选用MapObjects功能组件进行二次开发,把数据转换为矢量点数据,制成专题图,最后打包成DLL(动态链接库)发布。录入与分析模块的使用,提高了数据录入速度,降低了出错概率,提供了多种方法分析渔获量数据,该模块已成为大洋渔业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渔获量 渔捞日志 智利竹筴鱼 渔场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和渔场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5—2008年我国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筴鱼大型拖网渔捞日志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智利竹筴鱼渔场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规律以及CPUE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季节变化规律较为类似,而2007年和2008年的春季(9—11月)中心渔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动;西部海域也存在一定的渔场分布。2005—2008年作业渔场的最适宜SST为13—15℃,随着月份的增加最适温度随之增加,2007、2008年的秋季最适海表温度同2005、2006年相比较有降低的趋势。2005—2007年月平均CPUE与产量重心对应的SS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中心渔场 渔场重心 时空变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5个麻醉组(15~35 V)与1个对照组(0 V),研究直流电麻醉对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13项生化指标的影响。随着电压强度升高,西伯利亚鲟麻醉组总蛋白与白蛋白质量浓度逐渐升高,35 V组总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15 V组与20 V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在15 V组中最低,在35 V组最高,35 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与15 V组。对照组总胆固醇浓度为(2.35±0.69)mmol/L,15 V组与35 V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血糖浓度为(2.21±0.30)mmol/L,低于各麻醉组的浓度。尿素与总胆红素浓度在15 V组最低,35 V组最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乳酸脱氢酶活性相对稳定,对照组与各麻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为(218.33±67.10)U/L,35 V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与15 V组。综合各项血液生化指标表明,直流电麻醉是种较好的麻醉方法,西伯利亚鲟幼鱼适宜电麻醉强度为20~30 V。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直流电 生化指标 电压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半滑舌鳎仔稚鱼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阶段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研究其骨骼畸形发生的时间与部位及相应部位的畸形类型。实验结果表明,1~50日龄半滑舌鳎仔稚鱼的32批次495个骨骼标本中,骨骼畸形类型有14种,主要表现为脊椎骨的融合、增生、局部肥大,髓棘和脉棘的分叉和分离,尾鳍的分叉等。骨骼畸形主要发生于变态后期(25日龄)和变态后(40日龄),2个发育阶段的畸形率分别31.58%和25%。骨骼畸形的部位多见于脊柱的PH、HE和CA区,CE区尚未发现畸形。骨骼畸形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外部形态、减缓生长及降低其市场价值。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为阐明其早期发育机制及优化苗种培育和养殖条件等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仔稚鱼 骨骼发育 畸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潜堤后高阶自由谐波的研究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高阶边界元方法的完全非线性数值水槽模型模拟潜堤地形上波浪的传播变形,通过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考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两点法分离得到堤后高倍频自由波来研究入射波参数、水深对堤后高倍频自由波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频波、二阶和三阶自由波幅值分别与入射波波幅成线性、二次和三次函数关系,基频波幅值基本不随波浪周期变化,而二阶和三阶自由波幅值随波浪周期呈二次和三次函数关系增长。在保持入射波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堤后基频波的幅值随水深的增大在入射波幅值附近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 数值波浪水槽 两点法 高倍频自由波 潜堤 完全非线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沙海蜇与口冠水母分类关系的辨析-基于核糖体18 SrDNA基因序列

海洋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在东黄海形成大规模暴发的大型水母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在大量文献中常被等同于口冠水母(Stomolophus meleagris)的同物异名,为澄清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之间一直混淆不清的分类关系,现首次从分子遗传学水平进行辨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东黄海沙海蜇的18SrDNA(核糖体18 SrRNA的编码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经比对拼接校正后,获得沙海蜇的18 SrDNA片段序列,长度为1 758 bp;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27.2%、20.1%、26.6%和26.2%,其A+T含量(53.8%)与G+C含量(46.2%)差别不大,AT/GC为1.16。利用18SrDNA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东黄海野生沙海蜇与越前水母的亲缘关系很近,与海蜇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口冠水母的关系更远,首次从分子水平提供证据支持东黄海暴发性大型水母沙海蜇与口冠水母为不同物种。

关键词: 沙海蜇 口冠水母 18SrDNA 系统发育 分类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关键词: 龙头鱼 长江口外海 营养生态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体长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海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5月(春季)、8月(夏季)长江口海域的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水相、表层沉积物及生物体内的6种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就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水体中以Cu和Hg污染为主,超标率均为30%,而底层则主要为Hg污染,超标率为35%,Zn和Pb除个别站位超标外,其它站位状况良好;夏季表、底层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以Cu、Zn和Hg污染较为严重,各重金属质量浓度约为春季水体中的2倍。研究海域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Zn、Pb、Hg,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由大到小依次为Cd、Cu、As、Hg、Zn、Pb,春、夏季沉积物中各重金属质量分数有所差异,总体表现为春季高于夏季。生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状况较好,均符合各类食品安全标准。春、夏季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不同;但总体表现为春季富集能力高于夏季,这可能与泥沙再悬浮造成的重金属重新释放有关;鱼类和甲壳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有所差异,鱼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Cu、Zn、Hg、As,而甲壳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Pb、Cd、Hg、Zn、Cu、As。

关键词: 长江口 沉积物 生物体 富集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常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0年长江常熟江段定置张网渔获物组成及多样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该江段共有鱼类60种,分别隶属于12目25科。鲤形目鱼类最多,其次是鲈形目。各季节鱼类优势种以常见种为主,季节性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种间组成比较均匀,单个品种的优势度不突出。基于个体数量的优势度曲线表明,季节间种类优势度变化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优势度最接近。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30~2.49,多样性水平较高,季节间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探讨了水利调度及增殖放流对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长江常熟段 张网 鱼类组成 多样性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药动模型中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

淡水渔业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证强力霉素(doxycyline)在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合理应用,通过建立强力霉素体外药动-药效同步(PK-PD)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强力霉素的药物动力学和抑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药效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0μg/mL和8.0μg/mL。在消除半衰期为38.61 h的模型内,2M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仅能抑制3 h,模型运行3 h后细菌出现再生长。4、8和16M IC的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能够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效与药物浓度关系密切。当Cmax/M IC>3.96时,强力霉素能够对嗜水气单胞菌起到持续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体外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强力霉素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