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基因全长cDNA,并进行了序列分析。该基因由2 250 bp的碱基组成,开放阅读框长1 959 bp,编码由65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基因两翼分别存在83 bp(5'端)和208 bp(3'端)的非翻译区,将该基因命名为Ec-HSP70。与其它物种HSP70s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与甲壳动物的同源性都在90%以上,表明该蛋白属于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聚类分析表明,脊尾白虾热休克蛋白氨基酸序列与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紧密聚为一支,之后聚类顺序依次为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刀额新对虾等。通过荧光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肝胰腺、肌肉的表达分析表明,温度、pH和氨氮胁迫都可以引起该基因的高表达,而且肝胰腺中的高表达时间相对肌肉中出现的较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和氨氮胁迫对脊尾白虾HSP70基因表达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但胁迫的时间过长则抑制其表达,肝胰腺对胁迫比肌肉较敏感。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热休克蛋白70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胁迫下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对日本沼虾应激代偿的调节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亚硝酸盐的污染胁迫下,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丁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试验沼虾的生长及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21天的试验,添加1%和5%的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沼虾的生长率、SOD和CAT的活性(P<0.01),但2个添加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当养殖水环境中的亚硝酸钠浓度在0~0.50mg/L范围内,试验组沼虾肌肉的SOD和CAT活性随着亚硝酸钠质量分数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添加量的上升而升高,在试验的第6~9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又开始下降。至试验21天时,沼虾肌肉组织中SOD和CAT活性取决于水环境中亚硝酸钠的质量分数和饲料中丁酸梭状芽孢杆菌的添加量。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丁酸梭状芽孢杆菌不仅可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而且还可以增加日本沼虾对亚硝酸盐污染胁迫的耐受和抵抗能力,其适宜的添加量为106cfu/g。

关键词: 亚硝酸盐 丁酸梭状芽孢杆菌 日本沼虾 应激反应 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而在种属数量上又最占优势的类群,其起源复杂,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鱼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同其他脊椎动物的mtRNA一样,呈共价闭合环状,是细胞核外具自主复制、转录和翻译能力的遗传因子。与核DNA相比,鱼类mtDNA具有分子较小、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遗传相对独立性和母系遗传等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制单位。由于鱼类线粒体DNA具有上述特点,以mtDNA作为分子标记,探讨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系统演化,已成为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学研究中的热点。综述了鱼类mtDNA的结构特征、进化和多态性检测方法及其在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鱼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鱼类 mtDNA 多态性 分子群体遗传学 分子系统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设计不同蛋白质和能量水平的9种试验饲料饲养克氏原螯虾,探讨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但260和300 g/kg蛋白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5和17 kJ/g能量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肠蛋白酶活性和肝胰腺蛋白酶活性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饲料蛋白质为300 g/kg时与220和260 g/kg组的肝胰腺的腺苷脱氨酶活性(ADA)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GDE)差异显著增加(P<0.05),饲料能量水平亦对肝胰腺的ADA活性有显著影响,但对肝胰腺GDE无显著影响(P>0.05).对饲料蛋能比和肌肉RNA/DNA作直线和抛物线分析,得到适宜的蛋能比为16.63和17.59 g/M J.在该试验条件下,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的适宜蛋能比为16.63~17.59 g/M J.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蛋白 能量 腺苷脱氨酶 谷氨酸脱氢酶 RNA/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成活的影向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受精卵在不同盐度(1%、1.4%、1.8%、2.2%、2.6%、3%、3.4%、3.8%、4.2%、4.6%)、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32、34、36℃)和不同光照度(0、1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 lx)的条件下孵化,比较孵化率、畸形率、24h和48 h存活率,探讨环境生态因子对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豹纹鳃棘鲈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2.2%~4.2%,最适盐度范围是2.6%~3.4%;适宜温度范围是22~34℃,最适温度范围是26~28℃;适宜光照度范围是0~5 000 lx,最适光照度范围是0~3 000 lx.豹纹鳃棘鲈仔鱼在水温28.0℃、盐度3.25%条件下孵出后第4d开始摄食,光照和黑暗摄食试验表明,光照是豹纹鳃棘鲈仔鱼开口摄食的必要因子,仔鱼在全暗的条件下无法摄食.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受精卵 仔鱼 环境因子 孵化率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3种金线鱼属鱼类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直接测序法对产自北部湾的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红棘金线鱼(N.nemurus)和苏门答腊金线鱼(N.mesoprion)3种金线鱼属鱼类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并探讨了3种金线鱼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所分析的48条COI同源序列片段(696 bp)中共检测到29个单倍型和10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之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序列差异分析和遗传距离比较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与红棘金线鱼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无明显遗传分化。利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日本金线鱼和红棘金线鱼混杂聚为一支,而苏门答腊金线鱼单独聚为一支。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金线鱼与红棘金线鱼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可能为同种,而苏门答腊金线鱼则与日本金线鱼、红棘金线鱼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证实红棘金线鱼和苏门答腊金线鱼是2个不同的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关键词: 金线鱼属 mtDNA COI 亲缘关系 序列分析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东黄海 日本鲭 产卵群体 形态差异 框架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不同虾类虾头中酶的筛选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斑节对虾的加工下脚料——虾头为原料,通过酶的提取、酶活测定及酶含量的分析,对这3种虾类虾头中的蛋白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多酚氧化酶等酶类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3种虾类的虾头中凡纳滨对虾虾头的蛋白酶酶活力为39 615.8(±3 108.4)U/gprot,约为其他2种虾的2倍;而罗氏沼虾虾头的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斑节对虾虾头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较高,在3种虾类的虾头中均未检测到溶菌酶。

关键词: 虾头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高位池对虾养殖水质,降低养殖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对自主研发的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调控对虾养殖水质的效果进行研究,设计了3个不同循环量(20m·3h-1,T1)、(40m3·h-1,T2)、(60m3·h-1,T3)水处理系统进行高位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量的循环水系统均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NH4+和NO2-,T1、T2、T3对NH4+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46%、56%、57%;对NO2-的相对消除率分别为38%、34%、54%;各处理组对NO3-均没有明显的消除作用。T1、T2对PO34-无消除效果,T3对PO34-的相对消除率为36%。T1对COD无消除效果,T2、T3对COD的相对消除率为9%、15%。综合比较可知,60m·3h-1循环水处理系统对改善水质效果最好,40m3·h-1次之,20m3·h-1最差。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 高位池 水质控制 对虾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色聚类法在胶州湾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海水的富营养化特点,选取活性磷酸盐(PO43--P)、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为评价指标,将富营养化程度分为3个级别,利用灰类白化权函数描述海水富营养化的等级界限,确定各指标在灰类中的聚类权及聚类系数,确定各聚类对象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水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模型。以胶州湾为研究对象,对2009年5月和8月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东部海域已达到富营养化,西部和北部海域处于中度营养水平,湾中和湾口附近海域处于贫营养水平,这与沿岸河流、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排放、湾内海水与外海水的交换速率以及水域水深条件密切相关。灰色聚类法评价的胶州湾水域的富营养化状态与真实情况接近,因此,利用灰色聚类法评价海水富营养化是一种快速、简便、客观的方法。

关键词: 灰色聚类法 胶州湾 富营养化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