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罗氏沼虾Doublesex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广东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Doublesex属于DMRT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在控制性别特异性分化中起关键作用.克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Doublesex基因(MrDsx)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并诱导其表达,纯化获取罗氏沼虾重组蛋白MrDsx,可为后续开展罗氏沼虾MrDsx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罗氏沼虾MrDsx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通过特异PCR产物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ET-32a-MrDsx,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构建罗氏沼虾MrDsx基因的原核表达细胞.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对阳性转化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并以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和质谱分析检测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结果]以罗氏沼虾性腺cDNA为模板,利用MrDsx基因的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了约660 bp大小的单一 DNA条带.经测序确认为MrDsx基因的ORF序列.重组质粒pET-32a-MrDsx转化后的感受态细胞经IPTG在37℃条件下诱导4 h后获得罗氏沼虾重组蛋白MrDsx.当IPTG终浓度为0.1~0.5 mmol/L时,重组蛋白MrDsx的表达量可达到峰值.可溶性分析显示,重组蛋白MrDsx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8 mol/L尿素溶解、Ni柱纯化及透析复性后,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55kD,且条带单一,表明重组蛋白MrDsx能被鼠抗His-tag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片段化肽段与理论的氨基酸序列相符,匹配度达到100%.[结论]成功获得了 MrDsx基因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pET-32a-MrDsx.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经溶解、纯化及复性后,可形成高纯度的活性罗氏沼虾MrDsx重组蛋白,为后续开展罗氏沼虾MrDsx基因的功能研究、互作蛋白的筛选和性别调控机制的解析提供初步依据.

关键词: 罗氏沼虾 Doublesex 原核表达 蛋白免疫印迹 重组蛋白 透析复性 质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病毒样颗粒的构建与鉴定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病毒样颗粒(VLPs)疫苗,实验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BEVS)将具有免疫原性的GCRV-VP3/VP4/VP35 蛋白进行GCRV-VLPs的组装.实验将编码VP35 蛋白的GCRV-s11 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TM,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得到重组穿梭质粒Bacmid-VP35.将穿梭质粒 Bacmid-VP35 以及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 Bacmid-VP3、Bacmid-VP4 分别转染Sf9 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 以及pFHB-VP4.利用Bac-PAK快速滴定试剂盒测定重组杆状病毒滴度,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实验获得了较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Sf9 昆虫细胞中正确表达.将成功表达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 以及pFHB-VP4 共感染Sf9 细胞组装GCRV-VLPs,通过透射电镜(EM)观察VLPs的组装情况.结果显示,GCRV-Ⅱ的 3 个蛋白在Sf9 昆虫细胞中可以完成自我组装,形成与天然病毒结构形似的VLPs,直径为 65~72 nm.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的GCRV-VLPs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鱼 草鱼呼肠孤病毒 重组杆状病毒 病毒样颗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病原、免疫因子三要素与池塘养殖对虾AHPND发生的关联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发生与环境、病原和虾体免疫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对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进行持续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点的气温、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氨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波动范围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和0.005—0.212 mg/L;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10~3—2.4×10~5和2×10~2—1.8×104 CFU/mL,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为9.8×10~4—8.8×10~6和3.9×10~3—3.61×10~6 CFU/g;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在可培养优势菌株中,弧菌检出数量达到135株,占全部鉴定菌株的61.6%,其中主要弧菌种类有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harveyi);虾体中ACP、AKP、SOD、LZM和PO等免疫酶活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5—75、1—8.5、2.4—11.07、1.3—43和6.23—28 U/mg。结合AHPND发生前后各理化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虾体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DO、LZM和PO可作为池塘养殖模式下对虾警示AHPND的指示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指导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健康养殖及AHPND临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AHPND 环境因子 可培养细菌 免疫因子 预警因子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年际变化及禁渔效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基于2018年,2020~2022年在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的监测数据,4年间共监测到鱼类62种,隶属于4目10科37属.其中鲤形目优势明显,有41种,占总种数的66.1%.不同年份间的鱼类种类数差别较大,2021年监测到的鱼类种类数要多于其他年份.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各年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波动较小,各年份之间相差不大,2021年的Shannon-Wiener指数值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值要大于其他3个年份.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2018年鱼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优势种以大个体的种类为主.2020~2021年鱼类群落主要以生命周期短、个体小的种类为主.2022年较2020~2021年鱼类规格有所提升,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分为两组,但ANOSIM检验表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表明,2020~2022年较2018年适应流水环境、底栖杂食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减少,适应静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的丰度有所增加.总体上长江石首江段鱼类群落较为稳定,且鱼类规格有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石首江段 鱼类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河红尾副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最适生境条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水河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时空分布特征与最适生境,分别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2019年3月、2019年5月和2019年8月调查了黑水河中下游流域23个点位的红尾副鳅资源现状和相关环境因子,使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资源密度(CPUE)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确定最适条件范围。结果显示,海拔、月份、温度和流速对红尾副鳅的CPUE均有极显著影响,溶解氧对红尾副鳅的CPUE有显著影响,且海拔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33.7%,其次是月份(32.8%),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的偏差解释率最高,为12.5%。黑水河红尾副鳅CPUE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黑水河红尾副鳅CPUE的变化具有波动性,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3月和5月,红尾副鳅CPUE较高,在5―10月,CPUE逐渐下降。影响红尾副鳅CPUE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流速和溶解氧。GAM模型中,水温和流速与红尾副鳅CPUE具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溶解氧与红尾副鳅CPUE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在11.7~25.9℃,随着水温的上升,红尾副鳅CPUE呈先下降后有短暂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而流速和溶解氧与红尾副鳅CPUE之间均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红尾副鳅最适流速为0.6~0.9 m/s,最适溶解氧为7.9~9.5 mg/L,最适水温为14.5~20.0℃。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黑水河红尾副鳅温度、流速、溶解氧、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最适条件范围。

关键词: 红尾副鳅 CPUE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黑水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向家坝坝下江段,随着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相继蓄水运行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可能会发生改变。为探究“十年禁渔”前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基于该江段2017—2019年渔获物监测数据,对鱼类种类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相似度、物种优势度、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稳定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4种,隶属于7目21科8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27种,外来物种有12种,分别占总种类数20.15%和8.96%。鱼类群落以底层、产沉性卵、杂食性鱼类为主。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在一定的相似性水平上,保护区干流段鱼类的群落类型基本可分为3组,宜宾、泸州与合江可以聚为一组,巴南、江津分别独立成组。保护区干流优势种共有14种,其中瓦氏黄颡鱼是整个研究区域的优势种,在合江站点的优势度最高,IRI值为27.00%。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25~3.306、0.883~0.942、5.833~8.811和0.699~0.773,表明保护区干流鱼类物种丰富,群落分布均匀度较高。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江津站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其余站点鱼类群落结构均受到中度干扰。本研究补充了保护区干流鱼类群落研究的基础数据,以期为该江段鱼类资源管理与“十年禁渔”生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群落结构 鱼类组成 生态类型 多样性 长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如皋段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

湿地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如皋段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在长江如皋段长青沙岛和民主沙岛附近水域中,共布设9个采样断面、22个采样点,分别于2021年5月、6月和7月中旬,开展了浮游动物野外调查,采集了浮游动物和江水样品,并进行了浮游动物物种鉴定和水样测试分析;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研究长江如皋段中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采样日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差异性;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浮游动物密度值、生物量值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17种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理化指标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长江如皋段,共记录浮游动物30属39种,其中,枝角类的物种数量最多,浮游动物群落有8种优势物种;长江如皋段的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5月和7月采样日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高于6月采样日;浮游动物密度以原生动物密度和轮虫密度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密度明显偏大;浮游动物生物量以轮虫生物量和枝角类生物量为主,6月采样日的浮游动物生物量明显大于5月和7月采样日;水体中的总磷含量、磷酸盐含量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长江如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亚东鲑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试验周期180d,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钙含量相反(P<0.05),锌、铁和硒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综上,在西藏地区进行亚东鲑循环水养殖,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太阳能、地热资源或依托温室进行水温调控,同时进一步优化水体微生态净化能力,使其生长条件更贴近开放流水养殖环境,进而提升亚东鲑养殖效益,保证营养品质.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开放流水养殖 养殖模式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营养成分 亚东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测序分析西沙晋卿岛两种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

生态学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食性鱼类是控制珊瑚礁大型海藻暴发的关键生物。为揭示西沙珊瑚礁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种类选择性和摄食差异,本研究选取西沙晋卿岛常见的草食性鱼类横带刺尾鱼(Acanthurus triostegus)和黑身蓝子鱼(Siganus punctatissimus)为研究对象,运用18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了该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变化,并探讨了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鱼的食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横带刺尾鱼摄食的食物主要为红藻、褐藻和硅藻,而黑身蓝子鱼主要为多孔动物、褐藻和链形植物,两种鱼食物中优势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也基本不同;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也有差异,横带刺尾鱼仅摄食8种大型海藻,而黑身蓝子鱼可摄食16种大型海藻,横带刺尾鱼为啃食类鱼类,对草皮海藻的摄食选择性较高,而黑身蓝子鱼对多叶大型海藻摄食选择性较强。研究发现,两种鱼类在摄食珊瑚礁大型藻类和海绵等珊瑚敌害生物方面发挥潜在生态功能。

关键词: 珊瑚礁 草食性鱼类 食物组成 大型海藻 18S rRNA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抗凝剂对大菱鲆血液抗凝效果、血细胞形态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血液极易凝结,经抗凝剂处理后的血液可充分满足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为衡量鱼体各项生理机能提供重要参考,同时,鱼类种属多样,在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以欧亚养殖良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选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肝素钠和柠檬酸钠3种抗凝剂,通过对大菱鲆正常状态和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溶解氧浓度为(1.2±0.3) mg/L]抗凝效果评价、血细胞形态观察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筛选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最佳血液抗凝剂。结果显示,正常溶解氧状态下,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效果显著,急性低氧胁迫下静置6h和12 h后,抗凝效果显著抗凝剂分别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和肝素钠。正常溶解氧状态肝素钠抗凝剂下血细胞出现双核现象,柠檬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下分别出现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急性低氧胁迫导致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肝素钠、柠檬酸钠抗凝剂均观察到双核血细胞,其中,肝素钠和柠檬酸钠抗凝剂还分别出现微核和无核血细胞。急性低氧胁迫处理后,3种抗凝剂作用下血液白细胞数目均显著增高(P<0.05),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和肝素钠抗凝作用下,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柠檬酸钠抗凝剂作用下,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3种抗凝剂作用下血浆葡萄糖和皮质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但肝素钠抗凝剂作用下,葡萄糖和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柠檬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P<0.05)。综上所述,乙二胺四乙酸二钾可作为急性低氧胁迫条件下大菱鲆血液学分析的首选抗凝剂。

关键词: 大菱鲆 抗凝剂 抗凝效果 血细胞形态 血液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