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流速下中国鲎稚鲎游泳模式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量近30年来骤减,亟待保护与增殖恢复。为了确定不同水流速度对稚鲎行为的影响,水温(24±2)℃条件下,选择头胸甲宽(0.58±0.02) cm的增殖放流用中国鲎稚鲎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水流速度(0.00 cm/s,0.06 cm/s,0.07 cm/s,0.08 cm/s,0.10 cm/s,和0.12 cm/s)下的书鳃收缩频率、持续游泳时间和暴发-滑行游泳运动指标。结果显示,稚鲎在不同流速下的书鳃收缩频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y=2.02x–0.23,R~2=0.89,P<0.05)。稚鲎持续游泳时间先随流速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y=10~6x~3–387726x~2+36885x–1062.80,R~2=0.85,P<0.05)。各流速组稚鲎单次最大持续游泳时间均可达70 s。暴发游泳的平均暴发时间随水流速度增加呈下降趋势(y=–239.53x+32.19,R~2=0.90,P<0.05)。平均暴发游泳距离在流速为0.06~0.07 cm/s时和0.08~0.12 cm/s时与水流速度成反比,在0.07~0.08 cm/s时与水流速度成正比(y=–185351x~2+37240x–1540.10,R~2=0.67,P<0.05)。平均对地暴发速度随流速增加先增加后减少(y=3×10~6x~3–868691x~2+79752x–2285,R~2=0.58,P<0.05)。研究结果表明,稚鲎在不同流速条件下游泳行为策略存在差异,0.06~0.08 cm/s为1龄稚鲎适宜生存流速,野外人工放流宜选择风浪较小海湾。本研究也为人工养殖稚鲎水体环境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鲎 流速 书鳃收缩频率 持续游泳时间 暴发-滑行游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波浪作用下沉积物中总石油烃的迁移释放规律

海洋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石油管线泄漏可能导致海床内部形成高浓度石油污染.在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易发生再悬浮甚至液化失稳现象,进而导致海床内部石油类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向水体再次释放并在土体内部发生迁移,造成更大范围的石油扩散.本研究以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设为代表性污染物,将污染泥浆以椭球状埋设在沉积物内部,采用波浪水槽试验研究不同强度波浪作用下TPH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规律及在沉积物内部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沉积物静置固结阶段前期,TPH随孔隙水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迁移释放,固结阶段前期TPH向上覆水体的释放量高于后期.在波浪作用未引起沉积物液化阶段,波浪促进石油类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的作用较弱,由于悬浮泥沙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略低于静置固结阶段.在波浪作用引起沉积物液化阶段,随着悬浮泥沙浓度升高,TPH向上覆水体释放量加大;TPH在沉积物内部垂向迁移及平面扩散迁移距离加大,平面迁移距离大于垂向迁移距离,垂向扩散深度与液化深度基本一致,污染土体体积占比约为土体未液化时的3倍.

关键词: 波浪 沉积物液化 总石油烃(TPH) 迁移释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梯级水电站运行条件下长江上游鲢早期资源时空分布格局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在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的影响下,长江上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早期资源分布及补充机制,选取2017—2019年5—7月长江上游早期资源调查数据,并运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影响其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2017—2019年鱼卵密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距离大坝最远,流量、水温最高,透明度较低的江津江段鲢鱼卵密度最高,宜宾江段未调查到鲢鱼卵;时间上, 6月的鱼卵密度显著高于5月和7月,推测6月为长江上游鲢的繁殖盛期。广义相加模型结果显示,显著影响鲢鱼卵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量、离坝距离、透明度和水温(P<0.05)。在水温21~23℃,流量6000~14000m3/s,透明度小于50 cm的范围内,鲢鱼卵密度分布较为集中。综合上述结果表明,金沙江梯级水电站运行下泄的低温、低流量和高透明度水严重影响了大坝附近江段的鲢自然繁殖,而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和沿江支流的汇入,大坝对鱼类繁殖的影响程度逐渐削弱,从而形成纵向恢复梯度。产卵量与水文指标相关分析表明,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和流量涨幅呈正相关(P<0.05)。当涨水时间持续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为5030 m3/s及以上时,有利于长江上游鲢自然繁殖。此外,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鲢产卵活动呈现向上游迁移的趋势,长江上游白沙镇至榕山镇江段为鲢的主要产卵场。因此,建议将距坝较远的江段,特别是库尾以上重庆至泸州江段作为重点繁殖区域加以保护,利于鲢补充群体的维持和壮大。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Tweedie-GAM模型 长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与挥发性气体变化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过程中各指标变化规律,寻找高生物胺鱼类适宜的储存方式,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两种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及典型高生物胺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腐败过程中pH、生物胺含量和挥发性气体等指标,并对生物胺含量进行Logistic分析和对挥发性气体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冷冻条件(-20℃)储存鲐和鳀最为适宜;冷藏条件(4℃)下,两者储存不宜超过 3 d;室温条件(25℃)下,鲐储存超过 18 h,鳀储存超过 12 h,风味和安全性都会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提示pH、生物胺和挥发性气体指标对监测高生物胺鱼类腐败进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尸胺作为鳀腐败阶段标志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可为评价高生物胺鱼类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对预防高生物胺鱼类中毒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关键词: 高生物胺鱼 新鲜度 pH 挥发性气体 生物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长江上游瓦氏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

生物多样性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组重测序的方法获取高通量SNP标记,分析了长江上游三峡大坝-白鹤滩大坝之间8个不同江段(太平溪、巴南、合川、岷江口、宜宾、邵女坪、桧溪、冯家坪)共136尾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阐明了长江上游瓦氏黄颡鱼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三峡库区太平溪群体和巴南群体具有较高的SNP(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数量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遗传来源丰富,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群体;上游的岷江口、宜宾、邵女坪和冯家坪群体遗传来源单一。(2)瓦氏黄颡鱼存在3个不同的遗传分支,且不同遗传分支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3)群体SNP数量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与河流坡降呈显著负相关,群体遗传分化指数与地理距离和隔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峡大坝-白鹤滩大坝江段,瓦氏黄颡鱼上游群体具有更低的遗传多样性,更易发生遗传漂变作用,在鱼类遗传多样性保护中需要特别关注;瓦氏黄颡鱼存在3种显著的遗传结构,应视为3个不同遗传单元进行种质资源管理。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长江上游 遗传分化 遗传多样性 基因组重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壳孵化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活体观察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以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受精卵为材料,通过无壳孵化技术,对黄喉拟水龟胚胎发育进行活体观察,并记录胚胎发育全过程.在孵化温度为(32±0.5)℃时,孵化期平均为54d.在没有卵壳、没有外界水分和氧气的情况下,黄喉拟水龟胚胎能够完成发育全过程并成功孵出稚龟.根据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时间将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1-19期.1-7期以卵黄囊血管丛、心脏形态与跳动作为分期依据;而8-19期主要以头部、四肢、背甲、颜色和尿囊等作为分期依据.无壳孵化技术在龟类胚胎发育观察中的成功应用,显示其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无壳孵化 胚胎发育 活体观察 黄喉拟水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虾水分离装置设计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匹配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系统,改变传统南极磷虾捕捞高损伤、低附加值加工的现状,提升南极磷虾捕捞产业自动化水平,针对新型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方式后续阶段的虾水分离和传输问题,减少在南极磷虾泵连续吸捕捞输送过程中的损伤,研究并开发了螺旋输送式虾水分离器,对其分离效率和输送速度等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流体分析.结果显示:虾水分离器能够满足连续泵吸设备设计流量下南极磷虾的分离和输送,无大量南极磷虾堆积挤压造成虾体破损,并且能够通过对转轴转速和主体倾斜角的调节,实现泵吸输送变流量条件下虾水混合物的分离.研究表明,本设计可以通过缩放设计和并行布置,以满足不同吨位和布局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船,为南极磷虾虾水分离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虾水分离器 连续泵吸捕捞 流体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饲料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发酵饲料在日本沼虾中的养殖效果,设计5个试验组,分别投喂L1(100%基础饲料组)、L2(87.5%基础饲料+12.5%发酵饲料)、L3(75%基础饲料+25%发酵饲料)、L4(50%基础饲料+50%发酵饲料)和L5(100%发酵饲料).试验选取大小相近的日本沼虾(0.09±0.01)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评估日本沼虾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显示,饲料经过发酵后可溶蛋白和小肽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饲料有益菌含量增加,霉菌得到抑制.养殖试验表明各组存活率均在80%以上,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3和L4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3、L4和L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L1组(P<0.05),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1组(P<0.05),L2和L5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显著高于L1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L3组α-多样性指数高于L1组,在属水平上,L1组的气单胞菌属丰度显著高于L3组(P<0.05),而L1组分歧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低于组L3组(P<0.05).结果表明,发酵饲料能够增加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日本沼虾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抗氧化能力,可以改善日本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对致病菌属有抑制作用,适宜的发酵饲料添加比例为25%.

关键词: 发酵饲料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微生物 日本沼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在斑马鱼中的转植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tes,SCD)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它在调节肝脏脂肪生成、脂肪酸代谢和脂质氧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完整scd cDNA序列,qRT-PCR分析了组织表达特点.为了验证scd基因的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scd基因敲除斑马鱼模型,研究了 F3突变体的表型和基因表达变化,并结合高脂饲料实验验证了 scd基因缺失后斑马鱼脂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scd cDNA序列全长1333 bp,其中包括173 bp、1008 bp、152 bp的5'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和3'非编码区,编码335个氨基酸.scd基因在雄性和雌性罗非鱼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肝脏内表达量最高,脾脏内表达量最低.利用CRISPR/Cas9构建了scd基因敲除的斑马鱼(Danio rerio)模型进行功能验证,与野生型[SCD(+/+)]斑马鱼相比,纯合型[SCD(-/-)]斑马鱼腹部明显膨大.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与SCD(+/+)组斑马鱼相比,scd基因在SCD(-/-)组斑马鱼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SCD蛋白在SCD(-/-)组斑马鱼表达丰度也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ary,HFD,脂肪含量16%)投喂下,与HFD+SCD2(+/+)组斑马鱼相比,HFD+SCD3(-/-)组斑马鱼肝组织细胞中红色脂滴明显减少.qRT-PCR结果显示,scd基因敲除后,与SCD(+/+)组斑马鱼相比,SCD(-/-)组斑马鱼中scd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SCD(-/-)组斑马鱼肝脏中lpl、fas、hsl 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投喂对照组饲料的斑马鱼相比,高脂饲料投喂能显著升高其肝脏scd mRNA表达量与抑制fas mRNA表达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scd基因敲除可以缓解高脂饲料投喂下斑马鱼肝脏的脂肪沉积,scd基因在鱼类脂肪酸代谢和脂质合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 基因克隆 斑马鱼 CRISPR/Cas9 脂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岩浆演化过程-火山岩中斜长石斑晶的启示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岩浆岩中斜长石矿物的结构、成分特征记录了岩浆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火山岩中的斜长石斑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玄武质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具正环带结构,核-幔部属高An值(斜长石中钙长石分子百分数)斜长石(An值大于80,最大为 87),而边缘的 An 值骤降(最小为 63);而在英安岩中,大多数斜长石斑晶的成分从核部到边部变化较小,An值逐渐缓慢降低,呈现正环带结构,少量为韵律环带.结合火山岩斑晶矿物形成的温压条件计算结果,ER 地区岩浆演化过程为:地幔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温度~1 300℃);在岩浆活动早期,由于岩浆供应充足,岩浆上升过程中速度较快,仅发生很小程度的分离结晶,形成少量斑晶矿物,并以较高的速度、温度(~1 100℃)直接喷出海底后形成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至岩浆活动晚期,岩浆供应量减少,岩浆在岩浆房(3~10 km)停留较长时间,岩浆温度已经明显下降(960~1 020℃),发生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岩浆喷出海底形成酸性火山岩;而在整个岩浆演化过程中,未有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发生.

关键词: 马努斯海盆 东部裂谷 斜长石 矿物学特征 岩浆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