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沉积环境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山列岛(长岛)属于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日益加剧,其周边海域沉积环境中的微塑料分布现状值得深入探究.文章以长岛养殖区和航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等方法对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岛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为133.14-499.82个/kg,平均丰度为252.59个/kg.微塑料的尺寸以<500μm为主,占微塑料总丰度的70%以上;微塑料的形状以颗粒状为主,其次为碎片状、纤维状和小球状;微塑料的颜色以透明色为主;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以玻璃纸为主,其次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纤维素等.由于长岛地处黄渤海交汇处,整体水动力交换能力较好.虽然长岛南部水域水体流动性弱于北部,且南部水域距离入海河流更近,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更大,但是长岛南部水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并未显著高于北部.研究为长岛海洋生态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3个营养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摄食水母对其表达模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学的分析结果,克隆分析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二肽酶(dehydropeptidase,dp1)、羧肽酶A (carboxypeptidases, cpa2l)和磺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 sult2) 3个营养代谢相关基因,并探讨了其在消化吸收水母(Scyphozoa)过程中发挥的功能。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银鲳dp1、cpa2l和sult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dp1基因全长2 522 bp,包含1个1 2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含有1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蛋白肽和1个典型的酰胺水解酶超家族的结构域。cpa2l基因全长1 421 bp,ORF长1 260 bp,含有1个由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蛋白肽和1个典型的M14金属羧肽酶家族的结构域。sult2基因全长1 834 bp,ORF长714 bp,含有1个典型的磺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域。银鲳Dp1、Cpa2l和Sult2与蓝鳍金枪鱼(Thunnusmaccoyii)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结果也显示,银鲳dp1、cpa2l和sult2与蓝鳍金枪鱼对应基因聚在一个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 PCR)检测了dp1、cpa2l和sult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摄食水母对3个基因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银鲳dp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dp1基因在摄食水母组的脑和鳃中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在中肠和肾脏中显著增加(P<0.05),而在肌肉中显著下降(P<0.05)。cpa2l基因在未摄食水母组的中肠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摄食水母组的肾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摄食水母组cpa2l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在中肠和肌肉中却极显著下降(P<0.01)。sult2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P<0.05),与未摄食水母组相比,sult2基因在摄食水母组的中肠、脑、鳃、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dp1、cpa2l和sult2基因在银鲳摄食水母后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摄食水母后3个基因组织表达模式的比较分析,推测dp1主要参与调控消化吸收和组织中营养素沉积的过程,cpa2l主要参与调控肝脏中营养代谢的过程,而sult2可能在整个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均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鲤育种的主要方法、遗传解析及展望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是渔业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保障未来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水产业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育种也由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发展至细胞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精准设计育种.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基础研究及其遗传改良技术的创建驱动着我国水产种业的蓬勃发展,截止2022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就有266个,其中鲤新品种数量最多,为31个,表明鲤育种工作卓有成效.本文重点回顾了我国鲤的种质和基因组资源现状,鲤的主要品种及其育种方法;简要介绍了鲤生长、抗病、体色、饲料转化率等经济性状关联的遗传研究进展,并由此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鲤种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鱼类育种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刀鲚寄生线虫群落结构及感染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晶蛔属1种,均为海水性寄生虫,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为84.5%,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且其在肠道和幽门盲囊的寄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6.13%和30.02%。研究结果将为后期开展线虫寄生对刀鲚种群补充的影响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利用寄生虫标记来研究刀鲚洄游生态学提供一种新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饵料条件下点篮子鱼幼鱼酶活力及其消化道菌群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人工饲料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进行饲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化分析方法,系统对比两种饵料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肝脏及消化道相关酶活力和消化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虽然生长性能低于人工饲料组,但其淀粉酶活性更高,点篮子鱼对浒苔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浒苔足以满足点篮子鱼生长的需求;此外浒苔组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表现出了更高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在两种饵料条件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上升趋势,点篮子鱼幼鱼消化道菌群组成与饵料有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共有优势菌门;浒苔组消化道菌群整体多样性较饲料组高,组成结构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点篮子鱼摄食浒苔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基础,生态价值显著,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 人工饲料 浒苔 消化道菌群 消化酶活性 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点篮子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m双渔船并列系泊受力可靠性试验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港内停泊避风时,系泊系统的可靠性是保证渔船安全的关键性能,分析台风情况下系泊缆的受力,检验系泊系统的可靠程度,对提高渔船避风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以浙江省嵊泗海域较为常见和典型的42 m拖网渔船为代表船型,对“双船顺缆系泊”和“双船八字缆系泊”2种系泊系统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港内的风浪流条件,并通过对不同条件进行组合试验,获得了缆绳张力随波高、风速、水流情况的变化规律,对两种系泊方式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台风工况下,两种系泊方式均能满足渔船系泊安全性,且“双船八字缆系泊”方案较“双船顺缆系泊”方案更安全稳定。该研究成果可为港内渔船停泊方式和系泊方案设计提供支持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DNA监测方法标准化框架及未来图景
《湖泊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DNA(environmental DNA)是指从环境样品(水体、土壤、沉积物、空气、混合物等)中提取的DNA,是各种生物的DNA混合物,区别于传统从单物种样品中提取的DNA.eDNA监测是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用物种特异性引物或特定DNA metabarcoding引物对其进行扩增测序、分类学分析、相对丰度分析、功能预测等,以监测环境中是否存在某特定物种,或者获得环境中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相关信息.eDNA监测主要应用在特定物种监测检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过程分析评估等领域.eDNA监测可以应用在陆地、水体、空气、器物表面、生物(内)表面等任何有可能存在不确定DNA的场景.因为eDNA监测的非侵入性、灵敏检出、大类群检出、易标准化方法与结果、低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结果可核查等特点,未来很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常规的物种监测、群落功能预测、生态过程分析的方法,对象可涵盖所有生境条件下的所有生物类群.但要实现这个图景,需要从普遍性和特殊性层面完成eDNA监测技术链条中10个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化:样品重复数设计、采样时间设计、采样点设计、采样方法设计、样品前处理、样品保存、扩增引物选择、DNA提取—扩增—测序—分析程序、序列比对注释、监测结果后评估.目前来看,10个环节的标准化基本不存在理论上的困难,并且一部分支撑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启动,甚至一部分标准化的组织工作已在推进,在未来数年内有望完成关键知识、关键数据的积累,推动eDNA监测成为长期性周期性常规生态监测内容,支撑渐行渐近的数据驱动型科学研究和生态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域性温血金枪鱼的生理学特征研究进展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枪鱼体型庞大,游泳速度快,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全球渔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具备独特的温血能力、发达的视觉系统、较高的基础代谢率,金枪鱼拥有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热生态位。为此,本文从温血产热机制、逆流热交换血管网、心脏耐寒性能、视觉系统和生长模式等5个方面对金枪鱼相关的生理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金枪鱼生理特征与环境适应性、热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后,本文提出了金枪鱼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建议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金枪鱼 区域性温血 逆流热交换 热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净化对虾池塘养殖尾水的实验
《海洋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异养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去除对虾池塘养殖尾水氮、磷营养盐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异养藻种的光自养转换、盐度驯化,并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种入养殖尾水,定期检测水体中氨氮、磷酸盐、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等指标,分析其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光照强度6 600 lx、光照周期16 h∶8 h(L/D)、温度25±0.5℃条件下,接种细胞密度为1.0×105个/mL、5.0×105个/mL、1.0×106个/mL的蛋白核小球藻均在接种初期快速进入指数生长期, 10 d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20 d藻细胞生物量分别增加39.25、7.98和4.07倍;蛋白核小球藻能明显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浓度,起到去氮除磷的净化作用,磷酸盐的去除率随藻细胞的生长持续上升, 21 d去除率分别为58.8%±0.72%、72.9%±1.7%、81.4%±9.86%;对氮盐的利用规律依次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氨氮6 d的去除率达81.9%±6.0%, 96.2%±1.16%, 95.4%±1.24%,硝酸氮21d去除率达82%±1.35%、93.3%±4.41%、91.8%±2.77%,亚硝酸氮21 d去除率分别为84.3%±3.52%、23.5%±2.53%、3.4%±2.16%。相关结果可为异养蛋白核小球藻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水质净化的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