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条(鱼师)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生长的温盐适应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活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适水温20~22℃条件下,胚胎孵化率最高,达75%~81%,且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7%,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2,且初孵仔鱼全长和卵黄囊体积最大。受精卵在盐度>30时漂浮在水面,而在盐度为20~25时悬浮在水中,在盐度为10~15时下沉于水底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胚胎孵化率达79%~80%,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0%。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8、20、22、24℃)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利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盐度条件下,初孵仔鱼的SAI值表明,盐度为30~35时,仔鱼的SAI值较高且峰值出现在盐度为30组,而盐度为10组仔鱼SAI值最低。在水温为20~22℃时,6 d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最高(78%),PNR出现在7~8 d。初孵仔鱼在水温为20~24℃、盐度为30~35条件下,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饥饿条件下,IGF-1 mRNA在饥饿后第2天显著升高,其后在第3~4天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随着饥饿的进行继续下降至显著低于开口期表达水平。本研究明确了黄条(鱼师)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最适盐度为30~35,并建立了初孵仔鱼活力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规范化的黄条(鱼师)胚胎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氨基脲分布特征及贮藏变化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脲(Semicarbazide, SEM)为一种有毒物质,是判断呋喃西林是否违规使用的标记性残留物。为探讨甲壳类水产品中氨基脲的检出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的SEM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罗氏沼虾不同部位均检出SEM,其中头胸甲和虾壳等甲壳部位SEM检出值较高[平均(32.02±3.75)和(26.85±13.90)μg·kg-1],肌肉和肝脏的SEM检出值较低[平均(1.35±0.67)和(5.56±0.87)μg·kg-1],均超过我国现行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1μg·kg-1);罗氏沼虾虾壳和虾肉中的SEM检出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甲壳组织中SEM检出值始终高于1.0μg·kg-1,而不同贮藏温度对罗氏沼虾中SEM检出值影响较小。因此,以SEM为标志物对罗氏沼虾进行呋喃西林残留检测时,应考虑样品贮藏时间及本底含量因素,以避免误判;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制备样品时应避免将碎壳混入虾肉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物搭建人工湿地的根系分泌物组成及其对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泌氧显著提高其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性能.而不同植物种类和环境会影响根系分泌物释放情况,本实验通过搭建三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分别为无植物(NP)、风车草组(FCC)、鸢尾组(YW).检测其根系分泌情况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率间的相关性.样品中检测到并且具有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的化合物共有84种,其中鸢尾有82种,风车草有24种.鸢尾组检测出的柠檬酸的相对浓度为(62.3±9.65)μg/mL,为检测出的相对浓度最高的根系分泌物,且其与NO3--N和TN的去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种植植物组对NO2--N的去除效果更稳定且显著高于NP组;种植植物组对NO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P组,YW组显著高于FCC组,其中L-苯丙氨酸、柠檬酸等根系分泌物与NO3--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对NH4+-N和TN的去除率,种植植物组均显著高于NP组,其中FCC组对NH4+-N的去除率高于YW组,分泌物L-缬氨酸和胆碱与NH4+-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较为全面地检测了风车草与鸢尾的根系分泌物组成情况,为应用根系分泌物强化人工湿地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垂钓渔业调查研究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干流各江段在长江十年禁渔的新形势下垂钓渔业状况,2017—2018年对长江干流872位垂钓者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垂钓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钓具类型主要为手竿和海竿,占钓具总量的80%以上。在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垂钓者渔具年投入50%以上样本在500元以下;在长江中下游50%以上样本在1 000元以上。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垂钓者人数分别估算为2 344、4 764、4 600和6 649位,对应江段年垂钓量分别估算为45.0、294.7、171.1和478.7 t,年垂钓量占对应江段鱼类资源现存量比例分别为8.6%、2.0%、1.8%和3.6%;垂钓对长江上游渔业资源影响相对较大,需要密切关注。为引导垂钓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划定禁钓区、禁钓期,建立天然水域钓具、钓法的白名单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树立垂钓渔业品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下鲢miR-17a-5p及其靶基因分析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miR-17a-5p在鲢低氧胁迫下的功能,在前期鲢small RNA测序的基础上对鲢miR-17a-5p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验证其与HIF-1α的靶向关系,并检测低氧胁迫下miR-17a-5p和其靶基因在鲢肝脏、脑、心脏和鳃四个组织中的动态表达特征.结果显示,鲢miR-17a-5p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预测出381个miR-17a-5p的潜在靶基因显著富集在硫代谢、mTOR信号通路以及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3个KEGG信号通路上.miR-17a-5p可与HIF-1αmRNA的3′UTR结合,并降低HIF-1αmRNA水平,低氧胁迫下miR-17a-5p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HIF-1α表达则呈上升趋势;3个显著富集KEGG通路中的11个miR-17a-5p潜在靶基因在低氧胁迫过程中的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尤其是肝脏中的表达,除SGK1外,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低氧胁迫下鲢各组织中miR-17a-5p的表达下调减弱了其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进而导致HIF-1α、ddit4和Lrp5等响应低氧胁迫的基因表达上调.本研究为低氧胁迫下鲢miRNA的表达与调控机制提供新见解,也为培育耐低氧的鲢新品系(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鲢 miR-17a-5p 低氧 双荧光素酶 靶基因 信号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生物菌群调控的枯草芽孢杆菌改善低盐发酵鱼露品质作用机制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蛋白酶耐盐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2作为鱼露发酵剂,研究加菌发酵对低盐鱼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生物胺和氨基酸态氮(amino acid nitrogen,AAN)的影响.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加菌发酵能够显著降低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Bacillus始终占主导地位,腐败微生物丰度显著降低.加菌发酵能够显著抑制组胺、腐胺、尸胺和酪胺的生成,其含量在发酵末期较自然发酵鱼露分别下降了25.9%、35.6%、23.6%和9.3%.加菌发酵可显著增加低盐鱼露的AAN含量,发酵15 d可达1.23 g/100 mL,明显高于自然发酵鱼露(0.79 g/100 mL).相关性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Brevibacterium、Dietzia、Paracoccus、Aequorivita、Brachybacterium丰度的下降是低盐自然发酵鱼露发酵末期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低盐自然发酵鱼露和低盐加菌发酵鱼露中,Stenotrophomonas均与多种生物胺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在低盐鱼露生物胺产生中发挥核心作用.对比两种鱼露发酵末期微生物菌群和品质指标,结果显示,B.subtilis B-2代谢是加菌发酵鱼露腐败微生物种类和丰度下降、AAN含量提高以及关键生物胺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B.subtilis B-2有望开发为鱼露专用发酵剂,用以改善低盐快速发酵鱼露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关键词: 低盐鱼露 微生物群落 生物胺 氨基酸态氮 相关性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机制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弧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弧菌病的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些弧菌可以通过与环境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提高自身存活率和环境持久性,并进行跨海域传播。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生物作为部分弧菌物种储库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驱动下浮游生物间接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特性;并重点介绍了弧菌特定的结构、代谢途径和次级代谢产物在其与浮游生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及其机制;提出今后应从分子层面深入解析浮游生物与弧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全球尺度阐释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跨海域传播机制,建立弧菌疾病传播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为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风险的防控提供重要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展望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首次系统介绍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首先,作者简要介绍了ZFN(Zinc Finger Nucleases)、TALEN(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和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等3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优缺点.其次,提出了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定义和工作流程.第三,作者重点介绍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主要进展.包括我国科学家建立的尼罗罗非鱼、鲤、鲫、半滑舌鳎、团头鲂、南方鲇等多种养殖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尤其是利用TALEN和CRISPR技术创制了雌雄反转、颜色不同的罗非鱼,通过TALEN方法创制了半滑舌鳎dmrt1基因突变、生长快速的F3雄鱼新种质,研制出无肌间刺鲫和团头鲂新种质.这些进展使我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实现了从过去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在某些鱼类上领跑的转变.作者最后梳理了目前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我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研究重点.该文对于推动我国鱼类基因组编辑育种的研究进程,创制基因组编辑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混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发酵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风味和口感,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作为外加复合菌株发酵剂,以感官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海鲈混菌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探究了接菌发酵对海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戊糖片球菌与植物乳杆菌体积比为 2 ∶ 1、接种菌量为 1.0%、发酵时间为 30 h和发酵盐添加量为 3%;在此工艺条件下,与自然发酵海鲈相比,接菌发酵海鲈的a?值由-1.89 增加至-0.94,b?值由 1.71 下降至 1.48,发酵海鲈色泽得到改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分别由 40.17 g、0.44 mJ、33.27 g增加至 223.33 g、3.29 mJ、219.30 g,发酵海鲈质地得到明显改善;接菌发酵海鲈的总酸和氨基态氮含量分别提升了 23.13%和 40.07%.研究表明,混菌发酵有利于提升海鲈的品质和口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硝酸盐和微塑料胁迫对凡纳滨对虾鳃中免疫、解毒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指标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鳃是对虾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亚硝酸盐毒性效应的主要靶器官,也是微塑料主要富集的部位之一。鳃组织参与了对虾渗透调节、氮排泄、免疫功能等生理过程,对对虾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亚硝酸盐和微塑料单因素及复合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组织生理功能的影响,将对虾分为对照组、20 mg·L-1亚硝酸盐胁迫组(NIT)、10μg·L-1微塑料胁迫组(MP)、20 mg·L-1亚硝酸盐和10μg·L-1微塑料复合胁迫组(NM),于第14天测定对虾鳃中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1)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浓度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解毒代谢指标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45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相对表达水平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3)渗透调节指标如离子转运酶液泡型ATP酶(VATP)、Na+/H+交换体7 (NHE7)、Na+/K+-ATP酶亚基α (NKA-α)、Na+/K+-ATP酶亚基β (NKA-β)、碳酸酐酶(CA)和水通道蛋白TIP4-1 (TIP4)、钙通道蛋白1 (CCP)、氯通道蛋白2 (CLC)、水通道蛋白(AQP)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胁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4)细胞凋亡因子基因(CASP-3)相对表达水平在3个胁迫组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推断,亚硝酸盐和微塑料胁迫会诱导凡纳滨对虾鳃中免疫、解毒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指标变化,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鳃 亚硝酸盐 微塑料 解毒代谢 渗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