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3种鱿鱼鱼糜凝胶品质比较

食品与机械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找更优质的鱿鱼鱼糜制品原料。方法:以秘鲁鱿鱼、北太平洋鱿鱼、阿根廷鱿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3种鱿鱼鱼糜的凝胶强度、持水性、蒸煮损失、流变特性、化学作用力等指标,研究其凝胶特性差异。结果:3种鱼糜的凝胶强度、持水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阿根廷鱿鱼>秘鲁鱿鱼>北太平洋鱿鱼,蒸煮损失则反之。动态流变温度扫描显示,3种鱼糜的储能模量(G′)均随温度先降低至最小值(45℃),然后升高至最大值(75℃)后再次降低,当温度达到90℃时,阿根廷鱿鱼鱼糜的G′较另两种鱿鱼鱼糜更高。阿根廷鱿鱼鱼糜的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显著强于其他两种鱿鱼鱼糜。结论:阿根廷鱿鱼鱼糜的凝胶品质最佳,是鱿鱼鱼糜的最佳原料品种;生产中需要根据3种鱿鱼鱼糜的不同特点利用辅助手段来提高其凝胶品质。

关键词: 鱿鱼 品种 鱼糜凝胶 凝胶特性 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蛸消化系统组织学结构及消化酶活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中华蛸(Octopussinensis)的消化机能,明确适宜的投喂频率,减少互残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中华蛸消化系统各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了摄食前后各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以及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中华蛸嗉囊、胃、盲囊和肠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内壁含有较多的褶皱,胃壁肌层最发达,盲囊和肠黏膜褶皱层无护膜;前唾液腺和后唾液腺均为复合管状腺,由腺管及大量的分泌导管组成;肝脏内肝小叶界限不易分辨。中华蛸摄食后,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肝脏是分泌消化酶的重要器官,胰蛋白酶活性在肝脏最高为(148.74±21.25)U/mg,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肝脏和胃最高。摄食后血浆总蛋白在120 min达到最低值后上升,血糖和肌糖原浓度在200min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血浆胆固醇和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变化幅度较小。消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食物进入嗉囊和胃部,肝脏分泌大量胰蛋白酶,机体的营养物质为消化过程供能,含量下降;第2阶段胰蛋白酶活性处于较高水平,营养物质逐步被消化吸收。中华蛸完整的消化吸收过程约400 min,研究表明,中华蛸养殖生产中适宜的投喂间隔时间为6~7 h。

关键词: 中华蛸 消化系统 组织学 消化酶 消化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螯螯虾繁殖生物学以及孵化方式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红螯螯虾人工育苗批量生产技术尚未成熟,未能大范围推广,仅靠半自然状态下繁殖的虾苗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红螯螯虾市场的开拓速度缓慢,大大限制了螯虾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本文综述了红螯螯虾生物学特性、影响其繁殖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孵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红螯螯虾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均能抱卵的可能性。为提高红螯螯虾抱卵率、产卵量以及孵化率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为红螯螯虾的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提供支撑。

关键词: 红螯螯虾 人工育苗 生物学特性 孵化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典型氮源加富培养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陆源输入氮源对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对不同陆源输入氮源的响应,本研究于2020年秋季在青岛近海海域进行了现场加富实验,并通过显微镜镜检和矩阵因子化程序(CHEMTAX)分析了不同氮源加富培养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氮源对浮游植物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尿素(CH4N2O)>氯化铵(NH4Cl)>硝酸钠(NaNO3);李村河河水中的复合氮源极显著地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P<0.01);氮源加富培养后,胶州湾海域优势种由甲藻(Pyrrophyta)演替为硅藻(Bacillariophyta);显微镜镜检结果与CHEMTAX分析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不同氮源培养体系中,甲藻细胞丰度与Chl a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56,P<0.05),硅藻细胞丰度与Chl a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4,P<0.01);浮游植物对溶解有机氮(DON)的利用率大于溶解无机氮(DIN),对复合氮源的利用率大于单一氮源。本研究阐明了几种典型氮源加富培养对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影响,可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近岸水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胶州湾 浮游植物 氮源加富 CHEMTAX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究α-酮戊二酸对碳酸盐碱胁迫下鲫血清代谢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碳酸盐碱生境胁迫下鲫(Carassius auratus)血清代谢变化的影响机理,设置淡水对照组(Con组)、NaHCO3暴露组(CA组)以及NaHCO3暴露AKG饲料添加组(AKG组),采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模式识别技术分析鲫血清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变化特征,鉴定显著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CA组有27个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了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等12条代谢通路;与CA组相比, AKG组有38个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了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14条代谢通路。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碱胁迫会造成鱼类氧化应激损伤,发生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和能量紊乱,而饲料中添加AKG能够促进TCA循环提供稳定的碳源和能量供应,通过正向调节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来提高盐碱胁迫下鱼类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缓解盐碱胁迫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本研究在代谢层面上阐明了AKG作为饲料添加剂缓解淡水硬骨鱼类盐碱胁迫损伤的有效性,为AKG在盐碱水域增养殖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 碳酸盐碱胁迫 血清代谢组学 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可行性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在2个具有代表性的牡蛎养殖区——山东荣成桑沟湾和乳山挂子场海域开展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筏式笼养效果对比实验。在牡蛎养殖笼中,奇数层放养长牡蛎,偶数层放养仿刺参。实验设置3个因子:偶数层的底盘类型(普通养殖盘、无孔养殖盘和无孔养殖盘加无节网)、放养仿刺参的密度(1、2和4头/盘)和放养海域(桑沟湾和挂子场),共18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实验期为2020年11月—2021年6月。实验期间,对两海域水体6项指标(叶绿素a、颗粒有机物、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和实验动物的生长、存活等方面进行跟踪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海域叶绿素a和颗粒有机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他4项营养盐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处理组中,两海域各处理组间牡蛎个体体重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海参低密度处理组中,海参个体体重及成活率显著高于海参高密度处理组(P<0.05);在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无孔养殖盘处理组的仿刺参个体体重高于普通养殖盘处理组,在挂子场海域有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在牡蛎养殖笼偶数层使用无孔养殖盘并放养1头仿刺参,能在降低牡蛎养殖密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仿刺参的个体体重和成活率。综上,该牡蛎–海参筏式综合养殖模式可以作为牡蛎规模化养殖区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仿刺参 长牡蛎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生长 营养盐 水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响应灿烂弧菌侵染差异microRNAs鉴定及靶基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参与基因的转录后调控,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免疫防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病害问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而其病害发生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以刺参重大疾病“腐皮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ssplendidus)为侵染菌株,通过人工侵染实验制备患病刺参样本,采用miRNA-seq技术对侵染组(PT16S)和对照组(PT10H)各3头刺参的体壁组织进行miRNA测序,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miRNAs进行鉴定和分析,筛选差异表达miRNAs (DEmiRNAs)并预测其靶基因,构建关键调控途径的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显示,PT10H组平均得到5 902 588条有效序列,194个已知miRNA和19个新的miRNA;PT16S组平均得到5 053 529条有效序列,182个已知miRNA和42个新的miRNA。对2组鉴定到的mi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共筛选到2个上调和11个下调的具有显著差异的DEmiRNAs(P≤0.05),上调的DEmiRNAs靶基因预测结合到3010个靶基因,注释到585个GO terms及24条信号通路(P≤0.05),下调的DEmiRNAs靶基因预测到19 072个靶基因,注释到514个GOterms以及22条信号通路(P≤0.05)。对筛选到的DE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显示miRNA-seq与qRT-PCR的一致率达到70%。根据KEGG分析结果构建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途径和Notch信号通路的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显示,13个DEmiRNAs分别靶向结合134个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相关的m RNAs和109个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的m RNAs,Aja-miR-184、Aja-miR-2478和Aja-miR-9277p等DEmiRNAs可能参与对Notch信号通路和对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的调控。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疾病发生调控网络建立和机制解析提供依据。

关键词: 刺参 microRNA 灿烂弧菌 胁迫应答 靶基因 miRNA-mRNA调控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抚远江段冬季江鳕的摄食生态研究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9 年1 月抚远定置刺网捕获的 319 尾江鳕(Lota lota)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捕获江鳕样本体长范围为162~536 mm,研究江鳕的食物组成及其随体长和性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抚远江段江鳕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属于肉食性鱼类;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甲壳类是江鳕最重要的食物类群(IRI =8301.79),其次是鱼类(IRI =7059.39),水生昆虫最低(IRI =3.56).江鳕的食物组成未随着体长的增加出现明显的食性转换,但在食物的质量百分比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的质量百分比逐渐增加,甲壳类逐渐减少.江鳕不同体长组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差异显著.

关键词: 江鳕(Lota lota)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体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添加牛至精油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牛至精油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和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的影响,实验选取平均初始体质量为(37.18±0.26)g的健康异育银鲫630尾,设置0(空白对照)、25、50、100、200、400和800 mg/kg 7个牛至精油添加剂量组,进行池塘网箱养殖8周后采样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添加400和8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增重率、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饵料系数显著降低;添加8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增重率、肥满度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5和50 mg/kg牛至精油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4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鱼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α-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其中,α-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且均在牛至精油水平为2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25和800 mg/kg组,与100和4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添加200和400 mg/kg牛至精油组的鱼体后肠的肠壁厚度、肠绒毛高度、肠绒毛宽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添加800 mg/kg牛至精油组鱼体后肠的肠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显著高于50和200 mg/kg组,与400 mg/k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总胆红素(TBI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添加50、100、200、400和800 mg/kg牛至精油组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各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饲料添加牛至精油能有效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促进其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改善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综合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消化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建议饲料牛至精油添加量为100~400 mg/kg。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牛至精油 生长性能 消化酶 肠道组织结构 血清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健康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关键种和多样性,并以2011—2013年山东近海渔业生物健康状况为基准,评价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研究显示,2021年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春季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减少,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减少,均以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为主。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在渔获物中占比增加。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为无脊椎动物绝对优势种。群落关键种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Lophius litulon)、鳀、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21年春季渔业生物密度、鱼类密度和甲壳类密度健康指数均为健康状态,而头足类密度健康指数则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2011—2013年,多种经济种类密度有较大增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关键词: 山东半岛北部 渔业生物 关键种 健康评价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