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带菌种子的处理方法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携带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s avenae subsp.citrulli)的甜瓜种子为材料,分别进行70℃、75℃、80℃干热灭菌、包衣剂(卫福Vitavax)、70℃干热灭菌+包衣剂5种方式的处理,并利用特异引物(BX-L1/BX-S-R2)对细菌性果斑病菌进行PCR检测,以期探索一种既不影响种子发芽率,又能有效杀灭种带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最佳处理方式.结果表明:除70℃干热灭菌+包衣剂处理外,其他4种处理的种子均能检测到279 bp的目的条带;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5种处理的种子细菌性果斑病菌带菌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70℃干热灭菌+包衣剂处理效果最佳.活菌分离结果表明,只能从70℃干热灭菌的种子上分离到细菌性果斑病菌.种子发芽试验结果显示,75℃和80℃干热处理对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有一定影响,其他处理均无影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LAMP现场可视化快速检测试剂盒主要原材料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上海闪晶分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诺维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蓝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Bst酶和LAMP反应缓冲液,进一步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试剂盒的原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诺维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试剂较好,该厂家的原材料可实现试剂盒检测性能的最优化.该组合灵敏度高,阳性参考品稀释度为10-11(5个病毒/μL)可进行反应,且特异性较好.本研究可为后续药证申报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相关LAMP诊断试剂盒的药证申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原材料研究 药证申报


上海消费者食用菌产品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上海市10个区实地调查的1001位消费者调研问卷数据,依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上海消费者食用菌产品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口味、在外点餐情况、饮食倡议、品牌保障、生产流程了解程度、营养保健功效了解程度显著影响消费者食用菌产品的购买行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三点对策建议:加强食用菌科普、宣传,引导健康消费理念;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以市场为导向,提升食用菌产业有效供给水平.


L-半胱氨酸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L-半胱氨酸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采用0.4、0.6、0.8、1.0、1.2、1.4、1.6、1.8、2.0、2.2、2.4、2.6、2.8 g/L和3.0 g/L的L-半胱氨酸处理葡萄交链孢离体菌,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菌落生长抑制率、孢子萌发抑制率、芽管伸长抑制率及观察菌丝形态探究L-半胱氨酸对其抑制效果.并选取适宜质量浓度L-半胱氨酸溶液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巨峰'葡萄进行处理,后置于25℃培养箱中贮藏,通过测定病斑直径、发病率及相关酶活力探索L-半胱氨酸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离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L-半胱氨酸均能显著抑制链格孢菌菌丝体生长、芽管伸长及降低孢子萌发率.在接种了链格孢菌的活体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L-半胱氨酸处理均能降低果实的病斑直径及腐烂率,延缓果实中丙二醛含量的积累,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其中2.8 g/L L-半胱氨酸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链格孢菌 交链孢霉腐病 葡萄 抑制作用


LED光质对矾根'红贝露'增殖培养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矾根的增殖培养效率和试管苗质量,本研究以矾根'红贝露'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LED红蓝复合光质对矾根增殖培养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形态和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 3RB和6RB处理的矾根丛生苗增殖系数和鲜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 B处理下的矾根丛生苗光合色素含量最高,3RB次之,R处理最低;(3) 3RB处理下的矾根丛生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9.2%和33.8%;(4) B处理的MDA含量最高,3RB处理的最低,且3RB处理的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强,其SOD、CAT和POD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76.7%,83.8%,82.2%.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蓝比例为3∶1的LED复合光最适宜用于矾根丛生苗的增殖培养.
关键词: 矾根(Heuchera spp.) 组织培养 LED光质 增殖系数 生理特性


瓠瓜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耐热性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瓠瓜自交系的耐热性,探究高温胁迫对瓠瓜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以23份瓠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耐热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下,不同瓠瓜幼苗的耐热性及生理生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与瓠瓜热害指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23份瓠瓜自交系分为三大类群,其中以第二类群耐热性最强.在高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GSH含量等均可作为瓠瓜耐热性的评价指标.在23份材料中,以B-3、B-4、B-5、B-9、B-10、B-12、B-18、B-20、B-23的耐热性最强.


硅对NO3-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辣椒'苏椒五号'为试材,通过营养液栽培的方式,研究外源加硅对NO3-胁迫下辣椒幼苗生长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50 mmol/L NO3-胁迫下,辣椒幼苗的株高、根长、工鲜重均降低;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及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等氮代谢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降低幅度增大;辣椒叶片和根系中的硝态氮和氨态氮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增加.150 mmol/L NO3-+1 mmol/L Si处理下,辣椒生长势较好,工鲜重增加;叶片中光和色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增加;氮代谢酶活性有所增加,促进了植物对NO3-的吸收以及NH4+向氨基酸的转变,降低了硝态氮和氨态氮的含量.综上,外加一定浓度的K2 SiO3可缓解NO3-胁迫对辣椒幼苗的伤害.


HS-SPME-GC-MS法分析卵孢小奥德蘑子实体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卵孢小奥德蘑子实体菌盖和菌柄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从卵孢小奥德蘑子实体菌盖和菌柄分别鉴定出101和102种化合物,其中44种为相同物质,占挥发性物质的43%.主要以烷类、酯类和酸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十四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己酸、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最高.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卵孢小奥德蘑子实体含粗纤维1.2%、总糖28.7%、脂肪0.3g/100g、蛋白质3.58g/100g、灰分1.6%;必需氨基酸0.871g/100g,占氨基酸总量(2.783g/100g)的31.30%;1kg子实体含29.2mg Na、4.37×103mg K、115mgMg、12.6mg Zn、6.19mg Ca、46.5mg Fe、6.93μg B1、17.9μg B2、33.6μg B6.本研究首次对卵孢小奥德蘑营养成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卵孢小奥德蘑中活性物质及完善化合物谱图库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卵孢小奥德蘑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营养成分


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土壤性状研究
《土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设施菜地规模化程度逐渐加剧,对规模化和分散型种植方式开展调研,阐明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施肥现状、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现场取样的调查方法,在以上海市松江区和苏州市支塘镇为代表的规模化种植区以及以宜兴市周铁镇、常州市武进区为代表的分散型种植区开展有机肥和化肥的施肥情况调查,并分析土壤pH、EC值以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规模化种植方式周年肥料施用总量比分散型种植低17.8%,其中有机肥比分散型种植低843.8 kg/hm2,化肥比分散型种植高34.5 kg/hm2;与分散型种植方式相比,规模化种植周年投入的氮肥(N)低了41.8%,而磷肥(P2O5)和钾肥(K2O)分别高了6.8% 和38.3%.在土壤的理化性状上,规模化种植方式下的土壤酸化、盐渍化问题较分散型种植严重,土壤pH和电导率分别为5.2和490.7μS/cm,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为286.3、322.3和374.2 mg/kg,比分散型种植分别高了123.9%、26.4% 和68.7%.鉴于此,规模化种植区应大力推广叶面肥和有机水溶肥水肥一体化等减施增效措施,可能有利于维持规模化种植下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