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水声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间,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内河床硬度未有明显变化,但粗糙度显著增加(P<0.05)。对产卵位点的河床质特征分析表明,下产卵区的硬度增加(2012年显著高于2008和2004年(P<0.05)),上产卵区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显著高于2008和2012年(P<0.05));上产卵区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下产卵场区的河床粗糙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水下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导致的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对河床的冲刷日益明显,表现在产卵场江段沉积细砂和粗砂区域面积显著减少,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明显下降(P<0.05)。下产卵区在2007—2012年视频观察过程中发现河床卵石缝隙充分暴露,几乎没有任何细砂或粗砂填充,与上产卵区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特征明显不同。长期观测表明,2004—2012年期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4—2007年均发生在下产卵区,而2008—2012年均发生在上产卵区,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显示,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的改变和迁移的原因,进而影响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繁殖适合度,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良或修复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华鲟 河床质 粗糙度 硬度 充塞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9月(夏季)闽江口和2010年8月(夏季)椒江口这两个渔场的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种对其总丰度的贡献率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水团因素,比较了两个河口渔场的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的种类组成优于闽江口渔场,这是因为椒江口渔场除了出现体型较大的桡足类(Copepoda)饵料生物,还出现了闽江口渔场没有的糠虾类(Mysidacea)、翼足类(Pteropoda)、端足类(Amphipoda)等优质饵料类群;椒江口渔场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281.17 ind/m3,远大于闽江口渔场的平均丰度,这是因为夏季椒江口海域受到上升流和径流的作用,其海域营养盐特别丰富;而闽江口海域夏季受寡营养盐的台湾暖流的明显影响,海域营养盐相对于椒江口较贫乏,其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仅为110.19 ind/m3。受上升流影响,暖温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成为椒江口绝对优势种,平均丰度达到121.19 ind/m3;闽江口最大优势种为体形较小的肥胖三角溞(Evadneter gestina),丰度仅为45.63 ind/m3。椒江口渔场无论是种类组成、饵料丰度还是优势种优劣性上都要好于闽江口。通过对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饵料的数量特征的比较以及差异形成的水团因素探讨,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特性要优于闽江口渔场,使得椒江口渔场洄游性经济鱼类远远多于闽江口渔场,由此造成两个渔场属性的差异。

关键词: 闽江口渔场 椒江口渔场 浮游动物饵料 优势种 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矿化基因Pearlin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优化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稳定高表达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基质蛋白Pearlin基因的重组融合蛋白,该研究从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总RNA中扩增得到Pearlin的c DNA,将其ORF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 ET32a-Pearlin,并转化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得到的原核重组融合蛋白p ET32a-Pearlin约为34.19 k D。对重组融合蛋白表达所需IPTG诱导浓度、培养温度、培养基pH及IPTG诱导时间、时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IPTG浓度在0.6~1.4 mmol·L~(-1)范围内诱导效果最佳;在IPTG终浓度为1 mmol·L~(-1)、相同培养时间(6 h)下,37℃表达蛋白最多;重组蛋白在p H分别为6.0、7.0、8.0的培养基中表达量变化不大;在IPTG诱导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最佳诱导时间为4~6 h;在IPTG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在转接3~4 h后进行IPTG诱导蛋白表达量较理想。对重组融合蛋白p ET32a-Pearlin的可溶性进行检测,发现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融合蛋白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Pearlin 原核表达 表达条件优化 包涵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渐变与骤变对脊尾白虾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变化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盐度渐变和骤变两个实验。渐变实验,设置5、10、15、20、25、30、33(CK)、40和45共9个盐度梯度;骤变实验,盐度从33突变至0、5、15、25和45,检测血清ATP酶(包括Na+/K+-ATP酶和总ATP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表明,渐变情况下,盐度为5时,ATP酶活力出现最高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ATP酶活力在盐度为15—30之间较稳定,并在此范围内达到最低值。AKP和ACP活力几乎不受盐度渐变的影响。SOD活力随盐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并在盐度为33时达到最大值。骤变情况下,ATP酶活力随时间波动较大,AKP和SOD随时间波动较小,而ACP几乎不受影响。结果说明,盐度骤变对脊尾白虾酶活力的影响较盐度渐变明显,ATPase和SOD活力更易随盐度而变化,代谢酶(AKP、ACP)受盐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说明渗透调节和免疫相关酶活力对盐度变化反应敏感,养殖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盐度稳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盐度 酶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氏罗非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的营养价值,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布氏罗非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并与同科经济鱼类和常见的优质淡水鱼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布氏罗非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分别为80.43%、18.63%、0.50%和1.28%;在肌肉(干样)中共测得16种氨基酸,总含量为干质量的82.03%,其中包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氨基酸总量(TAA)的40.7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3.43%,符合FAO/WHO所规定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均衡模式;限制性氨基酸为Met+Cys和Val;特征性鲜味氨基酸(FAA)含量为32.13%;不饱和脂肪酸共10种,总量为65.0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分别为28.18%和17.09%,并且含有丰富的DHA和鱼油中相对缺乏的DPA,含量分别为3.32%和2.78%。综合分析,布氏罗非鱼营养丰富,具有优良的食用价值。

关键词: 布氏罗非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水、沉积物中As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珠三角是我国华南地区经济最活跃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As及其化合物普遍存在于环境中,被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监测物质。As在水域环境中不能被降解而消除,只能以不同的形态,在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之间迁移转化。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分别对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13个站位水、沉积物中通过使用原子荧光光度法对A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为该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依据。结果显示,水体As含量范围为0.43~7.27μg·L-1。水体中As含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分布特征。时间上,5月略高于3月、8月和12月,其平均值分别为4.21、3.73、2.06和1.14μg·L-1;空间上,青岐(W1)等5个站位聚为一类,除横沥外,其余站位大多分布在西江干流上,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可能主要受西江径流的面源污染影响而具有相似的砷污染来源;其余8个站位聚为一类,包括城镇化及城市化高度发达,人口密度大的河网分叉水域站位,所在区域城镇化主导行业差异较大,受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的影响大,主要为点源污染,受径流影响较小。珠江河网表层沉积物,As含量范围为2.72~71.5mg·kg-1,最大超标倍数为3.57,平均值为20.3 mg·kg-1。地质累积指数评价与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法分别考虑到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环境毒性差异等因素,这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表明研究区域为低污染水平。结合应用这两种评价方法,可更全面地对珠三角河网沉积物As污染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对河网各月份水和沉积物中As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r=0.356>r0.05(1,50)=0.273,可能是含As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水体不断的稀释、沉降、生化等作用的综合影响,呈现空间延伸性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体 沉积物 污染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平衡计分卡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西部财会 2015

摘要: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成熟,公立医院发展迎来了新的时期,面对新形势,医院管理者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方式通过医院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相互影响,达到医院经济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目标,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从而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平衡计分卡的内涵、公立医院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现阶段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建议,以期为公立医院实行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提供借鉴。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公立医院 绩效考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船型参数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及应用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15

摘要:建立拖网渔船船型参数数据库,为拖网渔船标准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选择适合拖网渔船的有效马力估算经验公式,对拖网渔船的主机功率进行预估和核算,建立拖网渔船船型参数数据库管理系统,形成拖网渔船推进性能分析报告,提高拖网渔船设计和管理的科研支撑。

关键词: 渔船船型参数数据库 主机功率估算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主机功率特性匹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食性的基因调控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鱼类食性受多种因素包括内在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如食欲、消化道结构以及外在的饵料性质如蛋白来源、饲料适口性等的影响,是遗传改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功能基因的遗传调控是食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笔者概述了鱼类食欲调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对鱼类食性改良和人工饲料蛋白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培育食性改良品种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食性 遗传改良 食欲 遗传调控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有效磷对吉富罗非鱼生长、体组成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不同有效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组成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钙(MCP)为磷源,配制含有效磷(AP)水平分别为0.52%(对照组)、0.61%、0.70%、0.78%、0.87%、0.96%和1.05%的7种等氮等能实用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9.40±0.15)g的实验鱼。每种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鱼,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AP水平对罗非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均有显著影响(P<0.05)。以WG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罗非鱼饲料的适宜AP水平为0.80%。随饲料AP水平的增加,罗非鱼全鱼总磷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并达到稳定(P<0.05),而全鱼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和肠系膜、肝脏组织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用折线模型分析全鱼磷和灰分含量,得出罗非鱼幼鱼对饲料AP的需求量分别为0.81%和0.80%。随饲料AP水平的增加,肝脏苹果酸脱氢酶(MDH)、丙酮酸激酶(PK)、脂蛋白脂酶(LPL)和肝酯酶(HL)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上升(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0.78%水平组达到最大值,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正好相反,在0.78%水平组最低。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30~150 g)实用饲料的最适有效磷水平为0.80%。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有效磷 生长 体组成 需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