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椒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遗传和育种一直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遗传图谱是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分子辅助育种的有力工具.近十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分子标记的开发应用,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开发的SNP标记的应用,使得辣椒遗传图谱的精确度越来越高.本文对辣椒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近年来辣椒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并阐明了当前辣椒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对今后中国辣椒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NIR和PLS-DA法的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方法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市场上东北大米掺伪和假冒现象频发,本研究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PLS-DA判别法相结合用于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实验共收集75份大米样本(52份东北产地大米,23份非东北产地大米),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划分得到训练集样本60份和测试集15份。为消除品种、颗粒形态等对近红外光谱和产地鉴别的影响,实验比较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并根据相关系数值确定了矢量归一化为首选的预处理方法;将矢量归一化预处理后的光谱按照吸收峰分4个区间分别建立东北大米产地PLS-DA模型,其中4 000~5 500cm~(-1)谱区建立产地溯源模型,训练集准确率可达93.33%,测试集准确率为86.67%。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与PLS-DA法结合在东北大米产地快速溯源技术领域有着光明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产地溯源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矢量归一化 东北大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禽屠宰场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大肠杆菌耐药性评估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禽屠宰场的水体、地面和屠宰器械表面微生物对鸡肉微生物交叉污染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家禽屠宰场水体、地面和与鸡肉接触的屠宰器械表面的细菌结构及其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并从中分离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评估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RIC-PCR)分型分析。在浙江省某大型屠宰场的挂禽间、宰杀沥血间、浸烫脱羽间、净膛间、预冷间、包装间、冷藏间、内脏间区域采集水体,并用无菌纱布擦拭各区域的地面和器械表面采集微生物,基于16S rRNA V3~V4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其菌群结构多样性,并从中分离大肠杆菌,分别用PCR对总细菌和大肠杆菌进行9大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和大肠杆菌的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屠宰场不同区域水体、地面和屠宰器械表面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一些腐败菌属与致病菌属。屠宰场不同区域的水体、地面和屠宰器械表面存在的耐药基因种类较多,共检测到21种耐药基因分布在这些样品中,其中sulI、sulII、blaTEM、aadA1、floR、tetA、ereA和qnrS等8种耐药基因检出率达88.9%以上,与从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出情况吻合度较低,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携带耐药基因的菌株,此外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ERIC-PCR分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可以沿屠宰生产链进行克隆传播。本实验将为探究屠宰环境微生物与鸡肉污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株分离自鸡粪便费格森埃希菌的耐药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费格森埃希菌(Escherichia fergusonii)是与大肠杆菌同属、近源的病原菌,目前耐药性鲜有报道.[目的]对在浙江省鸡粪便中分离到的2株费格森埃希菌EFCF053和EFCF056进行耐药性检测和分析.[方法]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MIC测定,二代高通量测序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并通过ResFinder数据库预测获得性耐药基因.利用S1-PFGE和Southernblotting杂交进行质粒和耐药基因的确认.[结果]两种菌均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其中菌株EFCF056还对粘菌素、头孢噻呋、大观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耐药.预测到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blaTEM-1A、blaCTX-M-65、blaOXA-1、blaTEM-1B、blaCTX-M-55;氨基糖苷类aac(3)-IId、aph(3')-Ia、aph(3'')-Ib、aph(6)-Id、rmtB、aac(6')-Ib-cr、aadA2;粘菌素mcr-1;喹诺酮类qnrS2、aac(6')-Ib-cr、oqxA、oqxB;磷霉素fosA3;大环内酯类mph(A);苯丙醇类catA1、floR、catB3;利福霉素ARR-3;磺胺类sul1、sul2、sul3、dfrA12、dfrA14;四环素类tet(A).另外,含有mcr-1基因的质粒通过实验证实可发生接合转移.[结论]结果显示费格森埃希菌可能是重要耐药基因存储库,费格森埃希菌与大肠埃希菌要在抗药性流行病学中加以区分,深入研究其MIC频率分布、重要耐药基因mcr-1及ESBL等,保障临床检测的准确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与采前落果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杨梅果实采前落果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以及明确果实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变化规律,以采前落果差异明显的4个品种为试材,在果实发育5个时期中检测了果实和果柄2个部位的4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ZT)、吲哚-3-乙酸(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采前落果期,落果较轻的'荸荠种'和'东魁'的果实与果柄中GA3、IAA含量和(GA3+ZT+IAA)/ABA比值都分别极显著高于易落果的'丁岙梅'和'水晶种',而同时期ABA含量、ABA/IAA和ABA/GA3比值的表现相反,表明当GA3和IAA含量、(GA3+ZT+IAA)/ABA比值较低, ABA含量、ABA/IAA比值和ABA/GA3比值较高时,采前落果严重.在4个品种的果柄中ABA/IAA比值变化规律一致,呈"M"形趋势,且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果柄中该指标可作为指示杨梅采前落果的有效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逆境响应的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植物的一生中,不同的基因被设定在不同的时期及部位精确地表达,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干旱等诱导表达,基因表达受转录因子的精确调控。植物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 leucine zipper,bZIP)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参与了植物从生长发育到胁迫响应的各种过程。植物生长转变及对胁迫做出响应会迅速地诱发自身大量基因的转录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转录重编程。bZIP转录因子就是引导这些转录重编程的转录因子中重要的一类。本文介绍了bZIP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以及重要功能,综述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就如何拓展完善bZIP转录因子功能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bZIP转录因子 生长发育 非生物逆境 转录调控 蛋白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羽王鸽促卵泡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产蛋量关联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具有介导生物大分子促卵泡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动物的繁殖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分析白羽王鸽(Columba livia) FSH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产蛋量的相关性,本研究以白羽王鸽209羽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进行FSHR基因外显子6、外显子9、外显子10及相邻上下游序列SNPs的筛选,并分析基因型与产蛋量相关性。结果显示,检测的3个片段中共发现18个突变位点,并发生氨基酸的改变。其中外显子6及其上下游序列中发现3个突变位点:G67729A、A67801G、A67898G;外显子9及其上下游序列中发现5个突变位点:C76462T、T76468C、G76527T、C76616T、T76651G;外显子10中发现10个突变位点:A82714G、C82930T、A83083C、G83098T、G83158A、C83200T、A83246C、T83395C、T83740C、C83766T。其中T76468C和C83766T具有两种基因型AA、AB,其余均具有3种基因型:AA、AB、BB。对18个位点进行了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除C76616T位点外其余位点均处于平衡状态。多态位点与平均产蛋量关联分析显示,A67801G位点纯合子BB基因型与产蛋量相关极显著(P<0.01),C76616T位点纯合子BB基因型与产蛋量显著相关(P<0.05)。因此FSHR基因中A67801G和C76616T位点可作为白羽王鸽产蛋量性状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位点。本研究为更好的提高肉鸽群体繁殖性能、缩短育种年限,从分子水平上为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羽王鸽 促卵泡素受体(FSHR)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蛋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埋式秸秆反应堆对南方越冬茄子生产及温室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茄子生产及温室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设置常规栽培的CK、T1(秸秆22 500 kg·hm~(-2))、T2(秸秆22 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和T3(秸秆22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腐植酸750 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茄子产量可以提高29.2%~32.0%,但不同秸秆反应堆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秸秆反应堆技术可增加茄子中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固形物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明显改善品质。3种秸秆反应堆技术均有效提高了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增加植株根系周边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其中有机肥和菌剂的添加促进了早期CO_2释放,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腐植酸的添加对温室CO_2的产生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提高了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降低土壤细菌数量。其中T3处理倾向于提高苗期土壤中真菌数量和花期土壤中细菌数量,而T2处理倾向于提高花期和盛果期栽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以及盛果期栽培土壤细菌数量。研究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显著提高茄子产量和品质,增加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提高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性,改变栽培过程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变化模式。
关键词: 地埋式秸秆反应堆 温室 茄子 CO_2通量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灰叶斑病原菌的鉴定及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灰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北京、台湾、海南、山东和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番茄生产的竞争力~([1])。该病害主要由Stemphylium spp.不同的4个种引起~([2])。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ITS和gpd序列分析法对从番茄病株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番茄灰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番茄灰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及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细菌纤维素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黄酒生产过程中浸米水的利用率、减少其排放量,对比了浸米水与自然发酵椰子水的理化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细菌纤维素(BC)产量的相关性,继而优化浸米水培养基组分,并研究所得BC的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浸米水中果糖、葡萄糖、蔗糖、乙酸、总蛋白含量显著(P<0.05)低于自然发酵椰子水,它们对BC产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以浸米水为原料生产BC的最适碳源为35.0 g·L-1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提物和胰蛋白胨混合物(各3.0 g·L-1).经优化后,BC产率(以干质量计)达到9.3 g·L-1.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均具有纳米级多孔网状微结构,两者的含水量、持水力和硬度无显著差异,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其化学组成均为 β-型葡聚糖、Ⅰα 型纤维素,结晶度分别为82.7% 和84.6%.以浸米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为原料生产的BC理化性状基本相同,说明浸米水可用作BC的生产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