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振动胁迫下PVA基微孔减振包装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振动胁迫中减振材料包装对草莓果实减损防伤的效果,研究了市售聚苯乙烯、自主研制的聚乙烯醇缩甲醛(PVFM)和抑菌PVFM 3种减振材料对运输振动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减振处理组相比,抑菌PVFM组明显降低草莓果实失重率,维持果实硬度,延缓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促进糖类物质的合成,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保护细胞膜结构的完整,延缓草莓品质的劣变;而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的添加,也促使草莓维持较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采用适当的减振材料包装对草莓的运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抑菌PVFM材料更加有利于贮藏品质的保持,研究结果为草莓物流运输包装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麻是一年生、双子叶、自花授粉的韧皮纤维植物,可分为纤维用、油用和油纤兼用三种类型,广泛用于纺织、造纸、食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亚麻育种研究对生态保护、满足人们天然纤维需求及优质健康亚麻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基因工程手段是将从不同的生物中分离克隆获得的或人工合成的优质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该方法也被应用于亚麻育种研究.本研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亚麻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亚麻转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2)关于纤维品质改善的转基因亚麻研究;(3)关于抗除草剂和抗病的转基因亚麻研究;(4)关于种子品质提高的转基因亚麻研究;(5)关于抗重金属的转基因亚麻研究.针对基因工程在亚麻上应用的不足,提出了培育具有优良目标性状的环保型转基因亚麻的建议.
关键词: 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基因工程 韧皮纤维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豌豆核心种质构建的关键策略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搜集的180份菜用豌豆材料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分别对所有种质材料进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荚长、荚宽、荚厚、百荚鲜质量、百粒鲜质量及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搜集的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上述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minimum distance stepwise sampling,LDSS)法,分别选择4种遗传距离、8种取样比例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策略研究,并采用极差符合率(coincidence rate of range,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ariable rate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VR)2个参数对构建策略进行评价;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构建的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LDSS法构建菜用豌豆核心种质的最佳遗传距离为欧式距离,最佳取样比例为25%.该构建策略将为菜用豌豆核心种质构建与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菜用豌豆 核心种质构建 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 欧式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穿孔艾美耳球虫浙江分离株的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中国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兔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家兔养殖业的重要传染性寄生虫病,目前,世界公认的兔球虫种类有11种,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Eimeria perforans)在我国兔群的感染率最高,为35.2%;然而,国内尚未有关于其分离株致病性和免疫性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单卵囊显微挑选和无球虫兔体内传代技术,从浙江地区分离获得了1株穿孔艾美耳球虫,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浙江分离株与欧洲分离株在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2%以上,且在进化树上自成一小亚枝.最后,通过动物试验对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如下:以5*10~2(Ⅰ组),5*10~3(Ⅱ组),5*10~4(Ⅲ组)和5*10~5(Ⅳ组)个孢子化卵囊感染无球虫兔,在感染后4~6 d,各感染组均出现饮水、食料和排粪量明显减少,以及粪便形态干小的临床症状,其中,第Ⅲ组中的2只兔在接种后12 d出现腹泻,并在之后第13天死亡1只,死亡兔剖检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弥散性出血点;在感染后6~12 d,各感染组兔平均体质量数值上略小于不感染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感染后5~13 d,第Ⅰ~Ⅳ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65*10~7±1.86*10~6)/只、(9.92*10~7±3.60*10~6)/只、(4.89*10~7±4.49*10~6)/只和(3.93*10~7±1.56*10~6)/只,以第Ⅱ组兔的平均排卵囊量最大,排卵囊期持续2周以上,有2个排卵囊高峰,高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第7和10~11天;免疫原性试验结果如下:第Ⅰ~Ⅴ组兔在感染接种后第14天攻毒,攻毒剂量为1*10~6个孢子化卵囊/只,攻毒后第4~6天,第Ⅲ、Ⅳ组和攻毒对照组(Ⅴ组)出现拉稀症状,其中,第Ⅲ组兔分别在攻毒后第6和7天死亡1只,攻毒后死亡率为50%;攻毒后,除第Ⅲ组外,各组兔平均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第5~10天,第Ⅰ~Ⅴ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88*10~5±2.10*10~5)/只、(8.00*10~5±2.83*10~5)/只、(1.89*10~5±2.25*10~4)/只、(3.36*10~5±7.46*10~4)/只和(1.77*10~6±6.34*10~5)/只,相对于攻毒对照组,第Ⅰ~Ⅳ组兔的卵囊减少排出比率分别为78.0%,54.7%,89.3%和81.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穿孔艾美耳球虫浙江分离株为致病性毒株,可导致试验兔拉稀和死亡,但免疫原性不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蝉拟青霉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和蛋白质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蝉拟青霉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淡紫拟青霉、粉拟青霉、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以它们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和3′/5′-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蝉拟青霉中克隆出完整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isin-like protease)cDNA基因序列.cDNA全序列为2 031 bp,该序列5′-端和3′-端的非编码序列长度分别为170 bp和262 bp,开放阅读框为1 599 bp,编码532个氨基酸,信号肽长度为18个氨基酸,前肽长度为133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虫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类枯草杆菌蛋白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为88%、88%、89%和71%.成熟蛋白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同时有5个半胱氨酸,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位于细胞的液泡中与分泌途径相关,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
关键词: 虫生真菌 蝉拟青霉 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 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桂醛熏蒸处理对香菇采后抗氧化能力及多胺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肉桂醛熏蒸处理对香菇采后抗氧化能力和多胺的影响,本研究以'香菇808'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8、40、80 nmol/L)的肉桂醛(溶剂为体积分数30%乙醇溶液)进行熏蒸处理.通过测定总酚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力、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及游离态多胺含量指标,评价肉桂醛熏蒸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在4℃低温下贮藏30 d后,各浓度肉桂醛熏蒸处理组的香菇抗氧化物酶(APX、CAT、SOD、GR)活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40 nmol/L的肉桂醛熏蒸处理的效果最佳,但肉桂醛处理对总酚含量无明显影响.此外,各肉桂醛熏蒸处理组的游离态腐胺含量高于对照组,而游离态亚精胺、游离态精胺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肉桂醛熏蒸处理能够很好地提高香菇的抗氧化性及抗逆性,该研究结果为肉桂醛熏蒸处理在控制果蔬褐变和保鲜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磷含量的演变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2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管理下水旱轮作水稻土耕层土壤磷含量及土壤磷素盈亏的演变动态。结果表明,不供应含磷肥料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Olsen-P)含量随时间推移而缓慢下降,土壤磷素处于亏缺状态;供应含磷肥料(无机肥或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在供应有机肥的条件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上升较快,试验期间土壤磷素处于盈余状态。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季时,维持土壤有效磷(Olsen-P)平衡所需的磷(P_2O_5)投入量为13.5 kg·hm~(-2);单季稻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42.4 kg·hm~(-2);油菜季时,维持磷平衡所需的磷投入量为31.6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霉菌素对褐飞虱若虫解毒酶、尿酸酶含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检测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含量与活性以及尿酸酶基因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取食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褐飞虱体内芳香基酰胺酶(aromatic amidase,AAD)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含量回升;虫体内O-脱乙基酶(O-deethyl enzyme,ODEE)含量在72 h的处理时长内显著低于对照;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在不同浓度制霉菌素的处理下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高浓度制霉菌素(600U/m L)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的CarE和GST的活性在处理时间段内均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现象,而中(300 U/m L)、低浓度(150 U/m L)处理种群中两种酶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尿酸酶基因在24 h、48 h之后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取食48 h后,包括对照在内的4个处理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均有下调趋势,当处理时长达72 h时,尿酸酶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呈现上调趋势,但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种群体内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结论】取食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4种主要的解毒酶具有不同的影响;制霉菌素处理可通过减少类酵母共生菌数量从而降低尿酸酶的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孔树脂纯化桑葚渣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工艺优化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葚渣为原料,研究了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成分。以α-淀粉酶抑制率为指标,对比了5种树脂(AB-8、S-8、D101、NKA-9和HZ-806)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于分离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大孔树脂;以此为基础,对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参数,如上样流速、洗脱剂体积分数、洗脱剂流速进行优化;利用高相液相色谱分析不同体积分数(10%、30%、50%、70%、90%)乙醇洗脱液中的成分,以期探明桑葚渣中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成分。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适于分离桑葚渣水提液中α-淀粉酶抑制剂,分离纯化最佳工艺为上样流速12 mL·min~(-1),7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剂流速24 mL·min~(-1)。通过分析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液中的物质组成及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发现,槲皮苷的质量浓度变化与洗脱液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呈相似趋势,推测其可能是桑葚渣水提物中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主要贡献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