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电子鼻表征霉心病苹果特征气味及无损检测模型建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电子鼻检测技术对霉心病苹果的判别效果,以富士健康苹果和霉心病苹果为试材,基于SIMCA软件对采集的不同病变程度霉心病苹果的电子鼻信息进行表征,基于SPSS 23.0软件建立霉心病苹果Fisher函数、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uh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MLPNN)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健康果的特征传感器有W5C、W1C和W3C,重度果的特征传感器有W1S、W2S、W1W和W5S;MLPNN模型的判别效果最好,其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总体预测判别率分别为88.61%和88.46%;RBFNN模型的判别效果次之,其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总体预测判别率分别为93.50%和80.95%;Fisher判别函数判别效果最差,其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总体预测判别率分别为91.50%和79.27%.另外,3种判别模型对健康果和重度果都有很好的判别效果,对健康果和轻度果的判别效果不理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霉心病苹果;无损检测模型;电子鼻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


鲜切莲藕防褐变剂配方优化及保鲜效果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得到鲜切莲藕最佳的复合防褐变剂配方,以柠檬酸、抗坏血酸、天冬氨酸质量分数为因素,褐变度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优化鲜切莲藕复合防褐变剂配方,在此基础上将处理后的鲜切莲藕置于冰箱中冷藏,研究优化防褐变剂对鲜切莲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响应值的显著性表现为:无水柠檬酸>抗坏血酸钙>L-天门冬氨酸,最佳防褐变剂配方为:1.0%无水柠檬酸+0.1%抗坏血酸钙+0.2%L-天门冬氨酸.与对照相比,优化防褐变剂处理可显著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并延缓还原糖的生成,抑制鲜切莲藕褐变,抑制呼吸强度和乙烯生成速率,对莲藕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褐变底物总酚含量的消耗和褐变相关酶活性上升.因此,优化防褐变剂(1.0%无水柠檬酸+0.1%抗坏血酸钙+0.2%L-天门冬氨酸)结合冷藏可较好地延缓褐变发生,延长贮藏时间达4d.
关键词: 鲜切莲藕;褐变;品质;冷藏


利用微滴数字PCR技术分析转基因大豆‘GE-J12’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种‘GE-J12’的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以该转化体的外源插入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的序列、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探针特异性进行鉴定,同时以大豆内标基因Lectin为参照,建立微滴数字PCR拷贝数检测体系。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只有以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才有扩增信号。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微滴数字PCR检测,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在基因组上的插入拷贝数均值分别为0.99和1.01。同时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拷贝数均值为1.00,验证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为纯合子,因此鉴定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上为单拷贝插入,同时与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一致。


利用微滴数字PCR技术分析转基因大豆'GE-J12'中外源基因的拷贝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品种'GE-J12,的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以该转化体的外源插入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的序列、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为靶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对引物探针特异性进行鉴定,同时以大豆内标基因Lectin为参照,建立微滴数字PCR拷贝数检测体系.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只有以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才有扩增信号.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微滴数字PCR检测,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目的基因G2-EPSPS和GAT在基因组上的插入拷贝数均值分别为0.99和1.01.同时3'转化体特异性序列的拷贝数均值为1.00,验证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为纯合子,因此鉴定该单株转基因大豆'GE-J12'的外源基因在大豆基因组上为单拷贝插入,同时与Southern blot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一致.


北方粳稻优化穗部性状和籼型血缘改良品质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入"十一五"以来,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为首的北方粳稻育种团队,以提高北方粳稻品质为主攻目标,以改良穗部性状为突破口,以调控籼型血缘为主要途径,在相关性状遗传与生理基础、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明确了直立穗型由一对显性基因EP1控制,表现穗节间缩短、枝梗数和穗粒数增多、着粒密度增大,在改善产量性状的同时影响外观和加工品质.研究发现,东北粳稻引进籼稻遗传背景,有利于提高产量潜力,但是对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带来负面效应.(2)首创水稻理想穗型概念,提出或改进颈穗弯曲度、穗型指数、维管束效率、一次枝梗效率、籼型频率等行之有效的选择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方优质高产粳稻理想穗型量化选择指标体系:颈穗弯曲度<40°、穗型指数>0.50、维管束效率≥0.75、一次枝梗效率≈1.0、一次枝梗数≥15、糙米率≥83%、整精米率≥68%、垩白粒率≤10%、食味值≥80;控制籼型频率在10%左右,有利于实现产量与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的协调统一.(3)系统总结归纳上述研究成果,创立了以优化穗部性状和籼型血缘为特色的北方粳稻品质改良理论与技术体系:选择优良籼粳交后代,以优质高产粳型种质资源进行回交或复交,通过定向选择优化籼型血缘提高食味品质,增加穗颈维管束数和一次枝梗数,选择二次枝梗上位优势型降低强弱势粒充实度差异,实现在保持产量水平基础上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同步改良.促进21世纪以来东北粳稻单产增加16.60%,面积增加96.88%,总产占全国的比例由9.51%提高到17.91%,实现了面积、单产和品质同步显著提升.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除草剂对滨海外来物种互化米草除控效果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入侵物种,对我国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筛选成本低、见效快的互花米草化学除控剂,本研究选取了草甘膦、草铵膦2种除草剂,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探讨除草剂剂量及复配对互花米草的除控效果,通过底栖生物白蛤(Mactra veneriformi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培养模拟实验评价其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单一施用时草铵膦效果要优于草甘膦,最佳用量是药剂制造商推荐量的150%,但单一施用对互花米草致死率仅为20%;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互花米草致死率、降低生物量,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处理的大田试验最佳用量为9450 mL/hm2、13500 mL/hm2,致死率可达90%.底栖生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所应用的剂量范围内,草甘膦和草铵膦对本土底栖生物致死率为0,在体内略有富集,但总体生态安全影响较小.本研究着重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化学除控方式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为今后互花米草的除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互花米草;化学除控;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


天津市2015~2019年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排查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排查天津市即食生鲜果蔬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2015~2019年在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抽取生菜、番茄、黄瓜、苦菊、桃和梨等6种即食果蔬品种共计654批次样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进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654批次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35批次,检出率为20.6%,其中包括沙门氏菌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6份,蜡样芽孢杆菌128份,其他致病菌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的样品多出现在超市和农贸市场,表明即食果蔬致病菌的污染易发生在流通环节.即食生鲜果蔬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需加强采后流通环节污染防控,保障即食果蔬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


"即食"红阳猕猴桃的制备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相继开展了: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对不同成熟度红阳猕猴桃作用阈值,高含量(100、250、500、1 000μL/L)乙烯对红阳猕猴桃催熟效果影响以及1-MCP(0.25、0.5μL/L)对乙烯催熟后红阳猕猴桃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1-MCP作用阈值为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 content, SSC)的质量分数为15%。对比4个体积分数的乙烯催熟效果,其中250μL/L催熟效果最佳,果实催熟1 d接近可食硬度(14.59±1.08)N,且SSC为(14.19±0.76)%,未超过1-MCP保鲜作用阈值。经250μL/L乙烯催熟后并使用0.25、0.5μL/L 1-MCP处理鲜果,4℃货架14 d后转入20℃货架摆放7 d。0.5μL/L的1-MCP处理组保鲜效果显著优于对照和0.25μL/L处理组,20℃5 d时其果肉硬度为5.30 N、SSC为18.47%,且果实未出现腐烂现象,维持可食窗口期。综上所述,红阳猕猴桃采后在(20±2)℃使用250μL/L乙烯催熟24 h,再立即使用0.5μL/L的1-MCP进行保鲜处理,可得到“即食”猕猴桃,可食窗口期为19 d。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AcACO1、AcACO2、AcACS1和AcAMY3的表达量进行确证。试验初步揭示了乙烯催熟、1-MCP保鲜处理与红阳猕猴桃货架品质及生理活动的关系,为“即食”猕猴桃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盐胁迫下樱桃砧木的光合响应和光谱特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盐胁迫对樱桃砧木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变化,以樱桃砧木大青叶为试验材料,设置0、75、150和300 mmol·L-1 NaC1盐胁迫处理,采用分光光度计、CI-34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CI-710光纤光谱仪测定叶绿素含量、光合及光谱,研究盐胁迫下樱桃砧木幼苗叶片色素含量、光合指标、反射光谱变化及彼此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随着盐含量的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气孔导度(Ga)和胞间CO2浓度(Ci)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叶绿素a+b含量随盐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叶绿素a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叶绿素b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逐渐降低;在75 mmol· L-1盐处理下3种叶绿体色素含量达到最高.随着盐含量的改变,樱桃砧木的光谱反射率在不同波段下的变化规律不同,但光谱特征曲线趋势一致,均有1个"绿峰"、1个"红谷"和1个反射平台.在近红外光区和绿光区波段内,反射率在75 mmol· L-1盐处理时最高,在150 mmol·L-1盐处理下最低;而在蓝紫光区和可见红光区波段内,反射率在150 mmol· L-1盐处理下最高.综上所述,适当的低盐处理对樱桃砧木大青叶的光合色素及光合作用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光谱反射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植株受盐胁迫的损伤程度.


腐殖酸单侧刺激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腐殖酸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研究腐殖酸对玉米根系生长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揭示腐殖酸对玉米根系调控的机制,可为腐殖酸肥料增效剂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郑单958作为供试玉米品种,采用霍格兰营养液培养玉米育苗,将玉米根系分根设计,处理分别为CK-左对照侧(CK-C1)、CK-右对照侧(CK-C2)、HA-未施侧(HA-C)、HA-施用侧(HA-T)、OHA3-未施侧(OHA3-C)、OHA3-施用侧(OHA3-T)、OHA6-未施侧(OHA6-C)和OHA6-施用侧(OHA6-T)8个处理。研究其对玉米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形态以及不同器官主要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1)分根单侧施用腐殖酸显著增加玉米施用侧和未施侧的根鲜重,与对照相比,施用侧提高21.9%—78.6%,未施侧提高27.9%—49.3%;(2)添加腐殖酸显著增加玉米施用侧和未施侧的根系活力和TTC还原总量。与对照相比,OHA6-施用侧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和根系TTC还原总量提高幅度最大,分别提高76.9%和216.9%,HA-施用侧和OHA3-施用侧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根系活力分别提高59.8%和35.1%, OHA6-未施侧、HA-未施侧和OHA3-未施侧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根系活力分别提高62.2%、53.6%和25.5%;(3)添加腐殖酸处理显著增加玉米未施侧和施用侧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长度和根数量;(4)分根单侧施用腐殖酸可有效增加玉米根系酯类化合物、蛋白质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核酸纤维素和多糖的含量,腐殖酸处理的施用侧较未施侧相比,更有利于玉米根系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而腐殖酸处理下的未施侧更有利于玉米根系核酸的积累。各腐殖酸处理的玉米施用侧和未施侧地上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处理。【结论】分根单侧施用腐殖酸可增加玉米根鲜重、根干重、根系活力和根系TTC还原总量,且腐殖酸施用侧的作用效果优于未施侧,单侧施用腐殖酸处理的整株根系生长也优于两侧均未施腐殖酸的对照处理。因此,腐殖酸对玉米根系生长既存在直接效应又存在间接效应,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