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贮藏温度下金玉兰菜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
《包装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温度下金玉兰菜采后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变化,建立其货架期预测模型.方法 分别设置货架温度为1、4、10、20℃,对比分析不同贮藏温度下金玉兰菜的感官品质、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总酚含量和芽球叶部色差值(L*、a*、b*)的变化情况;将质量损失率和叶部色差L*值作为特征指标,应用Arrhenius方程和化学动力学方程,建立金玉兰菜货架期的动力学模型.结果 与10℃和20℃贮藏条件相比,1℃和4℃低温贮藏可显著延缓金玉兰菜的品质劣变进程,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酚等含量的下降速率(P<0.05),采用1℃低温贮藏能更好地抑制金玉兰菜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上升,并推迟呼吸峰值的出现,显著延长了金玉兰菜的货架期.结论 所得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可准确预测1~20℃内金玉兰菜的货架期,为金玉兰菜采后贮藏温度条件的选择和货架期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氯组合处理对采后阳光玫瑰葡萄质地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采后保鲜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质地特性和贮藏期间软化酶活性的影响,得到保持葡萄质地较优的处理方式.方法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实验材料,采用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氯(ClO2)2种保鲜剂及它们的组合对采后葡萄进行处理,利用质地剖面分析(TPA)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组葡萄在贮藏期间果肉质地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质地参数指标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处理对葡萄软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采用二氧化硫(SO2)结合二氧化氯(ClO2)处理对葡萄硬度、弹性、凝聚性、咀嚼性、回复性和黏着性的保持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果肉硬度与咀嚼性、黏着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质构参数均呈显著负相关;果实弹性与凝聚性和回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凝聚性与回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咀嚼性与黏着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组合处理可持续提高果实的果胶甲酯酶(PME)活性,二氧化硫处理和组合处理对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有较好的效果,组合处理在贮藏前期就能抑制纤维素酶(Cx)活性的增高,且整体活性水平最低.结论 采用SO2与ClO2组合处理进行保鲜,可对贮藏期间阳光玫瑰葡萄质构参数的劣变具有较好的减缓作用,并与软化酶活性密切相关.


基于改进MSVR的鲜食葡萄运输过程中环境因子与感官品质建模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挖掘运输过程中环境因子和生鲜果蔬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实现基于环境因子的感官品质评估和预测,对于保持生鲜果蔬物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鲜食葡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运输过程的跟踪监测,在实验室开展了鲜食葡萄运输模拟试验和感官试验,构建了鲜食葡萄运输感官品质数据集。在建模方法层面,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出支持向量回归(Multiple Outpu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MSVR)模型的运输环境因子(温度、相对湿度)与感官品质(外观、香气、质地和风味品质)的预测模型,并利用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模型进行优化(PSOGA-MSVR)。结果表明,PSOGA联合优化算法有效提高了MSVR模型的调参效率,且在常温运输、保冷运输和冷链运输3种不同的运输模式下,PSOGA-MSVR模型的预测效果均更优,决定系数R~2高于0.985且各项误差指标低于其他模型;研究结果可为运输过程中合理调控环境因子,减缓生鲜水果感官品质的下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模型 温度 相对湿度 鲜食葡萄 感官品质 多支持向量回归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不同温度、气体微环境对红托竹荪干品储藏品质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针对红托竹荪干品在储藏过程中易发生褐变、降低商品性问题,探究了不同储藏条件(温度、气体微环境)对红托竹荪干品储藏品质的影响。以红托竹荪干品为原材料,考察了在气体微环境(空气、N2、CO2和脱氧)和不同储藏温度(5、25和45℃)下红托竹荪干品储藏品质的动态变化。在60 d的储藏期内,所有样品的褐变指数、剪切力、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酚、还原糖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均增加,游离氨基酸、白度值、复水比均降低。与25、45℃相比,以上指标在5℃条件下均表现最优,5℃储藏条件下呈味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指标更接近于0 d;在不同气体微环境比较下,CO2储藏环境下干品品质保持最好,通过综合评分得出5℃低温结合CO2充气条件下干品品质最优,其次为N2结合5℃低温。结合经济成本,5℃低温结合CO2或N2充气可以作为红托竹荪干品延长货架期的推荐储藏技术。


赭曲霉毒素A降解酶Af-OTd的酶学性质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广泛分布在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减少或脱除食品及其原料中的赭曲霉毒素A,对提高食品质量、保障国民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从粪产碱菌中获得可降解OTA的酰胺水解酶Af-OTd,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实现Af-OTd蛋白的高效表达,并对纯化的Af-OTd蛋白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Af-OTd酶对OTA的降解率达90%以上,降解活性受温度、pH值、酒精含量及金属离子的影响.该酶最适温度50℃,最适pH 7.5.酒精含量增加会导致酶活性下降,当酒精含量增至8%,剩余酶活几乎为0.1 mmol/L的金属离子Ca2+、Co2+、Cu2+、Mg2+、Mn2+、Zn2+、K+及EDTA对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微量的Co2+、Zn2+对Af-OTd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表达纯化;降解酶;酶学性质


不同浓度1-MCP熏蒸处理对"龙成2号"软枣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软枣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品质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0.5、1.0、1.5μL/L 1-MCP熏蒸处理"龙成二号"软枣猕猴桃24 h,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测定果实贮藏期间的外观、质量损失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口感、风味、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结果 不同浓度1-MCP处理均可较好地保持果实的外观和风味,降低软枣猕猴桃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抑制果实质量损失率和TSS含量的上升,延缓软枣猕猴桃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及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上升,从而延长果实的贮藏期,维持软枣猕猴桃采后的商品性.其中,以1.0μL/L 1-MCP处理的效果最佳.结论 不同浓度1-MCP熏蒸处理可以有效保持软枣猕猴桃的品质,减少膜损伤,延缓果实衰老,延长货架期.


基于极端混合池全基因组重测序的茄子萼下果色基因预测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茄子萼下紫色稳定遗传的圆茄自交系Y5与萼下绿色圆茄自交系Y73杂交,结果发现F2代的萼下果色分离呈正态分布.在F2群体中选取30个萼下紫色和30个萼下绿色单株构建极端混合池,对混合池和双亲开展30×和10×覆盖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定位萼下果色性状关联区间,并根据其对应的参考基因组共线性区段和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重测序得到7 747 54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和569 796个插入缺失标记(InDel)标记,用于萼下果色性状的全基因组定位.定位结果获得7个显著关联区间,分布于茄子第4、10和11号染色体,根据通路富集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到候选基因EGP21397、EGP21400、EGP21491、EGP22288和EGP22289,这5个候选基因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分别编码钙调素结合家族蛋白、C2H2型锌指蛋白、类胡萝卜素异构酶、2Fe-2S铁氧还蛋白样超家族蛋白和脂质转运蛋白.同时预测到与细胞色素P450和光敏色素合成有关的候选基因共6个,位于10号染色体关联区间,这些蛋白和光敏色素均与光合作用和逆境发育有关,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茄子萼下果色发育的分子机理.
关键词: 茄子;萼下果色;基因定位;极端混合池;全基因组重测序


天津地区不同冬绿肥培肥土壤的效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天津地区长期冬绿肥–春玉米轮作体系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探讨该模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贡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12—2019年在天津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冬绿肥处理包括冬绿肥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Roth?L.)、黑麦(Secale cereale?L.)、黑麦草(Lolium?L.)、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黑麦混播及冬闲对照,共7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种植不同冬绿肥及其组合对土壤综合肥力的贡献.[结果]冬绿肥–春玉米轮作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饱和持水量,降低了土壤EC值.与冬闲–春玉米处理相比,冬绿肥–春玉米轮作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26.67%~75.89%、61.9%~97.9%和51.4%~92.1%,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6.59%~20.47%.毛叶苕子黑麦混播、毛叶苕子、黑麦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黑麦、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毛叶苕子、黑麦草、二月兰和黑麦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冬绿肥种植显著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特别是冬绿肥混播种植,提升效果从高到低排序为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毛叶苕子黑麦混播>毛叶苕子>二月兰>黑麦草>黑麦.[结论]华北春玉米种植区,长期冬绿肥种植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水平,冬绿肥混播处理对土壤综合肥力贡献高于冬绿肥单播处理.
关键词: 冬绿肥—春玉米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肥力


华北型黄瓜新品种‘津优355’
《园艺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津优355'是以X8-51为母本,自交系G35-5-2-7为父本配制育成的华北型黄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长34 cm,平均单瓜质量200 g,瓜色深绿,密刺,瓜肉脆嫩、微甜.早熟性突出,耐低温,丰产性强,平均总产量达91.04 t·hm-2.适宜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相似生态区温室栽培.


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优化及抗源筛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有效的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并对茄子资源进行苗期接种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人工接种,分别对茄子黄萎病苗期接种鉴定的接种菌株、浓度、方法、接种苗龄及接种时间进行系统筛选与比较,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技术对50份不同来源的茄子资源进行抗黄萎病鉴定与评价.[结果]25株强致病力的黄萎病菌株中有7株产孢效率高,从中选取4种不同培养性状的菌株用于接种,最佳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及以上,其中菌株"2015-61"致病力最强,接种浓度105个孢子/mL的致病结果与其他菌株最佳浓度的接种结果相当,提高了试验整体效率;接种方法以无底钵伤根法为最佳,最适接种苗龄为3~4片真叶期,浸根时间为10 min.利用此抗性鉴定方法从50份不同来源茄子资源中筛选出免疫品种2份,中抗品种3份,耐病品种12份.该优化接种技术的发病情况与田间病圃结果基本一致,较准确地反映了茄子资源对黄萎病的真实抗性.[结论]茄子黄萎病苗期最佳接种技术的确立以及抗黄萎病资源的筛选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