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生长时期红螯螯虾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von Martens)不同生长时期的表型特征,统计了3月龄、4.5月龄和6月龄3个生长时期红螯螯虾的体重Y1、肝胰腺质量Y2、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腹节总长X4、第一腹节长X5、第一腹节宽X6和掌节长X7共9个性状,对比3个生长时期各表型性状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各表型性状在雌性与雄性群体间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表型性状与体重的关系,并构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头胸甲和腹节的长度比例在幼虾和成虾中保持一致,而宽度指标(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在6月龄阶段显著(P<0.05)增长.随着红螯螯虾的生长,大部分性状间的相关性降低,雌雄群体间表型性状的差异逐渐增加.3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为Y1=-31.33+0.73X2+0.91X3;4.5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65.25+1.29X3+0.89X4+1.46X6(雌性)、Y1=-69.67+1.17X3+0.40X7+1.77X6+0.59X4(雄性);6月龄阶段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79.77+1.01X1-1.89X6+1.15X7(雌性)、Y1=-98.02+0.72X1+1.22X7(雄性).从3个生长时期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各表型性状在不同时期与体重的相关性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可为红螯螯虾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满意评价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浙江的调查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为起点,改善消费者满意评价成为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满意评价指标,利用浙江2019年13县1 910份拦截式调查数据,通过两类4个计量模型对比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满意评价处在较高水平,县级属地管理履职效力在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满意评价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消费者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与知晓程度也对其满意评价产生正向影响;来自农贸市场的消费者满意评价要高于来自超市的消费者满意评价,在当地居住时间越长的消费者满意评价更高;年龄越高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其满意评价则更加谨慎.因此,我国政府应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改善契机,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提升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重点针对年长人群和外来人口在工作宣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满意评价 政府属地管理 认知水平 知晓程度


复合保鲜对黄心猕猴桃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茶多酚、1-甲基环丙烯(1-MCP)及其复合处理对采后黄心猕猴桃品质变化的影响,以四川浦江黄心猕猴桃为试材,首先采用1-MCP处理24 h,然后用0.7%茶多酚涂膜处理,做常温贮藏试验.在贮藏期间取样分析硬度、失重、色差b值、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维生素C含量、叶绿素含量、果胶含量、多聚半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和果胶裂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处理能够延长果实常温贮藏期,保持较好的果实颜色,并能明显降低果实失重率,推迟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量峰值的出现,从而延缓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较好地保持猕猴桃的感官品质.综合分析表明,复合处理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关键词: 黄心猕猴桃 茶多酚 1-MCP 品质变化 常温贮藏


不同植物Mlo基因全基因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lo作为一类广谱抗病因子,参与植物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反应.为研究不同物种Mlo基因的基本特征及进化关系,选取己测序的29种代表性植物,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显示:共有198个植物Mlo基因被鉴定,各基因具有11~14个外显子,编码400~600个氨基酸,翻译碱性疏水性稳定蛋白,部分Mlo含信号肽和钙调素结合区,绝大多数Mlo定位于细胞膜,含5~7个跨膜螺旋结构.基序分析发现,10个保守基序长21~50个氨基酸.染色体定位发现174个Mlo不均衡地散布于不同染色体或scaffold上,且主要位于两端,形成19个(24.1%)基因簇、5对(5.7%)串联重复和61对(36.2%)片段重复.系统聚类可将164个Mlo分为Ⅰ、Ⅱ、Ⅲ三个区组,被子植物Mlo主要聚在ⅠA组,江南卷柏Mlo聚在ⅠA和ⅢB组,小立碗藓Mlo聚在ⅠB和ⅢA组,几乎所有藻类Mlo聚在Ⅱ组.同源性分析发现52.4%的Mlo以同源基因形式存在,包括25对直系同源基因和28对旁系同源基因,其Ka/Ks值为0.01~0.78,说明进化中主要受到纯化选择.研究表明植物Mlo基因家族较保守,具有成簇存在的特点,在进化过程中经重复扩张,形成了大量同源基因,同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丢失,结果为相关基因分离及植物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Mlo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基因重复 系统聚类 同源基因


重组鸭瘟病毒载体中筛选高效表达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启动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鸭瘟和鸭坦布苏病毒是鸭的两种重要传染病,鸭瘟属于疱疹病毒科,具有开发成病毒载体的优势.为了优化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在重组鸭瘟病毒载体中的表达,之前探讨了不同形式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在重组鸭瘟病毒载体中的表达,发现以鸭为宿主进行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C端截短形式(E451-dk,简称为Es)表达量最高.[目的]探讨不同启动子对Es在重组鸭瘟病毒载体中表达的影响,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二联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将pCAG、pSV40、pRSV、p1.8k(MDV)和pgB(MDV)启动子通过常规基因克隆的方法替换转移载体pEP-BGH-Es中的pCMV启动子,构建不同启动子调控Es表达的重组表达框pro-Es-BGH-pA.在鸭瘟病毒(DEV)疫苗株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pDEV-EF1的基础上,将5个重组表达框分别通过"Red E/T两步重组"克隆至pDEV-EF1突变体的US7和US8基因之间,构建了携带不同启动子调控的Es突变体克隆pDEV-pro-Es.用磷酸钙法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s)拯救获得相应重组病毒rDEV-pro-Es,并对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蚀斑大小和Es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将重组突变体克隆转染细胞拯救获得了5株重组病毒rDEV-pro-Es.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外源蛋白Es在pRSV调控下表达量最高,其表达量较rDEV-Es提高了169.12%.[结论]完成了Es在重组鸭瘟病毒载体中高效表达启动子的筛选,获得了一种调控Es高效表达的启动子pRSV.同时也获得了一株高效表达鸭坦布苏病毒外源基因Es的重组鸭瘟病毒rDEV-pRSV-Es.
关键词: 鸭瘟病毒 鸭坦布苏病毒 E蛋白 细菌人工染色体 病毒载体 启动子


甘蓝类蔬菜品种(系)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影响甘蓝类蔬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培育是防治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为菌源,对花椰菜、结球甘蓝、青花菜、芥蓝和苤蓝6个甘蓝变种共306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甘蓝类抗根肿病材料缺乏,仅在青花菜中发现1份高抗(HR)材料,感病(S)和高感(HS)材料比例占65%以上,中抗(MR)材料在松花菜和结球甘蓝中所占比例均在30%以上.对抗病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2个指标的联合评价结果显示,结球甘蓝整体抗性水平高于其他变种,芥蓝和苤蓝抗性最差.另外,对结球甘蓝'先甘336'(R)*甘蓝/青花菜杂交后代及花椰菜'托尼'(MR)*青花菜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相对于父本病情指数都有所降低,抗性相对提高,且父本病情指数越低,后代表现较高抗性的概率越大.鉴于此,在今后抗病组合的选择与选配过程中,父本和母本最好都具有较高的抗性.本研究将为甘蓝类蔬菜抗根肿病品种培育提供材料支撑和技术参考.


外源增钾缓解铵胁迫下小麦根系受抑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对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培养下的小麦幼苗进行不同水平的钾处理(低钾,1 mmol·L-1;正常,3 mmol·L-1;高钾,6 mmol·L-1),探究外源供钾对缓解铵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受抑的效果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H4+-N条件下,小麦叶片和根系中的NH4+含量较NO3--N条件下显著(P<0.05)增加,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与NO3--N条件下的植株相比,NH4+-N条件下相同钾水平的小麦幼苗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显著(P<0.05)减少.随着施钾水平的升高,根系受抑制的情况得到缓解.NH4+-N条件下,随着施钾水平的升高,小麦幼苗的叶面积、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显著(P<0.05)升高,叶和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P<0.05)升高,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亦显著(P<0.05)增强,根中生长素(IAA)含量及其与细胞分裂素(CTK)的比值升高.据此推断,在铵胁迫下,增钾处理增强了小麦的光合作用,提高了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可为NH4+的同化提供更多的碳架,从而降低体内NH4+的积累;同时,促进了根中植物激素的平衡,最终得以缓解铵胁迫下小麦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


菜心BcFLC1的SNP变异与选择性剪接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菜心极易抽薹开花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早熟类型的'四九菜心'为研究材料,参考大白菜基因组分析了菜心开花抑制基因BcFLC1的转录组SNP情况,鉴定了3个纯合SNP位点.其中一个SNP定位在6号内含子(I6)的剪接供体位点“GT”上,在菜心中突变为“AT”.研究发现菜心BcFLC1剪接位点变异导致其在pre-mRNA加工中发生了选择性剪接,产生了6种剪接异构体,并分析了每种剪接方式的频率.预测了菜心6种BcFLC1剪接异构体的蛋白产物,显示这些蛋白产物均异常,缺失6号或7号外显子以及氨基酸片段的插入.最后比较了大白菜、结球甘蓝以及菜心中FLC1的SNP变异与选择性剪接.本研究分析了菜心BcFLC1的SNP变异及其诱导的选择性剪接的特征,为阐释了菜心极易抽薹开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菜心(Brassica papachinensis) BcFLC1 SNP变异 选择性剪接


气象因子对红美人柑橘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气象因子对红美人柑橘品质的影响,连续3a检测红美人柑橘的6个品质指标,并收集整理产地5个主要气象指标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研究果实品质与红美人柑橘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红美人柑橘萌芽期降水量与果实蔗糖、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期的日照时数与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生理落果期,平均气温和≥10℃活动积温与果实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果实采收期时,当平均气温在18.5~19.5℃、≥10℃活动积温在565.3~596.7℃,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助于果实糖分累积.果实固酸比与开花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采收期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日较差是影响红美人果实风味的关键因素,昼夜温差大,果实风味更佳.因此,做好红美人采收期保温保热,适当提高该时期的环境温度和热量,并采用设施栽培技术调整萌芽期和采收期棚内小气候环境,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果实品质.


机器视觉在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中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食用植物油营养丰富,在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但市场上的食用植物油掺伪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做好食用植物油掺伪的鉴别十分重要.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常规检测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并且操作复杂,耗费时间较长,因此亟需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来提高检测的效率.机器视觉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为食用植物油的无损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介绍国内外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与掺伪鉴别中的研究动态,比较了几种方法对机器视觉检测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机器视觉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掺伪快速鉴别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