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引起的鸡的一种肠道原虫病,对养鸡业的发展危害严重。目前主要依靠药物和活卵囊疫苗来防治鸡球虫病,但药物防治存在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而免疫活卵囊疫苗带来的肠道损伤等问题使养鸡业在控制鸡球虫病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新型防控策略亟待开发。基因重组疫苗生产工艺简单、稳定、安全、高效,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其将成为鸡球虫病防治的新型手段。目前对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缺乏系统的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综述分析。鉴于此,论文从当前抗鸡球虫病措施、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候选因子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鸡球虫病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球虫 抗鸡球虫病措施 基因重组疫苗 疫苗候选分子


槲皮素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机体发挥防御保护作用的第1道防线,其屏障功能完整性对于维持肠道稳态乃至机体健康至关重要。槲皮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抗菌等功能。研究发现,槲皮素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黏液层的厚度、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胆汁和抗菌肽的生成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来维护肠道内环境稳态和机体健康。本文主要综述槲皮素调节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菠萝R2R3-MYB基因家族S20亚族的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菠萝R2R3-MYB基因家族S20亚族成员,分析其进化、结构与表达模式,为菠萝S20亚族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菠萝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菠萝S20亚族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系统进化、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克隆并原核表达代表性基因AcMYB108a,利用Western blot进行杂交验证。[结果]在菠萝基因组上共鉴定到5个S20亚族基因,分布于5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与保守基序分析发现,不同植物的S20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均具有motif3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菠萝S20亚族基因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过程有关,且受乙烯诱导。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20亚族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其中AcMYB108a在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AcMYB108a重组蛋白,并通过了Western杂交验证。[结论]菠萝S20亚族基因与逆境胁迫响应相关,且受到乙烯诱导。
关键词: 菠萝 MYB基因 S20亚族基因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


不同LED光质对香蕉组培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寻更加适合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光源方案,以"巴西蕉"组培生根苗为试材,研究6种不同LED光质处理对香蕉组培苗的形态、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ED红蓝光组合中,红光∶蓝光=4(4R1B)处理的香蕉组培苗较对照(荧光灯)生长更健壮、根系更发达.在4R1B的基础上添加23%的绿光(8R2B3G)后,单株鲜质量较单纯的红蓝光处理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香蕉组培苗壮苗,且更有利于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Iabs、TR0/CS0和ETo/CS0;同时该处理的香蕉组培苗株高最高、叶面积和生物量最大.说明红光∶蓝光∶绿光=8∶2∶3(8R2B3G)处理的香蕉组培苗的PSⅡ光反应能力最强,生长最旺盛,最适合香蕉组培苗的生长.


黄皮种质资源果实糖组分及其含量特征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64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糖组分及含量等指标,为选育优质黄皮品种(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黄皮果实可溶性总糖和TA含量,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可溶性糖的组成及含量,结合果形指数、TSS含量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筛选优质黄皮品系.[结果]64个黄皮品种(系)的单果质量介于3.82~13.17 g,果形指数0.94~1.57、平均值为1.1,TSS含量10.96%~24.55%、平均18.08%,可溶性总糖含量8.04%~16.96%、平均11.88%,TA含量0.11%~1.95%、平均1.01%,蔗糖含量18.65~74.85 mg/g、平均44.28 mg/g,葡萄糖含量.7~32.1 mg/g、平均20.00 mg/g,果糖含量11.15~46.85 mg/g、平均22.56 mg/g.鹰嘴黄皮(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达16.96%,塔下甜皮(086)果糖占比高达35.41%、糖酸比达102.14.[结论]黄皮为蔗糖积累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10份,其中早丰黄皮(010)、丛城甜黄皮(050)和金丰黄皮(067)为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品种,所选品系(种)均可为后续优质黄皮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也可为黄皮产业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新选择.
关键词: 黄皮 种质资源 糖组分 蔗糖 主成分分析 品质评价


提升龙眼果实耐贮性的果期病害防治与养分优化管理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果期病害防治与养分管理对龙眼果实特征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获得提升龙眼果实贮藏品质的采前优化管理模式.[方法]以品种'石硖'为材料,以病害防治(因素A)、施肥类型(因素B)和激素调控(因素C)为试验因素,设计L12(4×33)的大田正交试验,共12个处理组合(BR1—BR12),其中BR1为对照;观测果实成熟品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定期观察果实在5℃下的贮藏效果,筛选优化作用显著的试验因素和水平.[结果]11个果实品质和20个果实矿质营养指标(包括果皮和果肉)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2.19%—49.50%和5.14%—77.43%,除感官指标果净度、果锈度和果肉爽脆度外,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随着贮期延长,各处理果实霉变、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程度增强,好果率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聚类结果显示,BR11和BR12贮藏效果最佳,褐变、自溶与霉变率评分均最低,好果率最高,耐贮性最好,贮藏寿命约40 d,比对照BR1延长了近15 d;反之,BR1和BR2耐贮性最差,贮藏寿命约25 d.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病害防治(因素A)与果实贮藏期间的褐变、自溶、霉变率、好果率和耐贮性评分均极显著相关(P<0.01),果表b*值、果净度、果皮矿质元素锌和锰含量与贮藏效果密切相关(P<0.01);钾、钙、镁主要影响单果质量、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锈度,锌、锰、硼主要影响果净度和果锈度.因素水平边际均值估算结果表明,与小果期和不防治相比,全果期和膨果期病害防治可以显著提高果表b*值、果表C*值(P<0.05)和果净度(P<0.01),降低贮期褐变、自溶与霉变程度,提高好果率和耐贮性,其中全果期防治效果最优(P<0.01);全营养施肥显著提高果肉爽脆度(P<0.01)、果净度和耐贮性(P<0.05),降低霉变率(P<0.01);激素调控作用不明显.[结论]采前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与养分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龙眼果实特征品质和耐贮性,推荐果期优化综合管理模式为"全果期病害防治+全营养施肥".


多重耐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GD2107株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对多重耐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GD2107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APP基因组数据库信息;构建基于ApxⅣ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该菌株的进化关系,为探索APP致病机制和临床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ia, PCP)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药敏试验测定分离菌株的耐药谱;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对细菌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别利用Illumina NovaSeq、PacBio SequeI测序平台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基因组基本信息、功能元件分析及亚系统分析等);基于ApxⅣ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GD2107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卡那霉素等14种抗菌药均耐药。对GD2107株全基因组测序得到1条大小为2 271 987 bp的环状染色体(GC含量为41.21%)和2个大小分别为5 027和3 497 bp的环状质粒,共预测到2 290个编码基因,包含19个rRNA (7个5S rRNA、6个16S rRNA、6个23S rRNA)、21个tRNA基因、20个ncRNA;23个基因岛、4个原噬菌体和2组CRISPR相关序列;分别有2 112、1 549和1 866个基因在COG、KEGG和GO数据库中得到注释,且相关蛋白集中分布于APP的代谢过程;另外在毒力因子(VFDB)和耐药因子(CARD)数据库中还注释到48个毒力基因和22个耐药基因(仅floR基因位于质粒上)。绘制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圈图,将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染色体GenBank登录号为CP097377,质粒登录号分别为CP097378和CP097379。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自中国的APP菌株(CP063424.1)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本研究完成了对多重耐药菌株GD2107的全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认识了该菌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了耐药和致病机制中的相关基因,进化关系显示该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域流行性,为预防PCP的流行和探索APP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全基因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耐药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黑肉柿在广东的引种栽培表现及开发应用分析
《中国南方果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在我国黑肉柿是一种新型水果,其经济价值高。为推进黑肉柿产业在广东地区快速发展,引进黑肉柿在广东中山种植观察。通过对黑肉柿连续6年的引种栽培观察,总结了黑肉柿的种子形态特征、植物学特征、物候期、主要经济性状、果实营养成分、抗逆性、病虫害、采收和耐贮性等综合性状,测定了出苗率、投产期,同时总结了黑肉柿的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表明,黑肉柿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水果兼生态景观效果好的多用途树种,值得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种植,并分析了黑肉柿在食品、药品方面的开发应用前景。


中国水稻主产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析及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构建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不同稻区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致病型,建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为白叶枯病菌群体结构田间实时准确监测、抗性品种应用以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鉴别寄主、IR24以及15个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等共21个鉴别寄主,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对2018—2021年采自广东、广西、海南、浙江、湖南、辽宁、云南共7个省(自治区)的954个单菌落分离菌株进行致病型测定,探明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种类、分布及毒性分化;基于测试菌株与15个近等基因系及IR24的抗感互作,应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开展近等基因系与病菌互作的变量因子分析,构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基于抗病基因与测试菌株的抗感反应,分析抗病基因聚合效应.[结果]954个测试菌株在中国鉴别寄主上鉴定出11个致病型,包括SRRRR(I)、SSRRR(Ⅱ)、SSSRR(Ⅲ)、SSSSR(Ⅳ)、SSRRS(V)、SRSRR(Ⅵ)、SSSSS(Ⅸ)、SSSRS(新型1)、SRSRS(新型2)、SRSSS(新型3)以及SSRSS(新型4),占测试菌株的比率分别为11.53%、4.82%、7.34%、6.18%、7.23%、1.05%、59.96%、1.57%、0.10%、0.10%、0.10%.Ⅸ型菌作为致病性最广的强毒菌系已上升为华南和长江中下游湖南和浙江稻区的优势致病型,西南稻区的云南以Ⅳ型菌为主,东北稻区的辽宁以I型菌为主.15个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对954个菌株的抗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的15个近等基因系可分为5种类型,第Ⅰ类为高感基因系,包括IRBB1、IRBB2、IRBB10、IRBB11、IRBB4;第Ⅱ类为中感基因系,包括IRBB3、IRBB203、IRBB14;第Ⅲ类为中抗基因系,包括IRBB8、IRBB13;第Ⅳ类为抗病基因系,有IRBB21;第Ⅴ类为高抗基因系,包括IRBB5、IRBB7、CBB23、GDBB23;测试菌株中,出现可侵染抗病基因xa5的有42个、Xa7的有34个、Xa23的有31个.对以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6个品种(系)与954个菌株组成的抗感互作变量数据矩阵进行因子分析,以解释总变量>85.0%为界,提取出8个主成分因子,组建了以近等基因系为主的10个品种(系)组成白叶枯病菌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按其对变量方差贡献大小,这些寄主分别为IRBB10(Xa10)、IRBB4(Xa4)、GDBB23(Xa23)、IRBB5(xa5)、IRBB7(Xa7)、IRBB21(Xa21)、IR24(Xa18)、IRBB13(xa13)、IRBB3(Xa3)、金刚30;新鉴别寄主可将954个测试菌株划分为55个致病型,对测试稻区的白叶枯病菌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力.基因聚合联合抗性分析表明,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对病菌的抗性频率有一定的提升,不同抗病基因对测试菌株的抗性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监测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趋向多样化,毒性分化明显,强毒菌系Ⅸ型菌在部分稻区已上升为优势致病型,侵染xa5、Xa7及Xa23等广谱抗性基因的菌株有上升趋势;抗病基因聚合可拓宽品种对病原菌系的抗性谱,是培育广谱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的建立与应用可为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精准监测以及田间实时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近等基因系 鉴别寄主 抗性


不同带仔数对种鸽哺乳期采食偏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明确不同带仔数对种鸽哺乳期采食偏好的影响.选取14月龄性能相近的种鸽54对,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对种鸽.3组乳鸽带仔模式分别为1对种鸽哺乳2(2+2组)、3(2+3组)和4只乳鸽(2+4组).种鸽哺乳期采用"混合原粮+配合颗粒饲料"的方式投喂,配合饲粮由44.70%的配合颗粒饲料、20.70%的玉米、15.70%的豌豆、10.50%的高粱和8.40%的小麦组成.每天记录剩余饲料的种类和重量,试验期21 d.结果显示:1)3组种鸽对4种原粮的实际采食比例均高于其在配合饲粮中的占比,而对配合颗粒饲料的实际采食比例则低于其在配合饲粮中的占比.其中,2+2组玉米的采食比例为26.52%,极显著高于2+3组和2+4组(P<0.01);2+4组豌豆的采食比例为20.12%,极显著高于2+3组和2+2组(P<0.01);2+4组小麦的采食比例为11.14%,极显著高于2+3组和2+2组(P<0.01);2+3组配合颗粒饲料的采食比例为35.35%,显著高于2+2组和2+4组(P<0.05).2)3组种鸽对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钙(Ca)和总磷(TP)的实际摄入量均低于配合饲粮中对应营养素的含量,而对代谢能的实际摄入量则高于配合饲粮中代谢能.其中,2+2组CP摄入量为13.93%,极显著低于2+3组和2+4组(P<0.01);2+4组EE的摄入量极显著低于2+2和2+3组(P<0.01);2+3组钙(Ca)、总磷(TP)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2+2组(P<0.05),与2+4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之间代谢能的摄入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配合颗粒饲料,种鸽哺乳期更喜食原粮;随着带仔数的增多,种鸽会减少能量饲料玉米的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的豌豆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