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牛蒡多糖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蒡(Arctium lappa L.)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牛蒡多糖(A. lappa L. polysaccharides,ALPs)是牛蒡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备受关注。不同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式会造成多糖结构上的差异,而牛蒡多糖的化学结构与多糖的生物活性紧密相关。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常用的提取方式,包括热水浸提法及基于水提的新型辅助提取方法、酶解提取法、碱液提取法等,并比较了不同提取、分离纯化方式所得牛蒡多糖在分子质量、糖链结构及单糖组成方面的差异,总结了牛蒡多糖的抗炎、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以期为进一步探究其生物活性机制、构效关系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牛蒡多糖 提取 纯化 结构表征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代替化肥对甜瓜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沼液施用量代替化肥运筹甜瓜对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甜瓜生产减肥减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化肥处理(CK)与沼液处理,其中CK施用复合肥600 kg/ha,T1、T2、T3和T4处理沼液总施用量分别为100、140、180和220 t/ha,各沼液处理均按照基肥与果实膨大肥的比例为1∶1进行运筹。在甜瓜的生长特定期测定株高、茎粗、病害指数、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器官干重,以及果实品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沼液在基肥用量为70~110 t/ha时,甜瓜的株高和茎粗与CK施用效果无明显差异;T4处理的甜瓜植株叶绿素SPAD值最高(86.61),而T3和T4处理的病害指数最低(14.06);除T1处理外,其他沼液组干物质积累量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T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240.66 g);T4处理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糖酸比最高,分别为9.71%和88.27,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沼液处理土壤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均低于CK,且随着沼液施用量增加相对丰度不断减少;T3处理土壤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最高(10.08%),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最低,分别为2.92%和2.23%。真菌中T3处理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最高(81.19%),而T3和T4处理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明显低于CK及T1和T2处理。同时,T3处理土壤的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真菌的Chao1指数低于CK、T1和T4处理,而Shannon指数最低。【结论】沼液总施用量在180 t/ha(基肥90 t/ha,果实膨大肥90 t/ha)条件下能促进甜瓜植株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升果实品质,并提高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降低真菌的多样性,可在甜瓜实际生产中推广施用。

关键词: 沼液 化肥 甜瓜 生长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插水稻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江苏丘陵稻区旱育机插条件下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种子处理方式,以机插为前提条件,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CAP)悬浮剂浸种、清水浸种后药剂拌种(湿拌)及干籽拌种(干拌)3种方式处理种子,比较其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并结合赶蛾数据分析当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结果 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相同用量条件下,对水稻的保叶效果和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均为干拌≥湿拌>浸种处理.在江苏丘陵地区稻纵卷叶螟第3代偏轻至中等发生、第4代中等偏重发生条件下,利用CAP有效用量2.0g/kg浸种处理种子、1.0g/kg湿拌和干拌处理种子均可达到90%以上的保叶和杀虫效果,有效控制时长达111d以上.结合农药利用率及成本因素,在江苏丘陵地区可利用CAP有效用量1.0g/kg拌种,湿拌或干拌种子可预防水稻生长前期偏轻发生、后期中等偏重发生的稻纵卷叶螟,有效减少田间白叶率、活虫数及田间稻纵卷叶螟防治次数.

关键词: 种子处理;稻纵卷叶螟;发生量;氯虫苯甲酰胺;控制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尔豆胶与魔芋胶复配联合超声处理改善鸡血豆腐的品质

食品科学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鸡血豆腐加工过程中复配胶联合超声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选择添加不同配比的瓜尔豆胶与阿拉伯胶复配或瓜尔豆胶与魔芋胶复配,通过鸡血豆腐出品率确定其加工过程中的最佳凝血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血水比及超声条件,并进一步对其保水性、色泽和质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添加4 g/L瓜尔豆胶与魔芋胶复配(复配比5∶5)、凝血12 min、血水体积比1∶2.5、超声功率90 W、超声时间3 min、加热温度90℃、加热40 min条件下制备的鸡血豆腐,4℃贮藏48 h时的出品率比不添加复配胶非超声组(CK1)提高了15.91%,色泽和质构均有显著提升(P<0.05),由此说明瓜尔豆胶与魔芋胶复配联合超声处理能明显改善鸡血豆腐的综合品质.

关键词: 超声;复配胶;出品率;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掺粳籼型水稻恢复系镇恢82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镇恢82是以(镇恢084/351)F4作母本、(镇恢084/扬稻6号)F6作父本杂交,经系谱选择育成的掺粳籼型水稻恢复系。该恢复系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综合抗性好等特点,所配组合9两优82、镇籼优382和荃优982已于2017—2020年通过江苏省或国家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掺粳籼型恢复系 镇恢82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济宁大豆病毒病的病原鉴定研究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病毒病是世界各地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为明确山东济宁试验田大豆病毒病种类和发生趋势,本研究利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blot ELISA)针对SMV病毒,采用反转录PCR(RT-PCR)针对14种病毒,针对14种病毒,对采自该地区的37份病样进行鉴定。结果发现:22份样品检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检出率为51.3%;18份样品检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 BCMV),检出率为32.4%;在检测出病毒的23份样品中,6份样品是SMV和BCMV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为24.3%。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山东济宁的大豆种植区发现BCMV侵染,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大豆病毒病防控和抗病育种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大豆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复合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生长条件下潮土N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土壤N2O排放来源是阐明N2O产生机制、估算氮肥排放系数的关键。为探究外源氮施用对土壤-作物系统N2O排放的影响,以潮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未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0P0)、未施氮肥种植玉米(N0P1)、施氮肥未种植玉米(N1P0)、施氮肥种植玉米(N1P1)4个处理,采用15N示踪方法区分N2O排放来源,定量解析N2O排放规律。结果显示,与未施氮处理相比,外源氮施用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总量(P<0.05),土壤本底及氮肥对N2O排放总量的贡献分别为22.5%和77.5%。种植玉米和未种植玉米处理外源氮施用后土壤本底N2O排放均显著提高,增加比例为162%~460%(P<0.05)。施氮后增加的土壤本底N2O排放量(以N计)为4.16~6.98 mg·m-2,约占N2O总排放的13.7%~18.1%。施氮处理土壤CO2排放量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P<0.05),且CO2排放量与施氮导致的土壤本底N2O排放增加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与土壤有机质周转加快有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与种植玉米的交互作用对N2O排放及其来源影响显著(P<0.01)。相比N1P0处理,N1P1处理N2O总排放量显著降低55.0%(P<0.05),但施氮促进土壤本底N2O排放比例增加。N1P0处理土壤无机氮(NO3--N和NH4+-N)总含量显著高于N1P1处理,而其中的NH4+-N含量显著低于N1P1处理(P<0.05),表明玉米种植显著影响土壤氮素去向及转化过程。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外源氮施用除导致大量N2O直接排放外,还会显著提升土壤本底N2O排放量及排放比例,且作物生长对N2O排放来源影响显著。在集约化种植的潮土区,除控制肥料源N2O排放外,还应重视土壤本底N2O排放风险。

关键词: 外源氮 土壤-作物系统 土壤本底 N2O 15N示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茶菌发酵对黑莓汁理化性质的影响

生物加工过程 2021 CSCD

摘要:为改善黑莓汁风味和口感,了解黑莓汁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研究了在不同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下,发酵黑莓汁中微生物数量、pH、色差以及多糖、蔗糖、葡萄糖、果糖、有机酸和花色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能在黑莓汁中大量生长,发酵温度为28℃更有助于黑莓汁中醋酸菌的生长,发酵温度为37℃更有助于乳酸菌的生长;红茶菌发酵能降低黑莓汁pH以及草酸、L-苹果酸含量,使颜色参数L*、a*和b*值及多糖、乳酸和乙酸含量增加;当发酵温度为28℃时,红茶菌发酵黑莓汁中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渐降低,蔗糖和果糖分别在发酵的第8天和第12天耗尽;在28℃时发酵黑莓汁中的乙酸含量更高,在37℃时发酵黑莓汁中乳酸含量更高;此外,与在37℃时发酵黑莓汁相比,在28℃时红茶菌发酵能有效缓解黑莓汁中花色苷的降解。本研究为开发一种新型黑莓汁饮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茶菌 黑莓汁 多糖 有机酸 花色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限制因子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稻田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安全性,设置5个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对秧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沼液施用增加了土壤溶液中NH4+-N浓度和EC值,导致秧苗生长受到抑制,鲜质量和株高降低,根系黄化率升高。土壤溶液NH4+-N浓度和EC值与秧苗鲜质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溶液中NH4+-N浓度在沼液低量施用后较为稳定,超量施用后较为敏感,可作为指示指标。土壤中NH4+-N浓度是限制秧苗生长的关键因子,秧苗对土壤溶液中NH4+-N耐受的最大安全阈值为90.8 mg·L-1,对沼液-水混合液中NH4+-N的最大安全消纳阈值为314.0 mg·L-1

关键词: 沼液 水稻秧苗 铵态氮 限制因子 安全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联合红外烘烤对夹心海苔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夹心海苔在生产过程中二次高温烘烤导致的生产能耗高、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本论文研究了7.5、15 W/g功率微波联合120、150、180、210℃红外烘烤对比单一红外烘烤对夹心海苔质构、色泽、营养成分、风味以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单一红外烘烤,微波联合红外烘烤的夹心海苔质构特性变化显著(P<0.05),其中脆度、胶着性和咀嚼性都呈下降趋势;色泽更趋近于黄绿色,总色差无显著差异,基本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风味物质方面,单一红外烘烤后乙硫醇、辛醛、壬醛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夹心海苔的特殊风味降低;而微波联合红外烘烤得到的产品含有较多甲硫醚,相对含量高达76.8%,为夹心海苔带来明显的鲜味。微生物方面,微波联合红外烘烤杀灭微生物的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红外烘烤(P<0.05)。此外,对比单一红外烘烤,联合7.5 W/g微波烘烤能耗降低3.15%~18.78%,在节能上更有优势。综上,本研究利用微波联合红外烘烤生产夹心海苔,使产品色泽优,生产能耗低,微生物杀灭效果好,并能提高产品风味,为夹心海苔烘烤技术的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夹心海苔 红外烘烤 微波联合红外烘烤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