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掺混肥对麦玉轮作体系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控释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该研究以郑单958(夏玉米)和济麦22(冬小麦)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FFP)、优化施氮(OPT)、含3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1)、含5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夏玉米)和含70%控释尿素的控释掺混肥(冬小麦)(CRBF2)共5个处理,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麦玉轮作系统单季和周年作物产量(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1.4%~3.0%、1.9%~3.4%和1.6%~3.1%(P>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土壤N2O和CO2的周年排放(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土壤N2O周年排放总量较FFP处理显著降低了27.7%~34.6%(P <0.05)。施氮显著增加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全球增温潜势(GWP)(P<0.05)。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WP较FFP处理降低了4.2%和5.7%,其中CRBF2处理差异显著(P<0.05)。施氮降低了麦玉轮作体系的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GHGI较FFP处理降低了5.6%~8.6%(P>0.05)。与FFP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10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降低30.6%~34.3%(P<0.05),减少了硝态氮淋失风险。综上所述,控释掺混肥在稳定作物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麦玉轮作体系的轻简高效氮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产量 温室气体 排放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硝态氮残留


北京油鸡种鸡持续受精能力研究
《中国家禽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北京油鸡种鸡的持续受精能力,研究共设计两个试验探讨输精间隔对种鸡持续受精能力的影响和种鸡个体间持续受精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于7 d与8 d的输精间隔,输精间隔为6 d时具有最高的平均受精率和最长的持续受精时间(23 d)。北京油鸡公母鸡繁殖性能均存在个体差异,单次输精后1~10 d内平均受精率高于90%的公鸡占比52%,平均受精率高于95%的公鸡占比10%;有55%的母鸡单次输精后1~10 d平均受精率在95%以上。结果表明,北京油鸡最佳输精间隔为6 d,为保证系谱准确性建议停精时长30 d或以上,北京油鸡种鸡个体持续受精能力间的差异为选育提供了可能。


外源褪黑素对水培韭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培韭菜辛辣风味不足是限制产业发展难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韭菜风味前体物质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S-alk(en)yl cysteine sulfoxide,CSO]积累不足.为提升水培韭菜风味,以'791'韭菜为试材,研究含有不同浓度(25、50、75、100、150 μmol·L-1)褪黑素的水培营养液对韭菜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韭菜的株高、叶宽、叶长、根系活力、单株干(鲜)质量、理论产量等指标随外源褪黑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褪黑素浓度为100 μmol·L-1时达到峰值;褪黑素处理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75或100 μmol·L-1褪黑素处理能有效促进韭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总黄酮、总酚等营养物质的积累,硝酸盐含量略有增加;褪黑素处理能显著提升韭叶辛辣度,编码CSO合成关键酶基因AtuFMO4/5/6的表达量也显著增加,它们可能与韭叶辛辣风味提高密切关联.综上,外源褪黑素处理有助于提升水培韭菜的产量和品质,75 μmol·L-1褪黑素处理能够兼顾韭菜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实现优质水培韭菜生产.
关键词: 水培韭菜 褪黑素 S-烃基半胱氨酸亚砜 品质 风味


种肥混播对夏玉米产量、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夏玉米种子与控释肥混播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施肥经济效益、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化肥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不施氮对照、常规施肥、种子控释肥混播和氮磷钾减量50%控释肥种子混播共4个处理,分析调查了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吸收、叶片酶活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与常规施肥相比,2个控释肥处理的夏玉米产量增加7.7%~22.1%,夏玉米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0.75%~33.3%、16.3%~27.1%、4.78%~36.5%,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0.7%~24.6%,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4~74.1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4.1~20.2 kg/kg,夏玉米每公顷净收益(扣除肥料投入)比常规施肥增加9.67%~19.6%。吐丝期根际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基因数、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与常规施肥没有显著差异。种肥混播在夏玉米上实现了增产增收,提高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肥 氮肥利用效率 酶活性 微生物功能基因


无人机观测时间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估算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时间获取的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玉米冠层叶绿素密度(canopy chlorophyll density,CCD)估算的影响,分别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籽粒建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选择同一天的 10:00-10:59、11:00-11:59、13:00-13:59 和14:00-14:59 进行无人机多光谱观测试验,并结合PROSAIL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CCD数据,分析一天中不同时刻典型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及CCD估算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一天中,无人机玉米冠层反射率和与实测CCD相关性较好的植被指数值均随时间变化,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变化最明显,越接近12:00,实测的植被指数值越低,而在一天的不同时间PROSAIL模型模拟的植被指数值几乎没有差异.在同一天,基于不同观测时间获取的同一植被指数与实测CCD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指数间的差异不一致;而模拟得到的同一植被指数与CCD的相关性在同一天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育时期,基于不同观测时间无人机数据构建的CCD估算模型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精度,但不同观测时间的估算结果存在差异,决定系数最低的为0.53,最高的为 0.80.这些结果表明,在传统的光谱数据获取时间范围内(10:00-14:00),无人机影像获取时间仍对玉米CCD估算有影响,越接近 12:00,估算精度越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作物的CCD精准估算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 冠层叶绿素密度 观测时间 机器学习 PROSAIL模型 玉米


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财会学习 》 2024
摘要:以提高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为目标,探讨内部审计协同推进解决内控管理问题的可行方法.首先介绍内部审计基础上开展内控管理的实践意义,对于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资产安全等均有明确的作用.其次介绍内部审计推进解决内控管理现状,总结在内控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整体内控管理风险意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协同管理机制、凭借内部审计工作发现事业单位潜在风险与隐患、从工作人员着手优化内控管理效果、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五点解决策略.发现内部审计对于内控管理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凭借此优势希望能够为今后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创新提供支持.


基于改进YOLOv8s的大田甘蓝移栽状态检测算法
《智慧农业(中英文)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意义]借助智能化识别及图像处理等技术来实现对移栽后蔬菜状态的识别和分析,将会极大提高识别效率.为了实现甘蓝大田移栽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统计,提高甘蓝移栽后的成活率以及制定后续工作方案,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研究一种自然环境下高效识别甘蓝移栽状态的算法.[方法]采集移栽后的甘蓝图像,利用数据增强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入YOLOv8s(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s)算法中进行识别,通过结合可变形卷积,提高算法特征提取和目标定位能力,捕获更多有用的目标信息,提高对目标的识别效果;通过嵌入多尺度注意力机制,降低背景因素干扰,增加算法对目标区域的关注,提高模型对不同尺寸的甘蓝的检测能力,降低漏检率;通过引入Focal-EIoU Loss(Focal Extended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Loss),优化算法定位精度,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定位精度.[结果和讨论]提出的算法经过测试,对甘蓝移栽状态的召回率R值和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分别达到92.2%和96.2%,传输速率为146帧/s,可满足实际甘蓝移栽工作对移栽状态识别精度和速度的要求.[结论]提出的甘蓝移栽状态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甘蓝移栽状态识别的准确识别,可以提升移栽质量测量效率,减少时间和人力投入,提高大田移栽质量调查的自动化程度.
关键词: 甘蓝移栽 YOLOv8s 目标检测 多尺度注意力机制 可变形卷积


聚乙烯醇/3-巯基丙酸-InP/ZnS量子点荧光薄膜测定水中铜离子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巯基丙酸(3-mercaptopropionic acid,MPA)修饰的In P/Zn S量子点(MPA-In P/Zn S QDs)作为荧光敏感材料,以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作为基质材料,开发一种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用于水中痕量Cu2+的快速检测。对荧光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及机械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VA与MPA-In P/Zn S QDs之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0~1 000 nmol/L)呈高度线性相关(R2=0.95),检测限为23 nmol/L,响应时间为6 min;最后,将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应用于饮用水、饮料和酒中Cu2+的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PVA/MPA-In P/Zn S QDs荧光薄膜能够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Cu2+检测,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速及便携性强的优点,应用前景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