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分期的实际种群分析法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际种群分析法(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VPA)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般以世代为基础开展评估。基于实际渔业存在渔汛期、休渔期等特点,本研究运用分期评估的概念对传统实际种群分析进行了扩展,即分期种群分析法,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捕捞死亡特征,评估与分析了4种不同分期情景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分期不当造成评估结果的误差为6%~33%。文中一并给出了开展分期实际种群分析法对资料收集和参数评估的要求。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实际种群分析法中没有全面分期产生的误差,使其扩展至适合于评估全年捕捞死亡率不稳定或非连续性渔业种群,评估结果也更接近于评估种群的真实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研究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思考
《经济师 》 2014
摘要:文章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阐述了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总结了目前研究所科研经费使用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主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是近年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引起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死亡的病毒病原。为了揭示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差异,本研究对2010–2012年采集自全国不同大鲵养殖区域的患虹彩病毒病的大鲵样本进行了分子检测、病毒分离培养以及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测序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采自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10个样本检测为阳性,通过细胞培养获得10株病毒流行株。对该10株流行株MCP基因的测序与比对分析发现,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100%,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无明显差异,证实中国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属同一基因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大鲵虹彩病毒与蛙病毒分别聚为一枝,但其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旨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疫苗研制及其免疫防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鲵虹彩病毒 流行株 主衣壳蛋白 基因序列 比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南澳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AVS和SEM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 2014 EI 北大核心
摘要:采集广东省南澳岛白沙湾海水养殖区不同养殖类型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s,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SEM)Cd、Pb、Cr、Ni、Cu以及Zn的含量.结果发现,白沙湾表层沉积物(干质量)中AVS和∑SEM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介于0.04~37.62和1.54~3.82μmol/g,平均值分别为6.36和2.45μmol/g.鱼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AVS、∑SEM以及AVS与∑SEM比值均最高.柱状沉积物(干质量)中AVS和∑SEM干质量摩尔浓度范围为0.04~16.27和1.72~21.14μmol/g,平均值分别为2.26和4.71μmol/g.鱼类养殖区的AVS质量摩尔浓度及贝类养殖区的∑SEM从底层到表层均迅速增加.鱼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龙须菜栽培区AVS与∑SEM比值均大于1,表明该养殖海域因重金属与硫化物结合导致水生生物受重金属危害较轻.
关键词: 海洋地球化学 酸挥发性硫化物 同步提取重金属 沉积物 水产养殖 深度分布 生物有效性 广东南澳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剂量氟苯尼考对罗非鱼血药浓度的影响及组织毒理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氟苯尼考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吸收特征及组织毒理,在30℃实验条件下,分别按0、5、12、20、40、80、100 mg/kg的给药剂量,通过药饵单次饲喂实验罗非鱼氟苯尼考后,使用HPLC方法检测各剂量组的血药浓度,结果发现各剂量组10 h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1.49±0.46、2.66±0.62、5.08±0.75、10.60±2.34、13.74±2.87、14.42±0.49μg/mL(M±SD,n≥6,n为各浓度点数据量),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实验动物体内血药浓度也随之上升,但40 mg/kg剂量以上,其浓度增幅降低,提示药物利用率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按照0、12、20、40、100 mg/kg的给药剂量连续饲喂罗非鱼7 d以研究药物对罗非鱼的组织毒理特性,组织切片显示20 mg/kg以下剂量组未见明显病变,在高剂量组(40 mg/kg、100 mg/kg)则出现了剂量依赖的肝肾细胞损伤现象,并且该损伤在继续饲养7 d的情况下未见修复。建议生产上的给药剂量不高于20 mg/kg,以免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利用率降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鲻网围分隔混养模式下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百年来沉积物Li/Ba和Rb/Sr协同变化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指示作用
《海洋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渤海湾两根柱状沉积物中Li、Rb、Sr、Ba以及Li/Ba和Rb/Sr的系统研究,阐明了百年来沉积物中Li、Rb、Sr、Ba的垂直变化特征,发现了在不同年代沉积物中Li/Ba和Rb/Sr具有的协同变化规律,揭示了沉积物Li/Ba和Rb/Sr作为近海区域性环境演变可能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在0~20 cm沉积层间,Li、Rb在A2和A6柱中均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Sr和Ba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近百年来,渤海湾沉积物A2和A6柱中Li/Ba和Rb/Sr垂直变化表现出惊人的协同变化特征,Li/Ba和Rb/Sr在近河口的A2柱中,基本呈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在远离河口区域的A6柱中,其结果是0~15 cm段(1963~2008年),Li/Ba和Rb/Sr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 cm以下(1900~1963年)则基本稳定,在海洋过程作用下该区域沉积物Li/Ba和Rb/Sr变化发生在45 a时间段内;沉积物中Li/Ba反映沉积物从河流进入海湾沉积过程中的变化,Rb/Sr反映来源沉积物的化学风化历史并指示来源区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A2沉积柱的20~22 cm(20世纪30年代)和10~12 cm(20世纪60年代),Li/Ba出现极小值,与1939年和1963年的海河流域大洪水相契合,在0~12 cm段,两柱样Rb/Sr随着深度的降低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对应20世纪70年代初至2008年这一区域百年来气温升高并持续高温的时段。
关键词: Li/Ba和Rb/Sr 环境变化指示 柱状沉积物 渤海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防治药物的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了筛选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感染的有效防治药物,比较研究了2种自组中药复方(A和B)及2种化学除菌剂(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C和D)3种消毒浓度下的作用效果。将金鳟发眼卵随机分为13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1000粒卵,选取适当的高、中、低浓度对鱼卵进行浸泡消毒,每天1次,每次持续35 min,每日消毒前进行活卵、死卵(霉菌感染死亡及其他原因死亡)计数,实验结束后,对每组存活发眼卵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选用的2种自组中药复方和2种化药除菌剂对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相关性。经筛选,B中剂量组、C中剂量组和D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考虑化药后期残留及对发眼卵的潜在危害,建议选择中药复方B进行金鳟受精卵水霉病防治,以进一步实现健康绿色养殖。选用中药复方B进行消毒时,应严格保证其消毒浓度及作用时间,以确保较好的消毒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