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抗逆性菠萝品种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对2个不同抗逆性的菠萝品种PZ2(抗逆性较差)和PZ3(抗逆性强)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比较分析,以探索品种间抗逆性差异的分子生理机制,为菠萝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1)转录组结果显示,以PZ2为对照,在2个品种间共筛选到166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和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770个和897个;其中筛选到20个与抗逆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包括WRKY和MYB转录因子基因以及ASR3、SOD1、POD48、HSP20、GSTF1、GSTU17等基因.(2)代谢组分析表明,以PZ2为对照,在2个品种间共筛选到208个差异代谢物,含量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8个和110个,其中22种差异代谢物与抗逆性相关,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黄酮类、糖类和糖苷等.(3)qRT-PCR分析验证表明,所选的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菠萝品种PZ2与PZ3中的差异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中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关联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的通路有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素生物合成,莨宕烷、哌啶和吡啶丙酸盐生物合成,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等4条.研究发现,抗逆性强的菠萝品种的非生物逆境反应相关基因、抗氧化酶基因、逆境响应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抗逆性较差的品种,且黄酮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及木脂素、脂质等代谢物的含量也高于抗逆性较差的品种.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适宜直播品种的筛选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育苗移栽和直播是当前广东应用最广的水稻种植方式.探究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广东及华南地区淹水直播的水稻品种,为广东及华南地区直播稻品种选择和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育成的25份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模拟大田淹水成苗试验,并在早、晚两季的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抗倒伏性、产量等性状,筛选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结果]粤新银占2号、粤农丝苗、粤泰油占等12个品种的耐淹成苗率达到80%;通过分析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种植模式,发现早、晚季直播稻的生育期比育苗移栽平均缩短7~15 d;田间抗倒伏表型鉴定表明,有11份水稻品种的抗倒性强;产量分析表明,早、晚季直播产量比育苗移栽表现为增产,平均增幅分别为0.99%和1.25%.[结论]综合参试品种的耐淹性、抗倒性和丰产性筛选出粤农丝苗、粤美占、五山丝苗、粤特油占等4个品种适宜华南稻区的直播栽培模式.


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是葡萄科(Vitaceae)蛇葡萄属(Ampelopsis)中的一种藤本植物,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分析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其叶绿体基因组学研究、物种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从NCBI在线数据库下载完整的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蛋白编码序列筛选,再利用CodonW软件计算各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ENC)、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及密码子3个位置的GC含量,最后利用R软件计算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绘图.[结果]从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筛选出59条蛋白编码序列.总的GC平均含量和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GC平均含量分别为37.98%和29.45%,ENC值介于37.39~57.12之间,表明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具有较弱的偏好性.ENC-plot、PR2-plot及中性绘图分析表明,影响显齿蛇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最主要因素为自然选择.此外,还鉴定出13个最优密码子,分别为UUU、CUA、AUA、UCA、CCA、ACA、GCA、CAU、GAU、UGA、AGA、GGA和GGG.[结论]研究结果为显齿蛇葡萄系统发育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进化研究提供参考.


优质稻'黄华占'籽粒发育过程中代谢物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代谢物质、尤其是营养物质在优质稻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数量、种类及丰度变化.本研究以中国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常规籼稻品种'黄华占'为材料,选取花后8 d(乳熟期),15 d(蜡熟期)和30 d(完熟期)的籽粒和精米,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大分子代谢物质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变化则相反;在小分子代谢物方面,本研究鉴定获得23类622个代谢物,在花后8和15 d的籽粒中发现281个差异的代谢物,其中脂质是上升数量最多的物质.在花后15和30 d籽粒的差异物质最少,仅有61个,主要是黄酮物质且其丰度显著下降;在花后30 d籽粒和精米中,发现387个显著差异的代谢物,主要是氨基酸、有机酸和核苷酸及衍生物并发现135个代谢物完全流失.总之,在乳熟期和腊熟期代谢最为活跃,无论是淀粉和蛋白质,还是氨基酸、脂质、黄酮、维生素和萜类等小分子,均在此时期合成和积累.而在完熟期,仅黄酮的丰度显著下降.成熟籽粒至精米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94%差异代谢物显著下降,甚至完全流失.本研究为在代谢物水平探究水稻营养品质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稻收获后人为因素影响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代谢组学;精米;’黄华占’;脂质;黄酮


柑橘提取物对肥育猪后肠食糜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柑橘提取物对肥育猪后肠食糜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影响,旨在为柑橘提取物从源头调控臭气的产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8头56日龄(19.73±0.39)kg杜×长×大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分6栏,每栏6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 g/t金霉素,柑橘提取物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柑橘提取物(56~112日龄添加250 mL/t柑橘提取物,113~194日龄添加200 mL/t柑橘提取物)。194日龄时收集肥育猪盲肠和结肠食糜,测定食糜中游离氨基酸、酚和吲哚类物质、生物胺的含量。【结果】(1)在盲肠食糜中,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和抗生素组牛磺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吲哚和甲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有降低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瓜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和粪臭素含量的趋势(0.05≤P<0.10),苯酚、腐胺、酪胺和精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腐胺和酪胺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2)在结肠食糜中,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和抗生素组天冬氨酸、丝氨酸、异亮氨酸、胱硫醚、亮氨酸、γ-氨基丁酸、总氨基酸、苯酚、对甲酚、粪臭素和甲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脯氨酸和吲哚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柑橘提取物组丝氨酸、异亮氨酸、胱硫醚、亮氨酸、总氨基酸和对甲酚含量均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鸟氨酸和酪胺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亚精胺含量有降低的趋势(0.05≤P<0.10);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柑橘提取物组苯丙氨酸、色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柑橘提取物降低了肥育猪后肠食糜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含量,可减少臭气的产生。


21日龄仔猪断奶过程不同肠段细胞外基质重要蛋白表达规律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仔猪断奶过程不同肠段细胞外基质(ECM)重要蛋白的表达规律.选用24头21日龄的断奶仔猪随机分配到6个栏中,分别于断奶后0、7、14和28 d每栏随机选择1头仔猪进行麻醉后处死,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品,测定ECM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0 d相比,7、14和28 d十二指肠Ⅰ型胶原蛋白α2链(COL1A2)、Ⅲ型胶原蛋白α1链(COL3A1)、Ⅳ型胶原蛋白α2链(COL4A2)、Ⅴ型胶原蛋白α1链(COL5A1)、Ⅵ型胶原蛋白α1链(COL6A1)、纤维黏连蛋白1(FN1)、肌腱蛋白C(TNC)和整合素α1(ITG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14 d十二指肠COL1A2和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8 d(P<0.05),14 d十二指肠COL3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7和28 d(P<0.05),7 d十二指肠整合素β2(ITGB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14和28 d(P<0.05).2)与 0 d 相比,7、14 和 28 d 空肠 COL1A2、COL3A1、COL4A2 和 ITGA1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7 d空肠COL5A1和COL6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0和28 d(P<0.05),7 d空肠TNC和ITGB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8 d(P<0.05).3)7 d回肠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0、14和28 d(P<0.05).4)与0 d相比,7、14和28 d空肠COL1A2和Ⅵ型胶原蛋白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14和28 d空肠COL4A2、层黏连蛋白和FN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仔猪断奶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胶原蛋白(COL1A2、COL3A1、COLAA2、COL5A1、COL6A1和Ⅵ型胶原蛋白)、FN1、层黏连蛋白、TNC、ITGA1和 ITGB2的表达和分泌降低;十二指肠COL1A2、COL3A1和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断奶后14 d降到最低,空肠COL5A1和COL6A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断奶后7 d降到最低;仔猪断奶后7 d回肠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但断奶对其他ECM相关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


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活化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抗原呈递与吞噬活性的影响,揭示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0、0.1、1、10、50、100μg/mL)处理巨噬细胞12 h,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0、CD86、MHC-II分子表达及细胞吞噬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的黄芪多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增殖(P<0.001),提高细胞表面CD80、MHC-II分子的表达水平(P<0.001)和单个细胞吞噬能力(P<0.05);100μg/mL的黄芪多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增殖(P<0.001),提高细胞表面CD80(P<0.001)、CD86(P<0.05)、MHC-II(P<0.001)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吞噬率(P<0.05)及单个细胞吞噬能力(P<0.001).结果表明,50和100μg/mL黄芪多糖能显著活化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功能,但黄芪多糖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黄芪多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丁型流感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丁型流感病毒是继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之后的一种新型正粘病毒,2011年首次由美国从表现出流感样症状的猪只中分离出来,并于2016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丁型流感病毒.目前丁型流感病毒已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数十个国家.丁型流感病毒利用牛作为其自然宿主和扩增宿主,并定期扩散到其他哺乳动物物种,包括猪、马、羊和骆驼等.因此,丁型流感病毒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和宽泛的宿主范围.丁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牛患轻度至中度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牛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关联因子.血清学证据表明,丁型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的潜在风险.我国研究人员于2014年首次在山东省的牛群中检测到丁型流感病毒,随后,来自不同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于2017、2021和2022年报道了丁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为更好地了解丁型流感病毒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影响,系统综述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和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及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 丁型流感病毒 流行趋势 遗传与演化 致病与传播 致病性 人畜共患风险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99份龙眼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指标数据,探讨各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龙眼种质资源的品质改良、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果实数量性状分类研究.[结果]24个描述性状指标中共统计出82个变异表型,果实颜色和果肉质地观察到6个变异表型,果顶形状观察到2个变异表型,平均变异表型为3.42个.各个变异表型出现频率不同,易离核,化渣,无香气,种顶面观椭圆形和不易裂果5个变异表型出现频率均超60%.21个数量性状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介于0.04~0.93,与果穗性状相关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大于果实品质相关指标,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总糖、蔗糖、Vc、酸、还原糖含量等指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单果质量与TSS、还原糖、Vc、酸含量等指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99份龙眼种质资源被分为4个类群,各类种群间果实性状指标差异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1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5.956%,可以基本表达45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071%,主要反映果实大小、外观性状和果穗特征;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465%,主要反映果实内在品质和种子性状.[结论]龙眼果实表型性状指标数据变异明显,出现频率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龙眼;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两种喷雾助剂对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的减施增效作用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 stik和植物油助剂迈丝对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的效果及其残留行为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在登记剂量和减量10%、20%、30%条件下分别添加两种助剂后5 d和7 d的防效,以及施药后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豇豆上的消解动态与残留量.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添加体积分数0.4% 的Silwet stik和0.5% 的迈丝助剂均能显著增加噻虫嗪在豇豆上的原始沉积量;施用25%噻虫嗪WG后7 d,添加助剂Silwet stik或迈丝的处理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了8.84%和6.58%;登记剂量减少10%~30%情况下,添加Silwet stik或迈丝,施药5 d后的防效均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4.04%~8.55%和10.37%~12.25%.研究表明,添加Silwet stik和迈丝两种助剂均能提高噻虫嗪在豇豆上的沉积量,提高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可为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喷雾助剂;噻虫嗪;豇豆;蓟马;有机硅助剂;植物油助剂;噻虫胺;减施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