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射频加热技术及其在果蔬干制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制是最重要的果蔬加工技术之一,选择合适的干制技术与干燥能耗、产品品质密切相关.射频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物理加热技术,因其加热迅速、具有体积加热效应、能量穿透深度大等优点,同时兼具微生物控制和灭酶效果,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射频加热技术的作用机理及特点,影响其在果蔬干制加工中应用的因素,归纳总结了射频加热技术在果蔬干制、微生物控制与灭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射频加热均匀性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其今后在果蔬干制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优质稻‘黄华占’籽粒发育过程中代谢物差异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代谢物质、尤其是营养物质在优质稻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数量、种类及丰度变化。本研究以中国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常规籼稻品种‘黄华占’为材料,选取花后8 d (乳熟期),15 d (蜡熟期)和30 d(完熟期)的籽粒和精米,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大分子代谢物质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变化则相反;在小分子代谢物方面,本研究鉴定获得23类622个代谢物,在花后8和15 d的籽粒中发现281个差异的代谢物,其中脂质是上升数量最多的物质。在花后15和30 d籽粒的差异物质最少,仅有61个,主要是黄酮物质且其丰度显著下降;在花后30 d籽粒和精米中,发现387个显著差异的代谢物,主要是氨基酸、有机酸和核苷酸及衍生物并发现135个代谢物完全流失。总之,在乳熟期和腊熟期代谢最为活跃,无论是淀粉和蛋白质,还是氨基酸、脂质、黄酮、维生素和萜类等小分子,均在此时期合成和积累。而在完熟期,仅黄酮的丰度显著下降。成熟籽粒至精米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94%差异代谢物显著下降,甚至完全流失。本研究为在代谢物水平探究水稻营养品质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稻收获后人为因素影响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鸡蛋与鸭蛋的蛋壳力学特性、超微结构及蛋壳组分的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研究鸡蛋与鸭蛋的蛋壳力学特性、超微结构和蛋壳组分的异同,为精准调控鸭蛋蛋壳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选用45周龄海兰灰蛋鸡和龙岩山麻鸭所产蛋,选取平均蛋重接近生理蛋重的鸡蛋和鸭蛋各160枚,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0枚蛋。蛋鸡和蛋鸭均饲喂玉米-豆粕型饲粮,营养水平参照国家标准配制。采用蛋壳强度仪测定蛋壳强度,数显千分尺测定蛋壳膜和钙化蛋壳的厚度,计算蛋壳比例和韧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蛋壳的超微结构,测定蛋壳有效厚度、乳突厚度和宽度,计算总厚度、有效层和乳突层比例。观察蛋壳乳突结构,对乳突结构的变异程度进行评分。蛋壳粉碎提取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方法测定基质蛋白含量,微波消解后,参照国标方法,测定蛋壳中钙、磷、镁、锰、铜、锌含量。【结果】与鸡蛋相比,鸭蛋的蛋重和蛋壳重更大(P<0.01),蛋壳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蛋壳强度、韧性和蛋壳膜厚度更大(P <0.01),钙化层厚度(不含壳膜)无显著差异(P>0.05)。超微结构中,鸭蛋壳的乳突厚度和单位乳突个数均显著低于鸡蛋壳(P<0.01),乳突宽度和乳突层比例显著高于鸡蛋壳(P<0.01);蛋壳总厚度和有效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鸭蛋壳有效层比例显著高于鸡蛋壳(P<0.001)。乳突结构中,鸭蛋壳的乳突密度、B型和A型乳突、乳突的霰石、袖口和凹陷结构的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鸭蛋壳乳突的帽子结构、汇流程度、早期融合、晚期融合的评分及乳突结构的总评分显著低于鸡蛋壳(P<0.05),表明鸡蛋壳较鸭蛋壳有较为频繁的乳突结构变异,鸭蛋壳帽子结构上沟壑状痕迹较鸡蛋壳更为深刻清晰,具有较为广泛的早期融合,乳突层与壳膜纤维间的结合更致密。鸭蛋壳中磷、铜和锰的含量更高(P<0.05),但镁和基质蛋白含量较低(P<0.001),钙和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鸡蛋和鸭蛋具有相似的力学特性和超微结构,蛋壳比例、钙化层厚度、蛋壳中钙和锌的含量无差异。与鸡蛋壳相比,鸭蛋蛋壳力学特性较好,蛋壳强度和韧性较高,主要与鸭蛋壳具有较致密的超微结构和乳突结构有关,鸭蛋壳的有效厚度高、乳突排列更平整,具有较为广泛的早期融合,相邻乳突单元间致密性更好;蛋壳组分中磷、铜和锰含量高,镁和基质蛋白含量低。可通过调控蛋壳矿物元素及基质蛋白含量,影响蛋壳形成过程尤其是乳突和栅栏层中碳酸钙的沉积,增加蛋壳有效层的厚度,改善乳突层结构,从而改善鸭蛋的蛋壳品质。


13种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效研究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对毒力较好的药剂开展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13种药剂中,70%丙森锌WP、325 g/L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23%醚菌·氟环唑SC、50%福美双WP、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最高可达100%;各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差异显著,325 g/L苯甲·嘧菌酯SC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0.000 1μg/mL;毒力较高的药剂有23%醚菌·氟环唑SC、75%肟菌·戊唑醇WG、50%咪鲜胺锰盐WP、70%丙森锌WP、50%福美双WP、9%吡唑醚菌酯CS、30%苯甲·丙环唑EC、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250 g/L嘧菌酯SC,EC50为0.017 1~2.027 0μg/mL;15%井冈霉素SP、40%稻瘟灵EC、75%三环唑WP的毒力较低,EC50为11.265 4~88.283 5μg/mL。人工接种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70%丙森锌WP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使用剂量945~1 575 g/hm~2的防效均在72.00%以上;325 g/L苯甲·嘧菌酯SC的治疗效果最好,使用剂量195~292.5 g/hm~2的防效均在74.00%以上,这两种药剂可作为目前水稻胡麻叶斑病田间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二者作用机制不同,建议轮换使用。


有机肥配施化肥对柑橘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柑橘树体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25%化肥及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对柑橘果实具有稳产增产的作用,增产率最高可达9.8%。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能够满足树体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柑橘树体对部分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两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处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7.7%、12.4%。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及脱氢酶活力均有显著提升。本研究中,连续2年的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但降低了30%的化学肥料用量,而且对柑橘还具有稳产增产作用以及对土壤肥力具有提升作用。综合效果来看,以有机肥替代30%化肥的处理为最佳。


广东省农区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初步探索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在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精准防控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物联网智能监测终端布放在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监测点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月定期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 2019年9月-2020年10月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共监测到清晰的鼠形动物1 457只,智能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5.26%;对比夹夜法与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两者所获鼠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但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主要是黄毛鼠和板齿鼠的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夹夜法捕获的鼠类中,黄毛鼠所占比例高达71.69%,板齿鼠仅占4.22%;而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到的黄毛鼠占监测鼠数的50.41%,板齿鼠占21.97%;物联网智能监测结果显示,不同鼠种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数量高峰出现交错分布。结论 鼠类物联网智能监测方法可替代繁重的人工捕鼠作业,克服传统的夹夜法监测结果不稳定、准确率不高的弊端,可用于广东省农区鼠害监测,但其应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倍子提取物对1~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五倍子提取物对1~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600只1日龄初始体重为(39.75±0.02) g的健康新广901肉公雏,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mg/kg恩拉霉素,五倍子1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五倍子提取物,五倍子2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mg/kg五倍子提取物。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42日龄体重、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均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升高(P<0.05);且五倍子2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空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γ-干扰素(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空肠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五倍子2组空肠sIgA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空肠TNF-α含量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回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2组回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五倍子2组回肠ZO-1和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6)与对照组相比,五倍子1组和五倍子2组盲肠另枝菌属(Alistipes)和理研菌属(Rikenel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盲肠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毛螺菌属(Lachnospir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500 mg/kg五倍子提取物可提高1~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同时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屏障功能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作为肉鸡抗生素潜在替代品。
关键词: 五倍子提取物 黄羽肉鸡 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肠道微生物


广东省侵染美香占2号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侵染广东稻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特征,为美香占2号在不同稻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8个稻瘟病菌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2013-2018年不同年份、不同稻区采集的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选取不同带型和不同年份代表性菌株的相应无毒基因全长或CDS区域的PCR片段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相应无毒基因的参考序列进行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并利用相应的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无毒基因不同变异类型的稻瘟病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稻瘟病菌两种交配型MAT1-1和MAT1-2型分子标记,检测侵染美香占2号的稻瘟病菌可能存在的交配型.[结果]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8年采集自美香占2号品种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对其中的4个单基因系IRBL9-W(Pi9)、IRBLzt-T(Piz-t)、NIL-e1(Pi50)和 IRBLkh-K3(Pikh)均表现无毒;然而,侵染单基因系 IRBLz-Fu(Piz)、IRBLkp-K60(Pikp)和 IRBLi-F5(Pii)的有毒菌株频率维持在57%以上,且侵染单基因系IRBLz-Fu(Piz)的有毒菌株频率在不同年份间呈现显著性差异,表明美香占2号种植区田间稻瘟病菌群体中存在较高频率的avrPiz、avrPikp和avrPii毒性菌株.根据8个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检测,在52个供试菌株中均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和AvrPik-CDE,但扩增不到Avr1-C039、AvrPia和AvrPii,仅有4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ta,有3个菌株可检测到无毒基因AvrPik-ABF.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9编码区序列和AvrPiz-t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与其各自无毒基因的序列完全一致;所测序7个菌株的AvrPik-CDE包含启动子及编码区的序列中,有4个菌株的序列与AvrPik无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有3个菌株在编码区存在CTTT连续4个碱基的插入.在来自广东不同稻区美香占2号的分离菌株群体中,共发现了 4种不同的AvrPib无毒基因扩增模式(扩增预期大小的条带、有转座子Pot3插入的条带、有转座子Mg-SINE插入的条带和无扩增条带),共呈现5种不同的单倍型(AvrPib-AP1-1、AvrPib-AP1-2、avrPib-AP2、avrPib-AP3和 avrPib-AP2+avrPib-AP3),AvrPib-AP1-1和AvrPib-AP1-2是无毒型,而avrPib-AP2和avrPib-AP3则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分别存在Pot3或Mg-SINE的插入而呈现毒性型,在1个菌株中检测到avrPib-AP2+avrPib-AP3双单倍型.交配型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52个稻瘟病菌菌株均为MAT1-2交配型,其中有2个菌株GD18-009和GD18-185采集于广东韶关稻区,同时可检测到MAT1-1交配型,具有双交配型.[结论]在广东美香占2号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普遍含有无毒基因AvrPiz-t、AvrPi9、AvrPi50和AvrPikh,AvrPib的变异类型丰富多样,该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的科学布局及其种植区域其他不同抗病基因型品种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